城南旧事 ■吴波 熟悉我的同事亲友都知道我有好几个“家”,哦,不对,是好几处“房子”,所以隔段时间没见,见面闲聊时总会问一句:“你现在住在哪儿啊?”我总要解释一番:“女儿上初中,住到新城去了。”此时,知道我喜欢种菜、家有小菜园子的朋友又会追问:“那你家大学城那个小院子呢?”我只好再次解释:“空着呢!就抽个空去种菜。” 朋友们千万别误会,我不是在炫富,我不是“房爷”,我只是因为生活需要、孩子上学陆续买了三套小房子,真的是小房子,最大一套面积才93平方,而且背着沉重的房贷,现在为了小二子上小学的学区房,真要卖掉两套还要再贷些款才能买得起。只是,因为女儿上高中住校了,我们把家搬到了闲置近十年的大学城小房子里,这大学城房子是不会卖掉的了,不只是因为这里有我们的小菜园子,更是因为我对大学城这块土地深有感情,这里是我童年的故乡,这里是我的精神家园,这里生活越来越便利,这里的未来会更好。 我与大学城这块乡土缘分深远。 四十一年前,1980年的春天,母亲将出生在新疆的我从父亲身边带回到清江市,因为母亲要在城里做临时工维持生活,她将我和姐姐放在了大运河南许庄村的外婆家,当时还属于淮安县黄码乡,我的户口跟随母亲,落在外婆家,我也曾经算是老淮安人。我在外婆家成长到七周岁,在这儿上了一年级。所以今天大学城这块地,是我童年的故乡。 三十多年前,1986年,我回到淮阴城里上一年级,我们姐弟几乎每周六下午都要徒步走下乡去外婆家玩。我们要么坐1路公交车到城南,然后沿着大运河南岸的轮窑路一路向东,经过砖窑,跨过四支渠,沿着渠边土路向南走,折向东跨过五支渠,一直走到许庄村外婆家;我们也会沿着里运河轮埠路一直向东走到东风造纸厂,下河堤往南走到蔬菜队二姨娘家,第二天一大早再向东向南走到大运河边,过摆渡,沿着五支渠向南,直到走在田埂上走到外婆家。我和姐姐走了无数遍城南的土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渠一塘,我都那么熟悉,那么亲切。 20世纪90年代,我们有了自行车,但因为学习,下乡的次数反而少了很多。记忆最深刻的是过年时,骑车下乡,需要趁早,因为车子骑过大运河桥向南,就是一片农村地带,从轮窑路向东过了砖瓦厂,都是土路,冬天多雨雪,路面泥泞不堪,趁早,可以在路面化冻前到外婆家。那一路,轮窑、鱼塘、合意保险刀厂、王李、后刘,多么熟悉;四支、五支、鱼塘、水沟、坟墓、小桥、村部、小卖部,记忆清晰。1996年宁连公路通车,我们下乡有了新路径:沿两淮路一直到板闸,然后过宁连路桥向西,路北就是故乡许庄;之后,城南又修了条柴许路,大概位于今天枚乘路南边,从淮海路边一直向东经过许庄小学,这更是我们骑车穿行城南回乡下的便捷之路。 许庄小学原址 2003年初,淮安大学城修建。城南这一片乡土进了城,故乡许庄也划归市经济开发区,此时已经工作的我,还是经常和母亲回乡,我熟悉这块土地,我热爱这块土地,我目睹着大学城一条条道路铺通,我见证着一所所高校校园建成,大学城越来越有文化气息、城市模样。2010年底,我骑车下乡途中,看中了新建成的天津路小学旁东方豪城小区一楼带院子的房子,我的那田园梦想、故乡情结都从脑海里苏醒,我和妻子一番努力,卖掉淮阴区房子,买了大学城这处小院。 十年中,我无数次往返老城区和大学城之间,既是回故乡外婆家,也是去往我的那一方小菜园子。房子装修好了,我们夫妻却没怎么住,一直空着,觉得“浪费”,可又舍不得卖。妻子有点“后悔”,当时没考虑女儿初中学区房,我们又花了大力气去往生态新城东片区买了学区房,而此处大学城的房子按照房价来说,一直“亏”在手里。这两年我们也曾反复纠结,有点想卖掉这处住房,但是,我只要骑车前往大运河南这片大学城,我的心里总会有点莫名的情愫,我对这片土地很有感情呐!兜兜转转,我们还是没有卖掉这处房子,因为小菜园子,也因我的故乡情结。 去年暑假后,女儿上高中住校了,我们发现,离女儿学校最近的房子就是这大学城的小院子。于是我们搬了进来,我真的生活在大学城的土地上了!每天,走出小区大门,行进在大学城道路上,心情都是舒畅的;周末,骑电动车带小二子到处闲逛,童年时曾走过无数遍的沟渠,还是那么亲切。现在,城南大学城发展了,人流密集了,生活便利了,环境也在变得更好;两三年前这里房价还只有五六千一平,现在已经过万了。 我们的房子升值了,可是,我们却不想卖掉它了。因为我爱故乡大学城,妻子也爱大学城咱家那小菜园子。 如果再问我住在哪儿,我会很自豪地回答:“我住城南大学城!” 作者简介:吴波,男,1979年5月生,江苏淮安人,中学政治教师,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清江浦区作家协会理事。教学工作之余,热爱文字写作,2005年起在报刊发表文章,已约千篇逾两百万字,数十篇文章收录进各级各类书集,逾百次在市级以上征文中获奖。2017年9月,文集《里运河北大运河南》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2020年10月文集《清江浦家常饮食记》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