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诊是借助于手或叩诊锤,叩击身体某些部位,以引起该部位下面的脏器发出不同的共鸣音,并根据声音的性质及间隔时间来判断该部位是否正常。也可用于判断器官边界的病变情况。 叩诊还常用于检查某些关节部位,用以诊断相应部位的神经反射是否正常。 叩诊的原理与声音的音色有关。 折叠方法根据叩诊的目的和叩诊的手法不同又分为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两种。 1.直接叩诊法(direct percussion)医师右手中间三手指并拢,用其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部位,借助于拍击的反响和指下的震动感来判断病变情况的方法称为直接叩诊法。适用于胸部和腹部范围较广泛的病变,如胸膜粘连或增厚、大量胸水或腹水及气胸等。 2.间接叩诊法(indirect percussion)为应用最多的叩诊方法。医师将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右手指自然弯曲,用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或第二节指骨的远端,因为该处易与被检查部位紧密接触,而且对于被检查部位的震动较敏感。叩击方向应与叩诊部位的体表垂直。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为主,避免肘关节和肩关节参与运动。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右手中指应立即抬起,以免影响对叩诊音的判断。在同一部位叩诊可连续叩击2~3下,若未获得明确印象,可再连续叩击2~3下。应避免不间断地连续地快速叩击,因为这不利于叩诊音的分辨。 折叠注意事项1.环境应安静,以免影响叩诊音的判断。 2.根据叩诊部位不同,病人应采取适当体位,如叩诊胸部时,可取坐位或卧位;叩诊腹部时常取仰卧位;确定有无少量腹水时,可嘱病人取肘膝位。 3.叩诊时应注意对称部位的比较与鉴别。 4.叩诊时不仅要注意叩诊音响的变化,还要注意不同病灶的震动感差异,两者应相互配合。 5.叩诊操作应规范,用力要均匀适当,一般叩诊可达到的深度约5~7cm。叩诊力量应视不同的检查部位、病变组织性质、范围大小或位置深浅等情况而定。病灶或检查部位范围小或位置浅,宜采取轻(弱)叩诊,如确定心、肝相对浊音界及叩诊脾界时;当被检查部位范围比较大或位置比较深时,则需要用中度力量叩诊,如确定心、肝绝对浊音界;若病灶位置距体表约达7cm左右时则需用重(强)叩诊。 折叠 |
叩诊音 | 音响强度 | 音调 | 持续时间 | 正常可出现的部位 |
清音 | 强 | 低 | 长 | 正常肺 |
浊音 | 较强 | 较高 | 较短 | 心、肝被肺缘覆盖的部分 |
鼓音 | 强 | 高 | 较长 | 胃泡区和腹部 |
实音 | 弱 | 高 | 短 | 实质脏器部分 |
过清音 | 更强 | 更低 | 更长 | 正常成人不出现,可见于肺气肿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