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诊 Ø 叩诊(percussion)是用手指叩击身体表面某一部位,使之震动而产生音响,根据震动和声响的特点来判断被检查部位的脏器状态有无异常的一种方法Ø 另外用手或叩诊锤直接叩击被检查部位,诊察反射情况和有无疼痛反应也属叩诊Ø 叩诊多用于确定肺尖宽度、肺下缘位置、胸膜病变、胸膜腔中液体多少或气体有无、肺部病变大小与性质、纵隔宽度1.直接叩诊法(directpercussion)2.间接叩诊法(indirectpercussion)Ø 1.直接叩诊法(direct percussion)医师右手中间三手指并拢,用其掌面直接拍击被检查部位,借助于拍击的反响和指下的震动感来判断病变情况的方法称为直接叩诊法Ø 适用于胸部和腹部范围较广泛的病变,如胸膜粘连或增厚、大量胸水或腹水及气胸等2.间接叩诊法(indirectpercussion) Ø 医师将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与体表接触Ø 右手指自然弯曲,用中指指端叩击左手中指末端指关节处或第二节指骨的远端,因为该处易与被检查部位紧密接触,而且对于被检查部位的震动较敏感Ø 叩诊时应以腕关节与掌指关节的活动为主,避免肘关节和肩关节参与运动Ø 叩击动作要灵活、短促、富有弹性。叩击后右手中指应立即抬起,以免影响对叩诊音的判断。Ø 在同一部位叩诊可连续叩击2~3下,若未获得明确印象,可再连续叩击2~3下。应避免不间断地、连续地快速叩击,因为这不利于叩诊音的分辨与震动的感知Ø 以左手中指第二指节紧贴于叩诊部位,其他手指稍微抬起(勿触体表)Ø 右手指自然弯曲,中指指端叩击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Ø 医师将左手手掌平置于被检查部位,右手握成拳状,并用其尺侧叩击左手手背,询问或观察病人有无疼痛感叩诊胸部时,可取坐位或卧位;叩诊腹部时常取仰卧位;确定有无少量腹水时,可嘱病人取肘膝位。4.叩诊时不仅要注意叩诊音响的变化,还要注意不同病灶的震动感差异,两者应相互配合 一般叩诊可达到的深度约5~7cm,叩诊力量应视不同的检查部位、病变组织性质、范围大小或位置深浅等情况而定Ø 病灶或检查部位范围小或位置浅,宜采取轻(弱)叩诊,如确定心、肝相对浊音界及叩诊脾界时Ø 当被检查部位范围比较大或位置比较深时,则需要用中度力量叩诊,如确定心、肝绝对浊音界Ø 若病灶位置距体表约达7cm左右时则需用重(强)叩诊 叩诊时被叩击部位产生的反响称为叩诊音(percussion sound)。叩诊音的不同取决于被叩击部位组织或器官的致密度、弹性、含气量及与体表的间距。叩诊音根据音响的频率(高音者调高,低音者调低)、振幅(大者音响强,小者音响弱)和是否乐音(音律和谐)的不同,在临床上分为清音、浊音、鼓音、实音、过清音五种。
Ø 它是一种频率约为100~128次/秒,振动持续时间较长,音响不甚一致的非乐性音Ø 是一种音调较高,音响较弱,振动持续时间较短的非乐性叩诊音Ø 当叩击被少量含气组织覆盖的实质脏器时产生,如叩击心或肝被肺边缘所覆盖的部分,或在病理状态下如肺炎(肺组织含气量减少)的叩诊音Ø 如同击鼓声,是一种和谐的乐音,音响比清音更强,振动持续时间也较长,在叩击含有大量气体的空腔脏器时出现Ø 正常情况下可见于胃泡区和腹部,病理情况下可见于肺内空洞、气胸、气腹等Ø 是一种音调较浊音更高,音响更弱,振动持续时间更短的一种非乐性音,如叩击心和肝等实质脏器所产生的音响Ø 介于鼓音与清音之间,是属于鼓音范畴的一种变音,音调较清音低,音响较清音强,为一种类乐性音,正常成人是不会出现的一种病态叩击音Ø 临床上常见于肺组织含气量增多、弹性减弱时,如肺气肿;正常儿童可叩出相对过清音叩诊音 | 相对强度 | 相对音调 | 相对时限 | 性质 | 出现部位 | 病理情况 | 鼓音 | 响亮 | 高 | 较长 | 鼓响样 | 胃泡区和腹部 | 大量气胸、肺空洞、气腹 | 过清音 | 更响亮 | 更低 | 更长 | 回响 | 正常不出现 | 肺气肿、肺含气量增加 | 清音 | 响亮 | 低 | 长 | 空响 | 正常肺 | 支气管炎 | 浊音 | 中等 | 中等 | 中等 | 重击声样 | 心、肝被肺覆盖的部分 | 大叶性肺炎 | 实音 | 弱 | 高 | 短 | 极钝 | 实质脏器部分 | 大量胸腔积液、肺实变 |
考试无捷径、学习有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