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前几天回到回答了一个关于白居易《夜雪》的问题。这首小诗如下: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白居易这首诗虽然短小,但是每个句子都是复杂句,更需要注意的是,这首《夜雪》从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几个方面来描写雪。 我们知道,人有五觉,诗文的创作利用好五觉,能够令意象更加生动和鲜明 一、心经与五觉说到五觉,不由得想起《心经》中的这一段:
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 眼睛是视觉,看到色;耳朵是听觉,听到声;鼻子是嗅觉,闻到香;舌头是味觉,尝到味;身体是触觉,接触会有反映和认知。 五觉,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五觉,可以刻画出一个立体全面的物体,令读者对于这个物有了判断和认识。 诗人作咏物诗词,善于利用五觉就更容易逼真而生动。 我们可以看看白居易的《夜雪》是如何作的。 二、触觉与视觉白居易的第一句就写到了触觉:已讶衾枕冷。 诗人接触到了衾枕,感受到了冷。因为冷,所以诗人有些惊讶,自然会找原因。衾枕的冷,因何而起呢? 第二句,诗人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更进一步,又增加了视觉的内容:复见窗户明。 感觉到冷的时候,诗人有些惊讶,想要找出冷的原因,于是抬头望向窗户,发现窗户是明亮的。 诗人为什么说“复见窗户明”?复见,又看见。复,表示惊讶更近一层。 三、听觉与认识第三句很有意思,是判断的结果:夜深知雪重。 夜深,解释了为什么看见窗户明会惊讶,因为夜里应该天黑嘛,既然窗户明一定有原因。 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窗外有雪。 雪正在下呢,还是已经下完了?诗人没有明确说出。窗户明,或许是雪停了以后,月亮出来,所以天地辉映,愈发明亮。 这里用了“知雪重”三个字,可以肯定这场雪下得不小,而且下过挺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诗人知道下得不小呢? 因为第四句写了听觉:时闻折竹声。雪很大,积雪折弯竹子的声音传到了诗人耳边。 第三、四句,用了倒装的方式。先抛结果,再抛答案,于平地起波折,引起读者好奇 。 所以第三句的结论,是综合了第一句的触觉,第二句的视觉,以及第四句的听觉。诗人不但判断出外面下雪了,而且分析出下得雪很大。 四、嗅觉与味觉白居易的《夜雪》用到了触觉、视觉、听觉,这是最常见的三种觉。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觉,是嗅觉。在描写花的诗词中,常常会利用嗅觉,例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用味觉的诗词,相对就少得多了。南宋词人张孝祥《减字木兰花》用到了味觉: 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有个人人,梅样风标雪样新。芳心不展,嫩绿阴阴愁冉冉。一笑相看,试荐冰磐一点酸。 这首词还是写梅花,结尾一句写梅子,用其酸味代指。 结束语我们再回头看看白居易《夜雪》的三种觉: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每一个觉,都对应了一个动词:讶、冷;见、明;闻、声。 另外,这4句诗虽然短小,但每句都用了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讶、冷;见、明;知、重;第闻、折,每句都是复杂句。 所以,欣赏《夜雪》时,比《鹅鹅鹅》这类诗要烧脑一些。 @老街味道 宋词中的三影和三瘦是什么意思?三绿又是说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