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虽然狠狠的惩处了李严,可这并不能改变蜀国第四次北伐失败的事实。诸葛亮带兵返回蜀国以后,跟他对峙的魏国主帅司马懿留在原地沉思了很久。看主帅这样思考战局,部下也纷纷上前分忧,军师杜袭和督军薛悌都前来进言。 大将军,最近这几年,诸葛亮频繁的前来攻打,按照这个趋势,等到明年麦子熟的时候,蜀军应该还会来入侵,我们应该提前做好准备才对。建议您今年冬天就从国内调集粮草运往陇右,提前解决粮草问题。 (为什么会是麦子熟的时候入侵哪?我这里估计,两军交战,最关键的是粮草,前几次蜀军因为粮草供应不上而退军,魏军虽然有主场作战的优势,可打起持久战来,也难免会出现粮草的问题。赶着麦子熟的时候,蜀军来侵犯,正好可以抢一部分粮食,免除长途运粮之苦了。) 听完下属的建议,司马懿摇了摇头,你们不懂诸葛亮啊,他之前带着蜀军两次出祁山,一次攻打陈仓,都没讨到便宜,以后他应该不会再打攻城战了,大概率是会寻求跟我军野战的机会,那么地点就不会在西侧,而是在陇东一带。 看属下们闪出多少有些不相信的眼神,司马懿又用更肯定的语气说道,你们还别不信,我就把话放到这里,诸葛亮几次跟我军交锋,吃了很多缺少粮草的苦头,回去以后肯定会积攒粮草,按照我的估计,没有三年的粮草积蓄,他是不会再出兵北伐了。 要说这司马懿料算的还真是准,蜀魏之间还真就度过了一段和平时光,三年之后,也就是公元234年的二月,诸葛亮攒了三年的粮草,终于第五次北伐魏国了,这一次,他是从斜谷方向出兵的。 不过啊,要说诸葛亮为了北伐,三年只做了一件准备粮草和练兵的事情,那也有点低估他了。实际上,在这三年的时间里,蜀国同吴国又不断的修复关系,重新达成了某种同盟,就在诸葛亮这次大军北伐的同时,他也向孙权发出了邀请,要他同时派兵北上,大家一起打魏国。 四月份的时候,蜀军来到了郿县,诸葛亮下令,大军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扎下营寨。魏国的这一头,统兵前来对抗的,还是诸葛亮的老对手,司马懿。 司马懿下令,诸葛亮来了,咱们要小心对待,既不能过分紧张,也不能不把他当回事,咱们要南下渡过渭水,背靠着水扎下营寨,在渭水的南岸对抗蜀军,主要还是消耗他们的粮草。 对于司马懿的这道命令,有属下就不理解了,对方气势汹汹的打过来了,您的目的又是对他进行有力的消耗,那干嘛不在渭水北岸安营寨扎,跟他们隔水对峙不是更方便吗? 司马懿耐心的跟下属解释,你们有所不知,渭水一带以水南最为富裕,百姓的粮草和财物基本都在那里了,这是双方的必争之地,我们虽然是要跟诸葛亮僵持,可也不能把这些东西拱手相让的。于是,魏军渡过了渭水,在南岸跟蜀军就扛上了。 在早些时候啊,司马懿曾经跟部下分析过局势,他觉得,诸葛亮如果从武功一带出兵,顺着山势向东进军,那我们就不好防守了,可如果他不往东走,而是向西到五丈原,那我们就没有顾虑了。后来,诸葛亮果然向西转往五丈原,大家看主帅的预言实现了一大半,都很高兴,只有郭淮高兴不起来。 郭淮跟大家讲,蜀军现在驻守在五丈原,可不代表他们就不动弹了,诸葛亮用兵一向诡计多端,后面的可能性还有很多,比如渭水北岸的北原。如果蜀军跨过渭水登上北原,他们就可以封锁北山一带的陇道,让我国内部跟西北地区断绝来往,对魏国和那里的胡人都是一个威慑,会对国家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应该先派兵去驻守北原,让诸葛亮不能得逞。 对于郭淮的这个看法,很多人都不以为然,觉得他有点想多了,甚至比诸葛亮想的还要多。可司马懿毕竟是久经战场的老手,他听完郭淮的分析,一下子就有了带入感,对啊,这一点我还真没想到,万一北原被诸葛亮得手了,那危害可不是输掉一场战斗能比的了。 于是,司马懿下令,让郭淮带领一部分人马马上出发,去驻守北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