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教经》: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 僧伽陇道解释解释以上经文的真实义:诸苦恼,指的是心识的变化相粘连在本心上而无法消融。苦,指的是心妄。恼,指的是不觉。若觉了则苦即乐。若不觉,则苦即恼。正因为如此,所以才需要当观。当观,就是一念醒悟。一念醒悟,则念念醒悟。念念醒悟,则心心安乐,这就是平等心,也叫做当觉。所谓安乐,就是知足。知者,善觉亦。足者,佛智亦。通俗点说就是能够认识自心虚妄想象皆是无常生灭的而于中不住,心不动摇。于此不动摇性具恒沙妙乐,无所不行,故名知足。如果你能够通达如此真义,因心彻觉,不再贪恋无常虚相,故名知足之法。而知足之法从自性生,不从外求,故名富乐安隐之处。如果你于佛陀三昧通透此心,彻消心妄。那么这样的人虽然身处险境其心也依旧安隐平畅。假如你的心充满贪取,即使你拥有再大的世间福报,也是极其可怜的。这就是心的贫穷,纵然腰缠万贯,也是虚梦。心的不踏实,即使身披袈裟也是苦恼。所以,不知足的人,因心贪取不觉,被虚妄贪业所戏,纵然你拥有再多的金钱还是一个十足的乞丐。相反,心的安隐清净,因本智的无限滋养,纵然你一贫如洗,你也是自在和安泰的。因此,当你心揣贪欲,痴迷攀取时,你也必将被自心当中的五种欲望所戏弄。它们分别是贪欲(盗)、嗔欲(杀)、痴欲(我)、慢欲(妄),淫欲(昏)。当这些人被这些欲贪所戏弄的时候,在那些已经出离贪欲得大自在的人眼睛里,他们就显得很可怜了,也值得同情和怜悯。这就是知足人与不知足人之间的巨大差距。 真正的知足,在深入禅定中尤为清晰。譬如:当你经常被禅定中的胜境界所诱惑,在起初以为很神奇很愉悦。随着禅定的深入,一切境界越发诱惑,使你出现了很多的幻见、幻听、幻音、幻行、幻思、幻悟,幻乐。即使你出定依旧存在,依旧浮现。你以为这是真实存在的并认为就是佛国而为此疯狂贪恋。当你逢遇大善知识的点拨后于一念顷方才明白原来是梦中境,水中月。此时,因一念觉方才明晰什么是知足常乐了。故经云:众生不知常住真性,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知足常乐,不是让你去做到知足常乐。而是让你从根本彻底醒悟一切虚妄的无常相皆是生灭的。于此生灭无所住心,则是离生灭相,离此生灭相,则不生灭性就此浮现。这才是真正的知足常乐。假如你认为只要自己认为自己不贪取,自己认为自己满足了就是知足常乐,恐怕你的这个“知足常乐”不是真正的而是在因地依恋于自我认知上的索取心来认可知足,这是极其愚痴的自我欺骗。作为一个修行人,对于知足,总是在能所双离的基础上达心的寂灭。于此寂灭体中依旧彰显无量的功德妙乐并恒常显现,这才是知足常乐。当然了,对于世俗人所认为的知足常乐,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为自己画饼充饥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