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足常乐,养心莫善于寡欲,怎么理解?

 圆梦pbx3ah38kr 2020-03-22

“知足常乐”来源于老子《道德经》“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养心莫善于寡欲”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下》,分别来自道家和儒家。道家主张出世,儒家主张入世,两大学派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大不一样,但在修身养性如何正确地对待欲望这个问题上却惊人地相似。

欲望是人的一种生理本能,人的欲望分为两种,一类是先天的欲望,譬如衣食住行,吃饱、穿暖、有房住、出行方便,能够满足生存需求。一类是后天形成的,它是在先天的欲望基础形成的欲望,经过后天的尝试之后,才能成为欲望的,还拿衣食住行来说,吃饱饭之后就希望吃更好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穿暖和了之后就希望穿漂亮的,衣服要名牌;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之后,又开始梦想拥有一辆自己的车;有了车,又开始向往豪宅、豪车;有了钱,接着还想在社会上有名。一个欲望推动着另一个欲望,各种贪欲接踵而至,永无尽头。

满足基本需求是很简单的,但满足永无止境的欲望是很困难的。人为了满足欲望,就会不择手段去追求。要得到某些东西,不管我用何手段、何种方法,非得得到不可。这个时候,祸害就来了。老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罪莫大于贪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要避免欲望带来的祸患,儒家和道家教育人们要寡欲与知足,这是同一层次、不同侧重点的理念,寡欲侧重从人的内心对自身进行约束,知足则是更加具体地要求在面对利益时要有的一种状态。寡欲是内心的节制,知足是行为的节制。一个人能够从内心降低欲望,在行为上就会满足。

首先,要降低欲望。

欲望产生于哪里?来自于心内,就要从管住心做起,涤除心中过多的杂念。先有内心的节制,你才能在行为上节制。

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减少利己的私心,削弱欲望;“虚其心”,让自己的心虚空起来,少起私心杂念。

孟子主张“养心莫善于寡欲”,要修养自己的心性,就要减少欲望;“不可使欲”,不要让后天一些没有必要的欲望成为自己的欲望。

其次,要知足常乐。

老子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知足的道理,明白了知足的重要性,就会觉得满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的状态。

“知足不辱。”不知足的人,有求于人,就会巴结讨好别人,遭到侮辱。不知足,贪欲无厌,当止而不知止。知足的人,凡事心怀满足,知道把握分寸,就不贪求,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便不会招到灾祸。

“知足者富。”知足的人永远都富有。对生活满足的人,即使他吃菜根,喝白水,穿布衣服,住简单的房子,能够维持生活,就感觉非常的快乐,可以算是一个富足的人了。而不知足,就会与人攀比,即使富有四海,但还想要更多。对别人羡慕嫉妒恨,心生愤恨,怨恨他人也怨恨自己,再富有也不快乐。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的时代,包括张扬人的欲望,对吃喝玩乐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对权利的欲望,对名的欲望,等等。人们追求欲望越来越大,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心生痛苦,欲望成了现代人的痛苦烦恼之渊源,焦虑不安也成了现代人心理特征。焦虑不安与欲望成正比,欲望越大焦虑不安就越严重。所人,要想让自己快乐地生活,就要正确地对待欲望,降低不必要的欲望,懂得满足,过极简的生活,生活就充满了乐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