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温条辨》精义撮要

 繁星1 2021-04-30
《寒温条辨》乃清代杨璿所撰。人民卫生出版社于1 9 8 6 年整理成《伤寒温疫条辨》出版。是书主要内容, 强调温病与伤寒应划分为两门, 并从发病根源、脉证、治法, 条分缕析, 计92 条, 自裁治温15 方。杨氏在温病(温疫) 学术思想上, 发前人所未发, 影响深远, 实用价值颇高。现将是书的精微奥义举要如下。

一、寒温对举,演绎根源证治

杨氏认为, 自晋· 王叔和编次《伤寒论》始, 千余年来, 温病与伤寒遂混淆不清, “ 以致无人不以温病为伤寒, 无人不以伤寒方治温病” , 而贻害无穷。于是探本溯源, 取《灵》《素》及仲景之精微, 采辑刘河间《直格》、王安道《溯徊》、吴又可《温疫论》之华粹, 参合自己阅识,对温病与伤寒的病因、病机、脉证、治法, 逐一对举辨析, 归纳阐述。
约其要为: 病因辨。伤寒得夭地之常气, 温病得夭地之杂气。“ 常气者, 风寒暑湿燥火, 天地四时旬行之六气也; 杂气者, 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燥非火, 天地间另为一种, 偶荒早撩疵病烟瘴之毒气也。” 常气致病, 感而即发; 杂气致病, 先伏而后行, 郁久而发。这种病因学观点, 较之现代医学, 颇为相似。
病机辨。杨氏认为, 伤寒之邪, 风寒外感,始太阳者十八九; 温病之邪, 初起阳明者八九。故伤寒发病, 由外之内, “ 自气分而传入血发” 。温病发病, 自里达外, “ 由血分而发出气分” 。病情发展, 其传变过程, 杨氏认为, 伤寒“ 自表传里, 故多循序而传, 而合病并病为极少” ; 温病“ 自里传表, 或饥饱劳碌, 或忧思之郁, 触动其邪, 故暴发竞起, 而合病并病为极多” 。
证候辨。对早期辨证, 杨氏认为, “ 伤寒始病, 发热恶寒, 一二日不作烦渴, 脉多浮紧,不传三阴, 脉不见沉” 。而“ 温病始病, 不恶寒而发热, 一热即口燥咽干而渴, 脉多洪滑, 甚则沉伏” 。对病性的辨证, 杨氏认为, 伤寒太阳表证居多, 次第传经, 按六经辨证。温病发病, “ 一发则邪气充斥奔迫, 上行极而下, 下行极而上, 即脉闭体厥, 从无阴证, 皆毒火也” 。对疑能重症的辨证, 杨氏认为, 伤寒起病, 或失治, 或误治,以致变证峰起, 故多坏证。坏证属医源性疾病。温病初起, 清邪中上焦, 发为大头温、虾蟆温;浊邪中下焦, 发为绞肠温、软脚温; 阴中于邪,发为瓜瓤温、疙瘩温。此六证是温病中之最重且凶者。从流行病学上, 杨氏首次提出“ 伤寒不传于人, 温病多传染于人” 。在发病率方面, 杨氏自称“ 余自辛未历验, 今30余年, 伤寒仅四人, 温病不胜屈指” 。
治法辨。杨氏认为, 伤寒以发汗为先, 温病以清里为主。他多次强调,“ 温病虽有表证, 实无表邪, 断无正汗之理” 。这一观点, 杨氏之前尚无古人。对温病、伤寒, 总的治则, 杨氏概为“ 伤寒治法以发表为第一义” , “ 温病治法以逐秽为第一义” 。

二、集粹选得自裁治温十五方

《寒温条辨》中, 按症状标项进行辨证施治者, 约130 余种, 其论、其方多援引前辈之说,惟经自己化裁创新的15 方, 充分体现独自的温病学思想, 既有特色, 又有较高实用价值。
现将15方特点总括如下: 忌用辛温发汗。杨氏指出: “ 温病若用辛温解表,是抱薪救火, 轻者必重,重者必死。”杨氏多次强调温病表证无邪论, 其因盖在于此。对温病初起的表证, 属于里证浮越于外的病理现象,只须用辛凉苦寒之药,“ 开导其里热, 里热除而表证自解” 。如神解散治温病初起,该方“ 外无表药而汗液流通, 里无攻药而热毒自解” 。
15 方组方法则。一言以蔽之曰: 升降、双解、清泻、逐秽。杨氏认为:“ 上焦如雾, 升而逐之, 兼以解毒; 中焦如沤, 疏而逐之, 兼以解毒; 下焦如读, 决而逐之, 兼以解毒。” 这一总体治疗思想, 通过调理上中下三焦, 升清降浊, 表里分消, 必然起“ 逐秽” 之效。“ 温病非泻则清, 非清则泻” , 是1 5 方中又一总的指导思想。
15 方用药特点。杨氏自述升降数为15 方之总方, 他解释该方义曰: “ 是方以僵蚕为君, 蝉蜕为臣, 姜黄为佐, 大黄为使, 米酒为引, 蜂蜜为导, 六法备焉。” 又说: “ 盖僵蚕、蝉蜕, 升阳中之清阳, 姜黄、大黄, 降阴中之浊阴, 一升一降, 内外通和, 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15 方中凡用药共49 味, 其中僵蚕, 蝉蜕二药为各方所必用。之外, 杨氏还极为推重米酒和蜂蜜, 他认为: 米酒性大热, 味辛苦而甘,上行头面, 下行足膝, 外周毛孔, 内通脏腑经络, 驱逐邪气, 无处不到, 且能和血养气, 伐邪辟恶。蜂蜜甘平无毒, 其性大凉, 主治丹毒斑疹, 腹内留热, 呕吐便秘, 欲其清热润燥, 而散温毒。
故15 方皆以酒为引, 以蜜为导。剖析1 5方结构, 除升降数为其主干外, 其余14 方, 分别由三黄石羔汤、双解散、凉隔散、黄连解毒汤、承气汤、大柴胡汤、白虎汤、犀角地黄汤增损化裁而成。可谓善以古方治今病, 堪称折旧凑新的巨匠巧手。


来源:四川中医 1994年第十 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