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Cynthia
前言 溜爸前言: 本文作者Cynthia是溜爸的好朋友。 Cynthia目前在成都某高校任副教授,是溜爸的华科校友,传说中的女博士。 不知何时起,“女博士”这个头衔,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 积极生活,高标准要求自己有错吗? 这个话题今天不展开讲,以后我再来批判这种诡异思维。 这篇文章是溜爸交给Cynthia的作业。 文中提到的“猫爸”,也是Cynthia的先生,和溜爸一起已成为事业上的伙伴。 每个人成为家长后,常常都会吐槽孩子调皮、育儿辛苦。 但时过境迁,像Cynthia这样回述过去经历时,最大的感悟是: 累并幸福着。 累,正是因为我们被家庭需要、被爱人需要、被孩子需要,这也是我们存在的价值。 以下为转载全文。 成都学区房已获授权。 这篇稿子说来惭愧,一个普通的下午,在群聊里被@问起对宝宝的启蒙教育,从来没有系统思考过这个问题的我,仓促的谈了些我家日常的做法,居然被溜爸约稿了。 为了不辜负信任,现在认真的交上作业。 那天的分享,小伙伴们最感兴趣的在两点: 一个是高质量陪伴,一个是爸爸的参与。 两点都谈,恐怕篇幅要超长了,今天干脆只就“爸爸参与育儿”这个话题多谈一谈,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亲身感受。 如果是早些年,你问我觉得哪个男明星最有男人味儿,我可能会把“高大威猛”、“才华横溢”这些标签反复组合,看看谁最符合。但如果现在你问我同样的问题,我心中最男人的明星,妥妥的是黄磊老师那款。 宠妻、爱娃、养家三不误,除了双商太高可能高处不胜寒,没有别的毛病。而我这样的吃瓜群众,就是希望黄老师这种公众人物加大辐射力度,让那些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的话题下面,少一些抱怨的妈妈,多一些幸福的宝宝和岁月静好的妻子。 记得我还在读硕士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就给我推荐了那本著名育儿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如今那么多年过去了,书依然是经典,母亲在育儿中扮演的角色和巨大的作用,很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同。然而我今天想分享的,是我看到一个父亲在育儿中起到的正面作用,更珍贵,更必要。 ![]() 我和我的先生一个学文一个学理。好了,从我打下这句话开始,我们俩的差异就出现了。因为他反对用学什么科来划分人,认为这是给自己设限,做自我暗示。 我可以同意他的观点,但我依然认为,在母亲和父亲之间,思维的差异,性别的差异,做事的风格的差异都是显著并客观存在的。反映到对娃的教育上,这种不同反而是好事。 比如我的童年里最爱的就是各种洋娃娃,现在也最喜欢给女儿购买玩偶;而爸爸则会强调,这么小的孩子,没必要按性别给孩子选玩具,让她接触的东西越广越好。 现在我女儿的玩具里有挖土车,有恐龙变形金刚,并且我真的没有想到,她对那只变形金刚简直爱不释手。 ![]() ![]() ![]() 又比如童年的我,总有问不完的问题,现在我常看着唧唧喳喳的女儿发愁,怕她将来用十万个“为什么”来轰炸我的耐心;而爸爸对此却非常期待,他说那多好啊,那我们就认真的解答她的每一个问题。 我:有些问题可能会是宇宙终极难题哦。 爸爸:只要她愿意听,那我就陪她解决宇宙终极难题。 我:…… 惭愧面壁去了…… ![]() ![]() ![]() ![]() ![]() 一个父亲的这种与母亲截然不同的气质,会给孩子带来更丰富的影响和更多的可能性。一个父亲的高质量陪伴对孩子来说,更是太宝贵的财富。 关于看待孩子的视角 ![]() 有这么一首很老的儿歌: “丁丁说他是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他对别人把口夸,什么东西都会画。 画只螃蟹四条腿,画只鸭子小尖嘴, 画只小兔圆耳朵,画匹大马没尾巴。 咦,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给小朋友唱这首歌的时候,完全投入在表演和逗孩子当中,歌词唱着很顺口,想来也的确如此——丁丁真是个喜欢吹牛又粗心的小朋友呀,我们不要学习他。 然而爸爸就不一样了,他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就眉头一皱,说:“为什么要笑话丁丁?这是个多有想象力的孩子呀,想象力多可贵”。 嗯,爸爸的世界,就是和我不一样。 对于一首歌的两种认识,放在育儿中,就是育儿观念的互补,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碰到宝宝哪里没有达到我的预期,在我严肃的批评她,做一个虎妈的同时,我很安心背后还有一个猫爸,他一定会提醒我换个角度看到宝宝的优点。 ![]() ![]() 关于和宝宝交流的方法 ![]() 我们的女儿很有小猫的气质,有时候你叫她,她会装作听不到。在她装作不理你时,连那种傲娇的表情都像极了小猫。作为“小猫”的老母亲,就只能一遍遍筋疲力尽的呼唤,却换不来一丝一毫的回应。 这时候爸爸就要出马了:他会先躲到门后面,只露出半个巴掌,然后发出一声神秘的猫叫,在女儿发现的一瞬间立马把手缩回。然后再叫一声,换个位置出手,反复几次,最后彻底消失。 此处引用了强东哥宠女图片参照 而我们那傻乎乎的小女儿,则会用十分机警又好奇的目光去追随手冒出来的位置,当爸爸的手和声音都消失以后,小女儿就一定会颠儿颠儿的跑过来,找找看刚才到底是什么东西。我赶紧在这时趁机一把抓住她。 “不是说她像猫么?那就用逗猫的方法引她过来。” 爸爸说完离去,深藏功与名。 ![]() ![]() 关于宝宝的音乐启蒙 ![]() 对于孩子的艺术和审美教育,我和爸爸的观念是基本一致的:艺术是未来孩子的基本素养,我们可以不刻意培养孩子去学习某个乐器或者绘画的技能,但是要常常让孩子在经典艺术作品中浸润,潜移默化的培养她自己的艺术审美。在这个观念的指导下,早在孕期,我和爸爸都在积极的给孩子搜集艺术启蒙素材。 以音乐为例,我的方法是通过众多知名育儿公众号,筛选育儿达人们整理提供的歌单或音乐素材,最终锁定与我的诉求最吻合的那一个。之后我下载了他家的APP,然后双手捧上年费。我认为,有达人定期为我更新音乐库,我只要踏踏实实的跟着达人的步伐就对了。 当我沉浸在自己挑选育儿达人的眼光中沾沾自喜时,爸爸则在一边吭哧吭哧“笨拙”的亲自挑选音乐。 大概在我怀孕四个多月时,爸爸终于给了我几个文件夹,他告诉我,里面的音乐是他从几套古典音乐曲单里一首一首亲自筛选出来的。因为曲单太庞大,全都听就怕全都留不下印象,所以他还是亲自做了一遍筛选,缩小了曲单的范围。他每日办公时就开始播放这些音乐,遇到旋律不太和谐的或者曲风太悲伤的,就顺手删除,一首首听下来,花了好些天时间,才有了他送给小宝贝的这份音乐礼物。于是为了不辜负爸爸的用心,整个孕期,都有这些古典音乐来陪伴我和宝贝。 记得我刚开始听爸爸的曲单,就在当天的一档电视节目上听到了一段背景乐,正是曲单中的一首。爸爸很得意的说,你以后还会在各种场合经常发现这些经典音乐的存在。希望我们的宝宝听着这些音乐长大,将来她如果参加某些重要活动,很紧张的时候,可能刚好会听到这些熟悉的音乐,这应该能为她带来一点抚慰的效果,让她在那些场合更有安全感。 那一刻我是很感动的,作为母亲我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又一次让爸爸想到了,而这份“深谋远虑”的背后,藏着的是一个父亲对未来宝宝最真挚的爱。 以上分享了爸爸和我在育儿中一些不同的视角和做法,接下来想用更具体的实例和大家分享下爸爸对宝宝的高质量陪伴。 ![]() ![]() 关于宝宝的英语启蒙 ![]() 我们的女儿说话比较早,因为平时老人带的多,老人在陪孩子做启蒙教育时,最方便的不是讲绘本,而是带着孩子认卡片。所以刚开始,我家厚厚的几摞卡片几乎被老人教了个遍。 女儿一岁左右的某一天,当爸爸发现她对于卡片上那些略微冷门的獾、火烈鸟都已经能熟练回答,甚至懒得回答时,他开始意识到,对一个一岁的宝宝来说,现在正是大量吸收新事物,拓展认知的好时机,只停留在卡片、绘本和磨耳朵之中,已经不能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怕要浪费了这段黄金时间。 从那时起,他开始正式承担起孩子英语启蒙的重担,尽可能每天晚饭后那一个小时的陪玩时光,都用英语交流。一边尝试,他也一边研究各种关于双语教育的文章,连带着对女儿的观察,辩证的用在女儿身上。 ![]() ![]() 开始起步是艰难的,主要是两个问题: 一是这个很爱模仿大人说话的孩子,在你改用英语说话时,居然完全看不到她模仿的欲望,常常是爸爸抱她出去玩了一圈,自己英语说的口干舌燥,女儿却是一路面无表情,金口紧闭; 另一个是,即便她偶尔开口了,也完全是在用中文发音讲英文。比如good,女儿就像在说故德。 度过这段时期需要巨大的耐心。直到有一天晚上,爸爸抱着女儿回来,兴奋的告诉我,她今天主动开口了。然后我看着他绘声绘色的向我描述女儿主动用英语同他互动的每一个场景,激动的就像一个大孩子。 ![]() ![]() ![]() ![]() 只有在育儿过程中真正参与过的父亲,才能体会到育儿的不易,也才会为孩子小小的进步有癫狂式的喜悦。 我很欣慰爸爸参与了,努力了,体验了,这让他未来更懂孩子,也会更懂妈妈。 ![]() 在爸爸的参与下,女儿一岁五个月时,英语单词量已经至少在一百以上,可以自动切换英文场景和中文场景。发音也越来越准确,当奶奶指着小兔兔说“软被体”的时候,她还要主动过来纠正你:rabbit! 但仅靠爸爸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和爸爸的全英文交流最有利于她快速的认识名词,但涉及到动词、形容词等更高级的词汇时,家里只有一个人说英语就不行了。她需要通过观察家人之间大量的互动交流,才能理解那些高级词汇的用法。 所以未来妈妈要也需要参与,同时爸爸也在给宝宝挑选适合英语启蒙的动画片。 ![]() ![]() ![]() 这里要说明一下,我们想找的动画片主要是针对刚开始学说话,同时也刚开始学英语的低龄幼儿。不是针对幼儿园小朋友的英语动画片。我理解的有效的英语启蒙,在不同阶段对动画片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 ![]() ![]() 爸爸反对“苹果,苹果,apple!”这样的英语启蒙方式,他更希望孩子借助婴儿学语期的超强学习能力,直接建立英语思维。所以就会需要这样一种动画片: 1、用词很简单,词句很短(便于模仿); 2、卡通人物之间有互动,并伴随对话,互动的场景能很容易让儿童理解(便于学习名词以外的其他词汇); 3、词句引入的顺序符合幼儿学习英语的规律(比起专业的动画片,更需要专业的低幼英语教学设计)。 ![]() ![]() ![]() 我们已经使用过的动画片有三部,但目前都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这里我也分别罗列出来,谈谈观赏体会。 如果有更适合的动画片,尤其是符合上述三个要求的,也特别欢迎大家多多推荐,在此先谢过朋友们! ![]() ![]() ![]() ![]() ![]() 1、《MaisyMouse》 优点:女儿很喜欢,没事儿嘴里就要唱两句:Maisy,Maisy,Maisy Maisy Mouse!每一集主题设计贴近生活,宝宝看不懂也很爱看。 缺点:其中的英语表达主要靠大段的旁白,缺少直接对话的应用,想让非母语的低龄幼儿通过旁白理解情节,并把英语和场景对应起来,还是很有困难。 2、《Yakka Dee》 优点:主要是介绍了一些简单的名词,设计的特别欢乐,形式和音乐都讨孩子喜欢,相信通过这部动画接受这些名词还是比较容易的,很适合启蒙。 缺点:难度很低,集数有限(也意味着单词有限)。在给女儿放之前,里面介绍的词汇其实她都已经会了。不能算是动画片,主要是用卡通和真人结合的方式介绍名词,不能达到通过动画学习高级词汇的要求。 3、《Twirlywoos》 优点:每集建立不同的场景,介绍一个词汇,它的词汇没有只局限在名词,像是full,behind,noisy……这些都会有,更为丰富,词汇符合我的预期。虽然也是卡通和真人相结合,但是卡通形象的一举一动还挺抓眼球的,尤其小宝宝能立马被吸引到。 缺点:(1)时间偏长,一集至少有10分钟。低龄宝宝我更偏向于五分钟左右的长度,相比而言,上两部动画长度会更合适。 (2)在建立场景介绍词汇方面,效果不太稳定,有些词汇的场景设计,小朋友理解起来很容易,但有些词汇则是都演完了,小朋友和我还是蒙的状态。 ![]() 再说一下,为什么目前和大家分享观看体验的动画片只有三部呢?我们对教育资源的使用态度是深度重于广度,数量不在多,在精。因为现在的资源太多了,如果每一个资源都是稍有不合适就马上换,可能换了一圈下来还不如深度使用一个。而且有些资源可能现在达不到我们预期的英语学习效果,但也许会满足宝宝的其他需求,至少目前这三部我家女儿都很喜欢。 同时,考虑到孩子的眼睛保护,目前我们给孩子看动画片的时间很少,平均下来不能达到每天一次,每次时间也很短。而每部动画集数都很多,有些和生活场景贴近的我们会重复放,所以到现在这三部动画片还远远没有看完,因此我们体验的就十分有限了。 ![]() ![]() ![]() 最后补充一下对于孩子看动画片学英语的看法。 每个孩子接受事物的能力不一样,孩子的成长阶段不一样,动画片起到的效果就会不一样。 1、我家的小朋友正在学说话,现在是语言模仿欲望最强的时期,不管是动画,还是磨耳朵的儿歌,都会在不经意之间被她模仿其中的字句,兴致高的时候,会很开心的高频使用动画片里出现过的词汇。所以现阶段我们感到,看动画学英语对她是有效的,但过了这个学语期我就不知道效果怎么样了。 2、动画只是补充,只占了英语学习中很小的部分,不能把它当做主要工具。对于孩子何时可以接触电子媒体产品,育儿届比较公认的是美国儿科协会的标准,即孩子18个月前最好不看电子产品。即便是18个月之后,也不提倡看很长时间。爸爸和我交流过他对电子产品的看法,电子屏幕不是洪水猛兽,用的好可以为孩子带来很多帮助,但这期间更需要家长的引导。因此我们会给孩子看动画,但频率很低,可能有时两三天看一次,每次时间也很短,最重要的还是辅助工具之外的亲子教育。 ![]() ![]() ![]() 以上就是在育儿中一个父亲的理念和实践对于母亲教育的补充。我肯定不是这个世界上最优秀的妈妈,但我和每一位母亲一样,和自己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足够的努力: 从孕期开始,每天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育儿知识,硬把自己学成一本育儿百科全书;产假结束之前全力亲自带孩子,尽可能亲力亲为到连尿布都不让老人换一次;坚持全母乳喂养和自然离乳,期间承受的种种,即便这里不赘述,有过类似经历的妈妈们你们一定懂。 曾经也能享受兴趣带给自己的愉悦生活,用几年时间给自己的美食博客积攒了800多万点击量,出版了一本自己的美食书,但是自从全身心的投入到照顾女儿这件事上,我的美食写作基本中断,就连微信朋友圈我也不记得多久没有刷过了,舍弃这些只为了留给孩子更多高质量的陪伴时光。 ![]() ![]() ![]() ![]() ![]() 我想说的是,即便我是一个很努力的妈妈,我还是离不开爸爸的帮助,我真心的为爸爸在育儿中的每一次参与叫好,并常常感慨,如果这些场景下没有爸爸的出现,对宝宝的成长会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和遗憾。 感谢育儿路上有你陪伴, 感恩宝宝成长途中有一位比我更好的老师。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