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喜亭

 读书人心系天下 2021-04-30

孙喜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30年8月生,汉族,河北省正定县人。童年和少年时代,在家乡农村小学受到启蒙教育。抗战胜利后,考入河北省正定中学读书。1947年11月石家庄解放后,受到了革命的教育,1949年8月,从石家庄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在石家庄师范附属小学任教。1954年8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校教育专业读书。毕业后,留任教育系任教。1987年调至本校教育管理学院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称。1997年10月离职。

2018年12月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办的孙喜亭先生教育思想研讨会在北师大英东学术会堂演讲厅举行。孙喜亭先生的生前好友、同事及学生等100余人出席了研讨会,共同重温孙喜亭先生的学术品格、治学精神和做人之道,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孙喜亭先生的教育思想。

孙喜亭五十几年以来一直过着教书的生活。在大学任教期间,承担过"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育论著选讲"、"教育原理"等课程教学。从1983年起,连续招收并指导硕士生、博士生、访问学者四十余人,已有数名博士、硕士被聘为教授。

孙老师是在教书之余,还从事着教育问题的研究,发表过百篇之余的论文,主要著作有《教育原理》、《教育学问题研究概述》、《简明教育学》、《基础教育改革的困惑与求解》等。《教育问题的理论求索》是他自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教育问题观察研究的成果。教育问题更多的是个价值问题,价值观不同,就会对教育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和说明,这本论文选集,收录了作者40余篇论文,大体记录了作者对中国教育问题的认识和理论求索。文集按在刊物上发表的时间顺序和原貌编排,以利读者了解作者对教育问题的认识进程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一、教学与科研统一

他常说:教授不上课,何谓教授,教授不作科研,怎能上好课。他研究的许多理论问题,都是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研究以教学为起点,然后将研究成果引进教学,使教学和科研融为一体,这就使教学常新,又使研究融于理性之中。因此,他的论文特别重视概念要明确,内涵要确定,理论建构逻辑要严谨。理论的力量实际就是逻辑的力量,他力图理论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科学,只有科学,才能说服人,才能指导教育实践不随意,不盲目。他的研究带有学院派的气息。

二、对中国教育实践的密切关注

如对教育方针表述的科学性问题,对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问题、对教育是不是生产力或产业问题,素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基础教育的基础问题,教学改革向何处的问题,德育价值何在的问题,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归属问题等。反映这些问题的论文,都是从实际出发,以求理论的解答,以求理性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他认为就理论谈理论,文章显得毫无生气,就实际说实际,那就失去了科学研究(或论文)的意义,理论要从实际出发,但理论要高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他说的实际并非一时一事的个案,也不是某一价值取向所产生的教育事实,而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总体,是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总的趋势。与时俱进而不趋时,理论创新而不违背规律,是他执着以求的。

三、文人统一

作者认为作为科学研究唯一的目标就是求真求实,应该力戒虚伪、吹捧之风。因此,他的论文不追风,不迎合,只求真,不看人,论文中的观点可能偏颇,但他是为了求真。为了求真求实,他的论文力求观点鲜明,在他论文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肯定什么,反对什么;称道什么,抨击什么,都表达得十分明快。作者认为在学术研究领域,应是学术自由,学术民主。不应有职务职称之分,不应有长幼年龄之别,唯一的标准是求真,是见解是否客观,是否科学。在求真面前人人是平等的。他有些论文观点是与"权威"的主张相悖的,有些论文观点又是与他的学生所进行的商榷。他不认为自己的观点就是科学的,但他愿欲共同商讨。因此,他的论文带有论争的特点。

孙喜亭教授说过,在几十年的教育科研上他是尽力了,但并未达到好的境界,他是执着追求了,但可能偏执了,是尽力想把问题弄清楚、但可能使人更糊涂了。他认为,做人处世是难得糊涂,科学研究是难得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