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七八)

 火帝养生_WSH 2021-04-30

伤寒论第68条辨: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原文解释:经过发汗治疗,病还没有解除,反而恶寒的,这是营卫虚弱的缘故,用芍药甘草附子汤主治。

不管病人是伤寒还是中风,还是温病,发汗以后,病人的病没有去掉,反而恶寒怕冷,这种不要担心,这是病人本身体虚的原因。

凡是恶寒怕冷,就表示病人里阳不够了,由于病人本身体虚,发汗以后,阳气受损,津液丢失,病人便处于阴阳两虚的状态,阳气虚损不能温煦肌肤,推动血脉的力量不够,所以,病人会恶寒怕冷。津液耗伤,阴液亏虚,难以濡养筋肉,充盈血脉,病人体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脉细微,还会出现脚挛急。

所以,如果发汗以后恶寒,后背总是感觉凉凉的,衣服穿得厚厚的,晚上睡觉,被子也要盖厚重的,少气懒言,手脚不温,这种情况就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证。

如果是汗出不止,冷汗淋漓,特别怕冷,四肢厥,脉迟细微,像这种情况就表示阴盛阳虚,那就不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了,应该采取回阳救逆的药方。

我们在前面讲了芍药甘草汤,芍药甘草汤也是伤阴,津液受损,阴血不足,筋脉缺失濡养造成了腿脚挛急,心烦,微恶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而这芍药甘草附子汤只是在芍药甘草汤中多加了一味附子,两者基本上差不多,只是芍药甘草附子汤恶寒怕冷要厉害一点,而芍药甘草汤是微恶寒,所以,芍药甘草汤里就没有附子。

经方就是这么奇妙,多一味药和少一味药,治病就不一样,如果我们把芍药甘草附子汤中的芍药去掉,那就变成了甘草附子汤了,甘草附子汤在伤寒论下篇第175条辨,我们后面会学,这里只是随便提一下,甘草附子汤治病与芍药甘草附子汤又不一样了,甘草附子汤是怕风,骨节疼痛,屈伸不利。

芍药甘草附子汤的辩证要点就是:恶寒,脉细微,脚挛急。芍药甘草附子汤里的炮附子的剂量用得比较重,因为附子是辛温散寒,固阳补卫,有里寒的时候,我们常会用到附子,张仲景在补里虚的时候,常会用芍药甘草,芍药是酸的,收敛津液,简单来讲就是收津补荣,炮附子固阳补卫,这样一来,荣卫双补。所以,病人阴阳两虚的时候,恶寒怕冷,这个时候就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芍药甘草附子汤与芍药甘草汤相差不大,只是恶寒怕冷的程序上区分,这两个汤剂,中医常把它叫做去杖汤,也就是说病人拄着拐杖来,喝了芍药甘草附子汤以后,拐杖就不要了。

为什么呢?中医认为我们人体的双脚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如果双脚冰冷,就表示身体里有寒,寒则凝,凝则瘀,瘀则堵,所以,身体就会产生瘀血块。人会生里寒,一般来讲都心脏的力量不够,也就是心阳不足。炙甘草就可以强心阳,芍药味酸,主收敛,在炙甘草的协调下,他能将脚上静脉的血液导流回心脏,用炮附子的热性,使双脚的温度上升,温度上升就能把瘀血化掉,就像冰块遇热即化一个道理。正常情况下,热是往下走的,走到手上,手就是温热的,走到脚上,就就是温热的,所以,手脚冰冷也可以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调理。

同样一个处方,当你把芍药甘草的剂量加重,打个比方:平常我们开白芍2克,炙甘草2克,炮附子4克,如果我们把白芍开成10克,炙甘草10克,炮附子还是4克,当我们在重用白芍炙甘草剂量加到五倍六倍的时候,病人呈现的状况不一样。我们从桂枝汤上便知道,桂枝汤中的桂枝是行阳,白芍是行阴,所以,说,静脉是芍药在管,当白芍的剂量用得轻的时候,它有滋阴的效果,当剂量加重以后,收敛很强,所以,临床上我们在治疗静脉曲张的时候都是重用白芍和炙甘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