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男一女耍流氓,把千古名将拖进死亡

 新用户61391524 2021-04-30

首先动机不足。韩信从来也没有显示出他有像项羽一样“彼可取而代之”的称帝目标,他的诉求就是在自己的封国做一个王,天高皇帝远只要不犯法谁也管不着。如果韩信的野心再大一点,早在他和刘邦项羽隐隐成三足鼎立之势的时候,他就不会甘于刘邦的辖制。当时大军在握的时候不造反,现在功成名就之后反而乱动?刘邦又没有主动施压逼迫,这造反的动机从哪里来?

其次准备也不足。既然存心要反,那就要挖洞积粮、修城固墙、整顿军队、招兵募将……一堆的事情要做。但韩信当楚王之后,这些战备工作一件也没做,而是忙着找当初供饭的漂母报恩,再把当年让他受胯下之辱的恶少找来封了个小官。

再看韩信被擒时的反应,他是叹气加自怨自艾: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而刘邦的回答简单明了,“人告公反”——有人告你谋反。

怎么看怎么都像是莫须有。从韩信的角度而言,如果真要造反,不可能毫无提防,比如在附近预留一支精锐有备无患;从刘邦的角度而言,如果觉得韩信真要造反,就敢带着一支旅行团一样的人马,大摇大摆地走向居心叵测的韩信?

整个过程,不过是刘邦对韩信的有心算无心:韩信没有反意,刘邦也知道韩信没有反意,所以削韩信的楚王王爵这件事才能做得如此轻松。正因为知道对手不会提防,所以刘邦才能轻而易举地把韩信捆成粽子。韩信要是真有反意,刘邦不死怕也要脱几层皮。

2

刘邦为什么不能容忍韩信当楚王?归根到底,还是因为韩信的能力太强,不可能让他高枕无忧。

在楚汉争霸时,每当韩信打了胜仗,刘邦就会抽走韩信的精兵强将划拨给自己。即便如此,韩信还是能一而再再而三的打赢。老弱病残到了韩信手里锻炼一番,基本都能变成难以应付的精兵,这是刘邦最佩服也最忌讳的。就算韩信从齐王迁了楚王,也保不定能把楚地的兵变成怎样的精锐。

所以刘邦根本不敢迟延,他不敢给韩信更多的时间把楚地变成根据地;所以韩信的楚王才刚刚当了一年,就被刘邦迫不及待地废除掉。

更重要的是,如果刘邦真有韩信造反的真凭实据,那么人证物证俱在、拿下之后当然是一刀喀嚓——但刘邦没有。刘邦既没有把韩信关在天牢里终生监禁,也没有把韩信交给廷尉公开审理明正典刑,而只是把他从楚王贬成了淮阴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了事。韩信要是真有谋反的把柄被刘邦拿捏,刘邦大概率不可能这样大气。

谋反是最严重的大逆罪行,刘邦的处理却是雷声大雨点小。刘邦知道韩信也知道,这一出就是刘邦借天子的名义耍流氓:不管韩信是真反假反,刘邦都会来这一手。就因为两人彼此都心里雪亮韩信根本无意造反,刘邦也才不为已甚地留他一命。拔掉牙且关在笼子里的老虎虽然可以杀掉,但不杀掉也已经无威胁,杀掉反而会引来不必要的物议。

从此韩信就一直在刘邦的屠刀下度日。史书记载,韩信知道刘邦嫉恨自己的才能,所以经常称病不上朝,也不跟周勃灌婴这些人来往。“居常鞅鞅”,不时还流露出抱怨和不满。在旁人眼里,这是韩信心胸狭窄拿得起放不下——还以为自己是楚王呢?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刘邦想看到一个怎样的韩信?

一种韩信,是不善夤缘的、不擅结交的、势单力薄的、孤家寡人的。不仅会不满地抱怨,还会让别人知道;

另一种韩信,是长袖善舞的、四面逢源的、高朋满座的、门庭若市的。不仅削王为侯这件事像从没发生过,而且主动表示洗心革面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会叫的狗不咬人,韩信的能力和城府,没人比刘邦知道得更清楚。韩信越是抱怨、越是显得不满,某种程度上就越安全;韩信越是表现得豁达大度、不计前嫌,刘邦晚上就越睡不着觉。能心平气和地从别人两腿间钻过去的人,一旦发作起来有多可怕,人人都知道。刘邦是什么人,韩信也清楚:如果不韬晦自保,刘邦的屠刀随时都会落下来。

两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心照不宣:刘邦消除了威胁达到了目的,就算韩信给自己两句“最多只能带十万兵”之类的不恭评价,也完全可以一笑置之;韩信虽然常常称病不朝,但刘邦真要他做事的时候他也不敢闲着,所以才有“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的记录。西汉在军事上各种制度的建立,韩信是主角。

但这样平安无事几年后,韩信还是要死。

3

韩信之死,官方说法在《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得很详细:

陈豨被拜为巨鹿守,上任前去跟韩信辞行。韩信跟他手牵手,说你去的地方有天下一等一的精兵,你又是皇帝眼前一等一的信臣。一旦有人说你谋反,皇帝一开始不信、信了就一定会亲自出征。到时候你我里应外合,天下都是你我的。

陈豨深以为然,后来果然造反,韩信称病不跟刘邦出征讨伐,暗中跟陈豨联络说我会在长安起事响应。韩信准备矫诏赦免奴隶罪犯,组织起来杀掉吕后和太子,但却被手下告发。吕后与萧何合谋,骗韩信说前方已经传来胜利的消息陈豨已死。不明就里的韩信跟着萧何入宫庆祝,被吕后在长乐宫钟室里宰掉,韩信反动集团就此全军覆灭。

然而稍一深究,这一官宣就显得漏洞百出。

首先陈豨根本就不是区区巨鹿一地的郡守。在其他篇章如《高祖本纪》《韩信卢琯列传》和《功臣年表》中他都是赵国的相国,掌管赵、代的精兵。赵、代向来地广人足、兵精将猛,如果不是绝对信任,刘邦根本不可能把这个重任交给陈豨。

因为后来造反,又因为跟吕后一系的吕泽关系密切,所以陈豨的历史事迹和以往功劳大多都早已被删除。在《史记》里陈豨就像是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楚汉争霸中寸功未立的反派,不费吹灰之力就被刘邦派去控弦十万的军事要地掌权,比什么周勃灌婴樊哙都要显赫得多。

何况有司借韩信的嘴也说了,“你是皇帝一等一的信臣。”既然是刘邦跟前的红人,韩信有什么理由说服他不一心跟着带他青云直上的刘邦、反而跟自己这个势单力薄的孤家寡人图谋造反?就凭韩信两句话,陈豨就放着大好前程不要,拼上身家性命要跟着这个皇帝最疑忌的人往火坑里跳?

若是两人关系向来紧密倒也有可能,但除此一处外,看不到任何关于两人曾有来往的记载。从韩信投靠刘邦、到陈豨出任赵相,中间几年两人根本无交集。何况就算是删改历史,也不可能删去两人交往的记录。这种能证明两人勾结蓄谋已久、对自己说法有利的记载,是没有也要凭空捏造几条出来才合情合理的。

陈豨和韩信这唯一一次的、无第三人在场的会谈,不会晚于公元前200年,也就是陈豨被封为赵相去上任的那一年。而陈豨起兵反叛,是公元前197年九月。也就是说,早在陈豨起兵三年前,两人就已经相约造反——难道都不怕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对方想法发生改变?最后陈豨起兵,也不是因为韩信在长安准备就绪了发信号“开干吧”,而是因为他的门客犯法牵连到他,受恐惧驱使才造反的。

至于说韩信不出征、派人暗中联络陈豨就更可笑了。韩信是什么处境?虽然名义上是淮阴侯,但一不给封地户数、二不准擅自离开,除了吃穿住行待遇跟侯爵看齐之外等于软禁。淮阴侯府里从管家到下人,不知道有多少刘邦的卧底。不要说韩信每天见了哪些人、说了哪些话、干了哪些事,就连每天有多少只耗子进出淮阴侯府,高层说不定也能知道得一清二楚。这样还能派人去前线跟陈豨互通有无、再来决定什么时候造反,韩信就不是名将而是神仙了。

在长安,韩信一举一动都是透明的。在这样的严防死守下,韩信还能矫诏赦免奴隶罪犯打进宫去杀人?他凭什么矫诏?谁能帮他造反?即便越狱实现,韩信又从哪里给奴隶罪犯们找兵器?就算他能变戏法一样凭空变出刀枪剑戟来,看守宫城的卫戍部队是摆设?一群刚刚从牢里被放出来营养不良、身上带伤的乌合之众,凭什么去克制训练有素、厉兵秣马的正规军?

最核心的原因,还是韩信根本没有谋反的意图。 要是他真想拼个鱼死网破,会这样自己送上门去任人宰割?再不济也是要拼死搏一搏的。韩信之所以跟着萧何入宫乖乖引颈就戮,不过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准备要谋反——跟五年前的刘邦一样,吕后仍然是有心算无心:韩信进宫时,根本不知道自己马上要死。

就因为谋反只是莫须有,所以才跟五年前一样不能把韩信交给廷尉、走司法程序处死,而是干净利落地造成既定事实。跟五年前不一样的是,那一次没有举报人的真实姓名,算是做戏仓促的疏漏;于是这次有了一个慎阳侯栾说——可以振振有词地让朝野知道:要是韩信没有谋反,怎么会给举报人封侯的重赏?

所以韩信临死前才会说“为儿女子所诈”,有司或许还是保留了少许真相:韩信不是死于奋力一搏无力回天,而是死于狡诈阴谋。

4

刘邦未必没有杀韩信之意,但最终却是由吕后来完成的。最直接的原因:韩信还是太年轻了。韩信死在公元前196年正月,此时刘邦六十岁、萧何四十七岁、吕后四十三岁。韩信呢?韩信三十四岁。

刘邦对韩信禁而不杀,是因为刘邦足以压制韩信。但六十岁在汉代已算高寿,再加上连年征战伤病缠身,明眼人都知道刘邦在世的日子已不多。刘邦一死,来日方长的韩信就是个变数。如果不能让韩信这把刀完全听话,那即便毁掉,也比它被握在别人手里的好。一句话,韩信想不想谋反,其实一点也不重要;没有韩信,对刘邦身后的西汉政局稳定比较重要。

另外吕后对韩信的处置是先斩后奏,而不是等到刘邦回来再让刘邦决定究竟是杀是留,但刘邦的反应是“且喜且怜”,既不生气更不意外。喜的是韩信威胁终于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怜则是出于帝王对名将的赏识。要是缺这一点赏识,刘邦也不会是汉高祖。

吕后之所以要杀韩信,其他原因也是此时刘邦已经放出风声来要换太子。不管刘邦是假意还是真心,吕后此举都是给刘邦的投名状:在你身后能填补权力真空、保证汉帝国平稳过渡的,是像我这样杀伐果决的太后,而不是你那娇滴滴的美人戚姬。而杀掉韩信,既不会引来刘邦的反感,也不会引发群臣的过激反应。

正因为杀韩信不仅是为了解决威胁,同时更要借此立威,所以吕后才会借陈豨起兵的时机把两人生拉硬扯在一块,走谋反和平乱的程序。如果只想要韩信的命,那一杯毒酒就能解决问题,更有许多种办法让韩信病死、车祸甚至无疾而终。但只有像这样雷厉风行地砍下脑袋、灭掉三族,吕后才能在朝野上下心中树立起前所未有的存在感。而萧何所起的作用,不过是表示功臣集团积极配合吕后罢了。

杀韩信,是吕后正式从刘邦身后走出、登上政治前台的首次亮相。两个月后,梁王彭越也被吕后以谋反名义剁成了肉酱,跟着就是淮南王英布为保命而真正造反。说刘邦吕后杀功臣,其实是不怎么符合实际的,刘邦吕后要对付的只是臧荼、韩信、彭越、英布……这一堆异姓王。至于萧何曹参灌婴樊哙这些功臣,无一不是终其天年。

韩信被杀的深层次原因,其实或许在于他和刘邦在政治理念上的根本差异。秦朝为什么二世而亡?当时的人大多都认为是郡县制的问题:没有像东周一样分封诸侯国,导致各地纷纷起事无人帮着镇压,所以秦帝国很快就因为独木难支而亡。你看人周朝搞分封,不是活了八百年?

一直到了一千年后,柳宗元才有“秦亡于政而非制”这样的表述。虽然刘邦当时说不出类似的话,但他的政治判断力已经到了这一步:郡县制是比分封制更长久的、保证中央集权的办法。就算由于时代所限,他没办法冒天下之大不韪、像秦始皇那样一个诸侯王也不封,但他从称帝到死,最核心的工作就是解决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就算不得不封王,至少要让他们都姓刘。

分封诸侯,在韩信们看来是天经地义,在刘邦看来却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不得已,韩信彭越英布们未必看不出,但却不能认同。作为当时的游士和草根阶层,如果不能当皇帝,那人生功成名就的最高标准莫过于封王:有自己的封地、官吏、赋税和军队,除了远在长安的皇帝本人之外谁也管不着。

韩信要的是像过去周天子一样的皇帝,刘邦却只想成为秦始皇一样的皇帝,所以两人的核心诉求是背道而驰的。韩信想当王、也凭实打实的战功当上了王,刘邦出尔反尔将他削王为侯加以软禁,这就很难让吃暗亏的韩信口服心服。刘邦当初能让韩信死心塌地跟自己走,靠的就是封王这一根最鲜美的胡萝卜;韩信之所以开始引起刘邦反感,也是因为项羽还没灭掉、他就自请封为齐王。但无论自封还是受封,异姓王都肯定不在刘邦的底线内。

彼此理念不同,但刘邦赢在皇帝身份造就的话语权,那么韩信就注定只有死。不仅被耍流氓的刘邦莫须有地抓起来软禁,更被同样耍流氓的吕后莫须有地抓起来砍头。用兵如神的名将,终究敌不过心术阴谋。

主要参考:

司马迁《淮阴侯列传》《高祖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华书局

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纪三、四》,中华书局

菜九段《拷古笔记——淮阴侯韩信历史真相大揭秘》,东南大学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