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心悸病症精选的药方

 学中医书馆 2021-05-01

治心悸病症精选的药方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内科学,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心悸病的症状,根据症状精选选了22个药方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心悸

一.心胆虚怯证:心悸,善惊易恐,遇惊则心悸怵惕。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或如常,脉象动数或虚弦。

1.平补镇心丹;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怀山药 生地黄 熟地黄 肉桂 炙远志 磁石  生龙骨 生牡蛎 酸枣仁 茯神 炙甘草 

加减:

1.心气虚者,加黄芪;

2.心阴不足者,重用酸枣仁、五味子,并加柏子仁;

3.痰湿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安神养心之品

2.安神定志丸

朱砂0.5克(冲) 茯苓6克 茯神6克 人参6克(焗服) 远志3克 琥珀6克 磁石6克 龙齿3克   

加减: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心悸证: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酸枣仁或天王补心丹

若心惊胆慑,气郁生涎,遇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痰气搏结,变生诸证者,可用

3.温胆汤。

半夏6克 陈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实6克 生姜15克 红枣1枚  

加减: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若痰湿蕴热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可用黄连温胆汤,或加味温胆汤加安神养心之品

二.心脾两虚证:心悸不安,怔忡、健忘、失眠。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倦气短,或自汗。舌淡红,脉细弱。

4.归脾汤加减。

人参3克  白术3克  茯苓3克  炒酸枣仁3克  炙甘草1克  炙黄芪3克  远志3克  木香1.5克  当归3克  

龙眼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如果脾虚发热的加入山栀子3克 丹皮3克

2.崩漏下血者,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

3.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心悸证:

1.兼心阴不足,见心烦口干舌红,加麦冬、玉竹、北沙参、五味子等。

2.若热病后期,心阴受灼而见心悸者,仿生脉散意。

3.兼心气虚怯,善惊易怒,加生龙齿,重用酸枣仁。

4.精血亏虚,加服河车大造丸。

心悸加减2:

1.纳呆腹胀者,加陈皮、谷麦芽、神曲、山楂、枳壳、鸡内金;

2.乏力、气短、神疲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

3.失眠多梦者,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

临证参考本证多由思虑劳倦过度,脾虚气血生化乏源以及心血暗耗所致,临床常为功能性心律失常,因此起居有节,劳逸有度,睡前避免不良刺激,为辅助治疗措施。

若气血亏损,血不养心,心脉不畅而见“脉结代,心动悸”者,用

5.炙甘草汤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黄48克 人参6克 桂枝9克 阿胶6克(包) 麦门冬12克 麻仁12克 红枣30枚 

加减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三.阴虚火旺证:心悸不宁,思虑劳心尤甚,心烦,手足心热,少寐多梦。头晕目眩、耳鸣、面赤升火。腰痠。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6.黄连阿胶汤加味;

黄连12克 黄芩3克 白芍6克 鸡子黄2枚(包) 阿胶9克(包) 

加减

1.阴虚严重,津液耗伤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石斛等,增滋阴生津之效;

2.心火旺,心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竹叶心等,清泻心火;

3.入眠后惊醒难入眠者,加龙齿、珍珠母等,以镇心安神;

4.寐而不熟,心神失养者,加酸枣仁、夜交藤以养心安神;

5.心悸不宁者,加茯神、柏子仁以养心定悸。

心悸证加减;

1. 一搬加枣仁、珍珠母,牡蛎,加强安神定悸作用。

2.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见遗精腰酸,酌加龟版、熟地、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

3. 阴虚而火不旺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

4. 兼有风湿、关节酸痛,加防己、五加皮、桂枝、苍术等.

5. 若兼风湿热者,加赤芍、桑枝、忍冬藤、知母等.

变证

若见虚烦,心神不安、难以入寐,咽燥口苦等心阴虚,心火旺,热象较著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

若见虚烦,心神不安、难以入寐、咽燥口苦等心阴虚、心火旺,热象较著者,可改服

7.朱砂安神丸。

朱砂0.5克(冲服) 黄连15克 生地黄9克 当归6克 甘草4克   

加减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龙骨、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若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或头晕目眩,耳鸣腰酸,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服

8.天王补心丹。

人参1.5克(焗服) 酸枣仁3克 当归3克 生地12克 柏子仁3克 麦门冬3克 天门冬3克 远志1.5克 北五味子3克 白茯苓1.5克 

丹参1.5克 元参1.5克 桔梗1.5克 灯心草1.5克  

加减

1.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镇安神之效;

2.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加减:

1. 若兼口干口苦,咽燥心烦者,为阴虚内热较甚加黄连、栀子、淡竹叶、朱砂以清心火、宁心神,或用朱砂安神丸治之

2. 盗汗者,加山萸肉、乌梅滋阴敛汗;

3. 若心肾不交者,可合用黄连阿胶汤加味以交通心肾,滋阴补肾,清心降火。

临证参考临证应辨阴虚与火旺孰轻孰重,从而确定以滋阴为主,还是以清心降火为主。

四.心阳不足证:心悸不安,动则更甚,胸闷气短。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或脉象虚弱。

9.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3克 炙甘草6克 牡蛎6克 龙骨6克  

心悸证:

1.心阳不足较明显,宜加人参、附子以加强温阳益气之力。

2.兼有阴伤,加麦冬、玉竹、五味子。

变证

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则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心阳虚以心悸,气喘不宁为主症者,可加补坎益离丹。

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则重用人参、附子,加服

10.黑锡丹。

黑锡丹(《中药成方配本》)。

处方沉香(镑)附子(炮,去皮、脐)葫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30克 肉桂(去皮)15克 黑锡(去滓)硫黄(透明者,结砂子)各60克制法上药于黑盏或新铁铫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杵,罗为细末,都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

功能主治温壮下元,镇纳浮阳。治真阳不足,肾不纳气,浊阴上泛,上盛下虚,痰壅胸中,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舌淡苔白,脉沉微;奔豚,气从小腹上冲胸,胸胁脘腹胀痛,或寒疝腹痛,肠鸣滑泄,或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月经不调,带下清稀,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30~40粒,空腹时用姜、盐汤或枣汤送下,妇人用艾、醋汤送下。

备注方中黑锡镇摄浮阳,降逆平喘,硫黄温补命门,暖肾消寒,均为君药;附子、肉桂温肾助阳,引火归原,使虚阳复归肾中,阳起石、破故纸、葫芦巴温命门,除冷气,能接纳下归之虚阳,并为臣药;茴香、沉香、肉豆蔻,温中调气,降逆除痰,兼能暖肾,为佐药;然而,又恐诸药温燥太过,故用一味苦寒之川楝子,既能监制诸药,又有疏利肝气之用。配合成方,共奏温壮元阳,镇纳浮阳之功。摘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引桑君方

心阳虚以心悸、气喘不宁为主症者,可加补坎益离丹(附片、蛤粉、上桂、炙甘草、生姜)。

11补坎益离丹

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此方乃郑钦安所拟,主要用治心阳不足之证。郑氏解曰:“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与君火本同一气,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真火衰则君火亦即衰。方用附、桂之大辛大热为君,以补坎中之真阳。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肾得补而阳有所依,自然合一矣。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余意心血不足与心阳不足,皆宜专在下求之,何也?水火互为其根,其实皆在坎也。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心阳不足自可愈;真气升则真水亦升,心血不足亦能疗”。由此可见,郑氏之重阳气主要是重少阴肾中之阳。他称“此方功用最多,凡一切阳虚诸症,皆能奏功,不独此耳”。

另外吴佩衡制有坎离丹一方,与补坎益离丹大同小异。

附片60g,肉桂15g,蛤粉12g,炙甘草9g,龙眼肉24g,生姜24g。

据称“治心病不安等症,效果极好”。与补坎益离丹比较,主要多龙眼肉一味,剂量亦较重。

1.心(心房纤颤)——唐步祺治案

李某,男,60岁。心慌不安,面容苍白无神,声音细小,两脚浮肿。特别怕冷,虽暑热炎天,两足亦冰凉。口干口苦,咽喉干燥,口中无津液,但不思饮水,脉浮数。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脉搏120次/分,动则气喘,舌质淡红,苔白滑。乃师法郑氏补坎益离丹。

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连服5剂,自觉咽喉干燥减轻,口中微有津液,无其他不良反应。其后附子用量逐渐增加至每剂200克,连续服20剂,自觉精神好转,两脚浮肿消,不复畏寒,口中津液多,已不觉口干口苦,脉搏稳定在每分钟95~100次。继服用原方加补肾药物如蛤蚧、砂仁、益智、补骨脂、仙茅、黄芪、人参等,又服20剂,脉搏每分钟85~90次,其他症状消失而告愈。

原按:此方重用附子以补真阳,桂心以通心阳,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又肾为水脏,真火上升,真水亦随之上升以交于心,水既上升,又必下降。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阴,肾得补而阳有所附,自然合一矣。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此方药品虽少,而三气同调,心肾相交,水火互济,故治之而愈

五.水饮凌心证:心悸,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眩晕。恶心呕吐泛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12.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术6克 炙甘草6克 

心悸且伴有呕恶,加半夏、陈皮、生姜。阳虚水泛:水泛,下肢浮肿,加泽泻、猪苓、车前子。

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喘咳,不能平卧收,小便不利,浮肿较甚者,可用

13.真武汤。

茯苓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白术6克 炮附子5克  

加减:可与苓桂术甘汤加减合用力更强

 痰饮蓄于心胃,怔忡不已,可选用

14.茯苓饮子。

赤茯苓9克 半夏6克 茯神9克 麦冬9克 橘红6克 槟榔6克 沉香6克 甘草3克   用药思路参考 1 2 3 4

加减

1.发热急骤,下痢鲜紫脓血,壮热口渴,烦躁舌降,属疫毒痢者,可加生地、丹皮。

2.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可加木香、槟榔、白芍。

六.心血瘀阻证:心悸。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

15.桃仁红花煎加减;

桃仁5克 红花5克(后下) 丹参9克 赤芍5克 川芎5克 元胡5克 香附5克 青皮5克 生地5克 当归3克  

加减

1.阳虚寒凝致瘀者,可加桂枝、附子、干姜。

  2.络气痹阻,胸部窒闷,去生地,加沉香、檀香或降香。

3.夹有痰浊,胸满闷痛,苔浊腻,加瓜蒌、薤白、半夏。

4.胸痛较甚者,加乳香、没药、三七粉、五灵脂、生蒲黄、元胡等活血止痛药。

心脉瘀阻证候 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见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

悸、忡纯系瘀血引起者,也可选用

16.丹参饮

丹参30克 檀香3克 砂仁3克 

加减。

1.若胃脘胀痛,痛及两胁,喛气呕恶,舌质黯红,是肝郁血滞,胃气上逆之征,宜与四逆散、金铃子散合用,并酌加代赭石、旋覆花等,以疏肝止痛,和胃降逆;

2.若见胸闷憋气,心胸刺痛,痛引肩背,气短,是气滞血瘀之胸痹者,宜加赤芍、川芎、红花、生山楂枳实等,以加强活血行气止痛之力。

17.血腑逐瘀汤。

桃仁12克、红花9克、川芎4.5克、赤芍6克、川牛膝9克、当归9克、生地黄9克、北柴胡3克、枳壳6克、炙甘草6克 

加减

1.若瘀在胸部,宜重用赤芍、川芎,佐以柴胡、青皮;

2.瘀在脘腹部,重用桃仁、红花,加乳香、没药、乌药、香附;

3.瘀在少腹者,加蒲黄、五灵脂、官桂、小茴香等;

4.瘀阻致肝肿胁痛者,加丹参、郁金、土鳖虫、九香虫;

5.瘀积肝脾肿硬者,加三棱、莪术、大黄或水蛭、土鳖虫等;

6.血瘀经闭、痛经者,加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泽兰等以活血调经止痛。

加减:

1.气滞血瘀者,重用柴胡、枳壳,加香附、郁金、延胡索、陈皮;

2.因虚致瘀者,去柴胡、枳壳、加党参、黄芪;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

3.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旱莲草;

4.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巴戟天;

5.心悸明显者,加龙骨、牡蛎、琥珀、磁石。

临证参考本证病在血分,为瘀血阻络。治宜在上方基础上配合丹参注射液20~40ml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中静点,每日1次。

七.痰火扰心证:心悸时发时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燥。失眠、恶梦纷纭。口干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滑。

18.黄连温胆汤

黄连5克 半夏9克 橘红6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 竹茹9克 枳实9克 生姜6克 红枣1枚  

加减:

1.若心中烦热者,加黄连、麦冬以清热除烦;

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麦冬、天花粉以润燥生津;

3.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4.失眠者,加远志、龙齿、朱砂、茯神、夜交藤。

5.神情忧郁者,加木香、郁金、白蒺藜、菊花、石菖蒲等。

6.心悸证:一般可加山栀子、黄芩、陈胆星、贝母、全瓜蒌、酸枣仁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生大黄。惊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龙齿、牡蛎、石决明。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生地、天冬。麦冬、玉竹。

1.肥人痰迷心膈,心悸、怔忡者,可用

19.加味定志丸。

朱砂0.5克(冲) 茯苓6克 茯神6克 人参6克(焗服) 远志3克 琥珀6克 磁石6克 龙齿3克   

加减:

1.如兼挟痰热,胸闷苔腻者,加栝蒌、竹茹等,以清热化痰;

2.如惊悸、失眠较重,加琥珀、牡蛎、磁石等,增强重镇安神之力;

3.如心中烦热,懊懊者,加山栀子、莲子心,增其清心降火降烦之功。

心悸证:心胆气虚、神不自主而心悸者,加炙甘草。兼心阴不足加柏子仁、五味子、玉竹、天冬、酸枣仁或天王补心丹

2.痰涎为病,以致惊悸不安,神情痴呆,甚或成癫者,可取二白丸(此方太危险,不出方)。

八.心气不足证:心悸怔忡,因事烦扰即易触发。神疲无力,自汗懒言,面色无华,头晕头昏。舌淡苔白,脉细弱或迟缓

20.四君子汤加味

人参6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红枣3枚  

加减:

1.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等以降逆止呕;

2.胸膈痞满者,加枳壳、陈皮等,以行气宽胸;

3.畏寒腹痛者,加干姜、附子等以温中散寒;

4.心悸失眠者,加再酸枣仁以宁心安神。

心悸加减:

5.心悸可重用党参,并加黄芪,以加强益气之功。

6.兼心阳不振,加熟附子、桂枝。

7.气虚血瘀者,加丹参、红花、川芎。

8.伴心痛者,再加五灵脂、乳香、檀香等。

9.合并心血不足者,加熟地、阿胶。

10.兼心气郁结,见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时痛者,加柴胡、郁金、合欢花、绿萼梅。

21五味子汤加减;

五味子 黄芪 人参 麦门冬 玉竹 沙参 酸枣仁 柏子仁 合欢皮 炙甘草  

加减:

1.心气不足较甚,重用黄芪;

2.气虚症状明显者,可用肉桂或附子3-5克。

临证本证亦可用炙甘草汤加减。由于心气不足者常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减退,可加人参皂甙片、福寿草甙片或用生脉注射液、人参注射液缓慢静脉注射,或重用黄芪至30g;气虚症状明显者,可用肉桂或附片3~5g,取少火生气之意,增加益气药物的效应。

九.气阴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不华、头晕。自汗或盗汗。面颧暗红,或咳痰带血。舌红、苔少,脉细数或至数不匀。

22.炙甘草汤加减。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生地黄48克 人参6克 桂枝9克 阿胶6克(包) 麦门冬12克 麻仁12克 红枣30枚 

加减:

1.阴血虚甚,舌光萎者,宜以熟地易生地,加强滋补阴血之力;

2.心悸怔忡较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等以增养心安神定悸之效,或加龙齿、磁石以助重镇安神之力;

3.虚劳肺痿阴伤燥较著者,宜酌减桂枝、生姜、酒之剂量或不用,以防温药耗阴劫液之弊。

4.心悸证加减;

1. 气虚甚者,加黄芪。

2. 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

3. 心神不宁,心慌甚者,加枣仁、远志、茯神、五味子,柏子仁等。

4. 兼见血瘀者,加丹参,红花,归尾。

5. 脾虚、食少、便溏者,去麦冬、麻仁、地黄,阿胶,加白术、木香。

变证

1.痰血较多,。面颧暗红者,在原方基础上去桂、姜、参,加丹皮,旱莲草、赤白芍,紫珠草、三七粉等。

2。兼有阳虚,汗出怕冷,脉结代者,可加热附片,龙骨、牡蛎,黄芪。

1.痰血较多,面颧暗红者,炙甘草汤去桂、姜、参,加丹皮、旱莲草、赤芍、白芍、紫珠草、三七粉等。

2.兼有阳虚,汗出怕冷,脉结代者,炙甘草汤加熟附子、龙骨、牡蛎、黄芪。

 心悸其它治法

  (一)朱砂3克,塞入猪心中煮服,治各种心动过速。

  (二)朱砂0.3克,琥珀0。6g,一El两次吞服,治各种心动过速。

  (三)玉竹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三十天为一疗程,治心悸具有阴虚证候者。

  (四)苦参片,每次3--10片,每日三次,或苦参注射液,每次2—4毫升,每日二次肌注,适用于室性、房性,结性及多源性期前收缩。 ,

  五、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生脉注射液(华西牌,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戎州牌,四川宜宾制药厂):适用于缓慢型心律失常而有气阴两虚见证者。本品40--60ra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分钟40~60滴,每日1次,10~15天为1个疗程。

  (2)参附注射液(999牌,雅安三九药业有限公司):适用于心阳不振所致心悸。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1~2次;静脉滴注,每次lO--20ml,以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使用;静脉推注,每次5---20ml,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0ml稀释后使用。或遵医嘱。

  (3)参麦注射液(登峰牌,浙江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适用于心阴亏虚证心悸。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4次;静脉滴注,每次1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应用。或遵医嘱。

  (4)滋心阴口服液(三人牌,湖北省咸宁制药厂):适用于心阴不足证心悸。每次1支(10m1),每日3次口服。

  (5)补心气口服液(三人牌,湖北省咸宁制药厂):适用于心气不足证心悸。每次1支(10m1),每日3次口服。

  2.单验方

  (1)甘草30g,水煎服。

  (2)苦参20g,水煎服,适用于心悸而脉数或促的患者。 ·

  (3)紫石英lO-l5g,水煎服。

 (4)定心汤:龙眼肉30g,酸枣仁15g,山萸肉15g,炒柏子仁12g,生龙骨12g,生牡蛎12g,生乳香3g,没药3g,水煎服

  (5)养心镇惊汤:白苇根15g,天竺黄9g,龙骨9g,牡蛎9g,钩藤9g,煅磁石12g,生白芍15g,银花藤9g,茯神9g,朱             砂5g,菖蒲lOg,水煎服。

  3.针灸

  (1)针刺内关、三阴交、通里。

  (2)取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阳膀胱经穴为主,可交替进行。

  (3)耳针取心、神门、皮质下、胸区、交感,每次2~3穴,留针20分钟。

心悸现代研究

  心悸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也可为临床多种疾病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失眠、健忘、眩晕、水肿、喘病等均可能出现心悸症状,涉及到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现就近年来中医药防治心悸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一、临床研究

  1.辨证论治宋跃成认为心律失常的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心脏气血或阴阳的亏损,标实则多指痰饮、血瘀、气滞、寒凝、火邪之夹杂。本虚的治疗,阴虚用六味地黄丸、生脉散、补心汤;阳虚用温肾复脉汤、人参真武汤、附子理中汤、桂附八味丸、附子注射液;气虚用养心汤;气阴两虚用炙甘草汤、归脾汤、四物汤或生脉注射液;阴阳两虚用金匮肾气丸或参附汤加味。标实的治疗,痰浊用加味温胆汤、瓜蒌薤白半夏汤、苓桂术甘汤;血瘀用血府逐瘀汤、丹参饮加味、桃红四物汤、丹参注射液;气滞用四逆散加味;寒凝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或瓜萎薤白桂枝汤;火邪用清心汤(河南中医,1989,(5>:42--44)。

  2.辨病治疗 朱锡祺主张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进行辨病治疗,如对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心律失常,用生脉散合甘麦大枣汤,加百合、丹参、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为基础方}对冠心病的心律失常,治以七分益气,三分活血,用党参、黄芪、丹参、益母草、麦冬为主;对风心病的心律失常,以通为主,常用桂枝、赤芍、桃仁、川芎、益母草、丹参、红花、黄芪、桂枝;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心律失常,基本方为生地、桂枝、麦冬、甘草、丹参、黄芪、大青叶、苦参,急性发作期去桂枝、黄芪,加蒲公英、紫花地丁等(中医杂志,1985,<7>:10~11)。韩明向综述中医药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概况后认为,针对该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阳虚,尤以心肾阳虚突出,临床采用附子I号注射液、麻黄附子细辛甘草汤等单一温补方法进行治疗;针对其病机为阳虚兼气虚、阴虚、血瘀、痰湿等,采用温阳益气活血法或温阳益气养阴活血法等综合治疗措施。现代研究认为党参、桂枝、附片、炙甘草、麦门冬、丹参、麻黄、五味子、当归、黄芪、细辛、川芎、仙灵脾、干姜等药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常用药物。其中益气药中尤以人参增率作用最为显著(中西医结合杂志。

  3.抢救措施重症心悸时应予心电监护,中西医结合抢救治疗,常用抢救措施有:

  ①脉率快速型心悸选用参麦针、强心灵、福寿草总甙、万年青甙、苦参针等;②脉率缓慢型心悸选用参附针或人参针、附子I号;③脉律不整型心悸,选用常咯林或福寿草片(中医内科急症证治.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437~438)。

  二、药理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抗心律失常中药的药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根据药理的不同,中药抗心律失常药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1.阻滞心肌细胞膜钠通道类苦参、常咯林、缬草、当归、白菖蒲、山豆根、甘松、田七、延胡索、地龙、卫茅等,能对抗乌头碱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

  2.兴奋B受体类麻黄、附子、细辛、吴茱萸、蜀椒、丁香等,能对抗缓慢性心律失常。

  3.抑制Na+_K+ATP酶类福寿草、万年青、罗布麻、夹竹桃、铃兰、蟾酥等,大多具有洋地黄样作用,可对抗室上性心动过速及控制快速房颤。

  4.阻滞p受体类佛手甾醇甙、淫羊藿、葛根等能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并能降压,缓解心绞痛。

  5.主要阻滞钙通道类粉防己碱、小檗胺等,可能主要是通过阻滞钙通道而治疗心律失常的。

  6.主要延长动作电位过程类黄杨碱D、延胡索碱I、黄连素、木防己碱,通过延长动作电位过程,抑制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或消除折返而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