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古今研究:肉豆蔻

 明月照书窗 2021-05-01
中药古今研究:肉豆蔻

一、典籍摘要

1.《开宝本草》:“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

2.《日华子本草》:“调中下气,止泻痢,开胃。”

3.《药笼小品》:“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痰,除心腹冷痛。”

4.《本草备要》:“燥脾,涩肠辛温气香。理脾暖胃,下气调中,逐冷祛痰,消食解酒。治积冷心腹胀痛(挟痰、挟食者并宜之),中恶吐沫,小儿吐逆,乳食不下。又能涩大肠,止虚泻冷痢(初起忌用)。”

5.《本草新编》 :“肉豆蔻,味苦、辛,气温,无毒。一名肉果。入心、脾、大肠经。疗心腹胀疼,止霍乱,理脾胃虚寒,能消宿食,专温补心包之火,故又入膻中与胃经也。但能止下寒之泻,而不能止下热之痢,从前《本草》,多信治血痢有功,而不言其止泻痢。夫泻不同,五更时痛泻五六次,到日间反不泻,名大瘕泻也。”

6.《本草纲目》:“暖脾胃,固大肠。”

7.《饮片新参》王一仁:“色黄白,辛香苦温。温中散寒止痛,治寒泻。”

8.《药性歌括四百味》:“肉蔻辛温,脾胃虚冷。泻痢不休,功可立等。(一名肉果。面包煨熟,切片,纸包捶去油。)”

9.《得配本草》:“辛,温。入手足阳明经。理脾暖胃,温中下气。化痰饮,消宿食,解酒毒,辟恶气。治积冷除心腹胀痛,涩大肠止泻痢滑泄,及小儿胃寒,伤乳吐泻。”

10.《冯氏锦囊秘录》:“肉豆蔻,温脾胃虚冷,心腹胀痛,宿食不消,滑泻冷痢,尤为要药。夫土性喜暖爱香,故肉果与脾胃最为相宜。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脾寒,泄泻吐逆,咬牙寒战之要药。”

11.《本草正义》:“肉豆蔻,除寒燥湿,解结行气,专理肠胃,颇与草果相近,则辛温之功效本同,惟涩味较甚,并能固及大肠之滑脱,四神丸中有之。温脾即以温肾,是为中下两焦之药,与草果之专主中焦者微别。”

12.《药性类明》:“肉豆蔻,温中补脾,泄痢久不已则用之,故《本草》言冷热虚泄,久则虽热者其气亦虚,非概用以温中也。”

13.《海药本草》:“主心腹虫痛,胂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14.《本草经疏》:“肉豆蔻辛味能散能消,温气能和中通畅,其气芬芳,香气先入脾,脾主消化,温和而辛香,故开胃,胃喜暖故也。”

15.《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辛,性温,无毒,入肺、胃二经。疗心腹胀痛,卒成霍乱,脾胃寒弱,宿食不消,虚冷泻痢,小儿伤乳吐泻,尤为要药。糯米粉裹煨,忌见铁器。

肉豆蔻即肉果,辛温之性,宜入脾胃。

中药古今研究:肉豆蔻

16.《本草经解》叶天士:气温,味辛,无毒。主温中,消食止泄,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鬼气冷疰,呕沫冷气,小儿乳霍。(面包煨)

肉蔻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足阳明燥金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气味俱升,阳也。

胃者中州也,辛温温胃,所以温中,胃温则食易化,故主消食。大肠寒则惊溏,辛温温肠,所以止泄。日积月累,积冷于肠,冬日重感于寒,则大肠病胀,胃亦妨于食而胃胀,胀则腹满而心胃痛矣;肉蔻温肠胃,胃阳充而胀平也。

霍乱,胃有湿热也;辛温燥胃,霍乱自止;胃者阳气之原也,胃阳衰则阴邪乘之,而患中恶冷疰矣;肉蔻温胃,胃阳充则阴邪消,而中恶冷疰愈也。肝寒而阴气上升,则呕沫而冷气出矣;肉蔻温肝,肝平呕逆定也。小儿乳霍,胃寒不纳也;辛温散寒,所以亦主之也。

17.《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辛,性温,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温中燥土,消谷进食,善止呕吐、最收泄利,治寒湿腹痛,疗赤白痢疾,化痰水停留,磨饮食陈宿。

肉豆蔻调和脾胃,升降清浊,消纳水谷,分理便溺,至为妙品。而气香燥,善行宿滞,其性敛涩,专固大肠,消食止泄,此为第一。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挥发油。《中国药典》规定:含去氢二异丁香酚不得少于0.10%。饮片含挥发油不得少于4.0%(mL/g);含去氢二异丁香酚不得少于0.080%。

2.作用:本品有止泻、减慢心率、抗肿瘤、免疫调节、抗炎、镇痛、抗菌、抗氧化、保肝等作用。

2.药理:生肉豆蔻有滑肠作用,煨去油后则减低其烈性;少量服用,可增加胃液分泌,刺激胃肠蠕动,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并有轻微的制酵作用,但大量服用则对肠胃道有抑制作用,过量服用可致中毒,产生谵妄、昏迷、瞳孔散大、惊厥以致死亡。

中药古今研究:肉豆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