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蔻四种: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肉豆蔻

 szephemera 2015-12-07



       “豆蔻”类药材是指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等四种果实种子类药材,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由于每种药材又各具别名,使“豆蔻”类药物的临床使用较为杂乱,医师和药师在处方书写与调剂过程中,差错、替代现象时有发生,为此,笔者对四种“豆蔻”的基源与经验鉴别简述如下:

 

1、红豆蔻: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ALpina galanga (L)willd的干燥成熟果实。始载于《开宝本草》,又名红蔻、山羌子。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台湾,马来西亚、印度等国亦产,本品气香,味辛辣,具燥湿散寒、醒脾消食之功。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红豆蔻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经验鉴别:药材呈长球形,中部略细,长0.7~1.2cm,直径0.5~0.7cm,表面红棕色或暗红色,略皱缩,顶端有黄白色管状宿萼,基部有果梗痕。果皮薄,易破碎,内含种子3~6粒,种子呈扁圆形或三角状多面形,黑棕色或红棕色,微有光泽,外被一层黄白色膜质假种皮,胚乳灰白色。
    以外表红棕色、粒大饱满、不破碎、气香、味辛辣者为佳。

    【来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

    【功效】:温中散寒,燥湿,消食。

    【主治】:治脘腹冷痛,食积胀满,呕吐泄泻,噎膈反胃,疟疾,痢疾,饮酒过多。

    【性味归经】:

辛,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

②《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纲目》: “辛,热。”

入胃、大肠经。

《纲目》:“入手、足太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外用:研末搐鼻或调搽。

    【用药忌宜】:阴虚有热者忌服。

①《药性论》:“多食令人舌粗,不思饮食。”

②《生生编》:“最能动火伤目,致衄,食料不宜用之。”

③《纲目》:“脾肺素有伏火者禁用。”

    【别名】:红豆(王好古)、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

    【处方名】:红豆寇、红蔻、红豆叩、红叩、红扣、红蔻仁、红叩仁

    【商品名】:红豆蔻、大高良姜子、大良姜子、高良姜子,以果实粒大、饱满、干燥、不破碎、无杂质、气味浓者为佳。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变红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考证】:出自《药性论》

①《海药本草》:“红豆蔻,择嫩者加入盐,櫐櫐作朵不散落,须以朱槿染令色深。善醒于醉,解酒毒,此外无诸要使也。”

②《开宝本草》:“红豆蔻,云是高良姜子,其苗如芦,叶似姜,花作穗,嫩叶卷而生,微带红色,生南海诸谷。”

 

2、白豆蔻: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Rravanh Pierre.ex.Gagh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m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原豆蔻”,主产于柬埔寨、泰国;后者习称“印尼白蔻”,主产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又名豆蔻,因其表面紫棕色,又称紫蔻。始载于《开宝本草》,我国云南、广东地区已引种成功。本品气芳香,味辛凉,有樟脑香气。具化湿消痞,行气温中,开胃消食之功。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经验鉴别:

    原豆蔻:药材呈类球形,直径1.2~1.8cm,表面黄白色至淡黄棕色,有3条较深的纵向槽纹,顶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两端均具有浅棕色绒毛。果皮体轻,质脆,易纵向裂开,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约10粒。种子呈不规则多面体,背面略隆起,直径0.3~0.4cm;表面暗棕色,有皱纹,并被有残留的假种皮。

    印尼白蔻:个略小,表面黄白色,有的略显紫棕色,果皮较薄。种子瘦瘪,气味较弱。

    两种白蔻均以完整、壳薄、种仁饱满、气味浓者为佳。

【性昧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用于湿滞中焦及脾胃气滞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有化湿行气之功。

常与厚朴陈皮等同用;

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舌苔浊腻,湿邪偏重者,配滑石薏苡仁杏仁等,如三仁汤

若热邪偏重者,可与黄芩、滑石等同用,如黄芩滑石汤。

    2.用于呕吐。有行气、温中、止呕作用。尤以胃寒湿阻气滞呕吐最为适宜。可单用为末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药同用。小儿胃寒吐乳,可与砂仁甘草同研细末,常掺口中。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散剂为好。入汤剂宜后下


备述:

1.《开宝本草》:“主积冷气,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气。”

《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气,一经火炒,便减功力;即入汤液,但当研细,乘沸点服尤妙。” 2.本品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右旋龙脑及右旋樟脑。其药理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并能止呕。果壳水煎剂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3、草豆蔻为姜科植物草豆蔻ALpinia Ratsumadai Hayata的干燥成熟种子。始载于《本草纲目》,又名草蔻仁、草蔻。主产于海南、广西,本品气香,味辛、微苦。有燥湿健脾、温胃止呕的功效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经验鉴别:本品为类球形的种子团,直径1.5~2.7cm,表面灰褐色,中间有黄白色的隔膜,将种子团分成3瓣,每瓣有种子多数,粘结紧密,种子团略光滑。种子为卵圆状多面体,长0.3~0.5cm,直径约0.3cm,外被一层淡棕色膜质假种皮,种脊为一条纵沟,一端有种脐,质硬;将种子沿种脊纵剖两瓣,纵断面观呈斜心形,种皮沿种脊向内伸入部分约占整个面积的1/2;胚乳灰白色。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姜科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团。

【功 效】: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燥湿健脾

【主 治】:治心腹冷痛,痞满食滞,噎膈反胃,寒湿吐泻,痰饮积聚。

【性味归经】:

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温,涩,无毒。”

③《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

入脾、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脾、肺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阴虚血少,津液不足,无寒湿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凡疟不由于瘴气;心痛胃脘痛由于火而不由于寒;湿热瘀滞,暑气外侵而成滞下赤白,里急后重,及泄泻暴注口渴,湿热侵脾,因作胀满,或小水不利,咸属暑气湿热,皆不当用。”

②《本草备要》:“忌铁。”

 ③《本经逢原》:“阴虚血燥者忌之。”

【药物配伍】:

配砂仁,宣通中下二焦气机,芳香化浊,暖脾和胃,行气止痛。

配肉豆蔻,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功强,温胃暖脾,涩肠止泻功著,相使配对。

配陈皮,可在理气除湿,和胃畅中的功效方面起协同作用,使疗效大增。

配柿蒂,寒热兼济,辛开苦降,和中降逆之力大增。

配半夏,燥湿健脾而治其本,化痰消食而治其标。

【临床应用】

1. 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
     本品性味辛温,气味芳香,而温燥之性较强,功能燥湿行气,可用于湿阻脾胃之脘腹胀满,尤以寒湿偏盛者为宜,常与川、仆
砂仁陈皮等配合应用。
2. 用于寒湿
呕吐
      本品辛温散寒,专入脾胃,又能温中止呕,用治寒湿郁滞呕吐,常 
半夏生姜等配伍应用。若是寒湿脚气兼有呕吐者可配吴茱萸槟榔等同用。

【处方用名】
豆蔻(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二钱,
煎服

【方剂举例】

草豆蔻散(《证治准绳》):草豆蔻、紫苏赤茯苓前胡木通、槟榔、吴茱萸、半夏、枳实 治脚气呕逆,胸中满闷,不下饮食

 

呕逆不止—草豆蔻散 宋《太平圣惠方》

    [药物组成] 草豆蔻(去芦)十枚 高粱姜(剉)三分 人参七量半 白茯苓二量 青皮(浸去白,炒)三分。

    [功能主治] 专治饮酒过度,呕逆不止,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 去滓,点少盐,搅匀服之。

    [制备方法] 上捣为散。煤服三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六分。

 

【文献摘录】

本草衍义补遗》:「草豆蔻性温,能散滞气,消膈上痰。若明知身受寒邪,日食寒物,胃脘作疼,方可温散,用之如鼓应桴; 或湿痰郁结成病者,亦效。」
名医别录》:「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本草纲目》:「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


    【别名】:豆蔻(《别录》)、漏蔻(《南方异物志》)、草果(《通志》)、草蔻(《本草从新》)、大草蔻(《药材资料汇编》)、偶子(《中药志》)、草蔻仁、飞雷子、弯子(《广东中药》)
    【处方名】:草蔻、草叩、草豆蔻、草豆叩、草蔻仁等。

    【商品名】:草豆蔻、草蔻,以个大、饱满坚实、气味浓者为佳。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秋季果实略变黄色时采收,采得后晒至八、九成干,剥去果皮,再晒至足干。或将果实用沸水略烫后晒至半干,去其果皮,再晒至足干。宜置阴凉干燥处。

    【炮制方法】:拣净杂质,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草豆蔻),须用蒂,取向里子后取皮,用茱萸同于敖上缓炒,待茱萸微黄黑,即去茱萸,取草豆蔻皮及子,杵用之。”

②《药类法象》:“(草豆蔻)面包煨熟,去面用。”
    【考证】:出自《雷公炮炙论》

①《唐本草》:“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②《海药本草》:“豆蔻,其根似益智,皮壳小厚,核如石榴,辛且香,蒳草树也。叶如芄兰而小,三月采其叶,细破阴干之,味近苦而有甘。”

③《蜀本草》:“《图经》云,豆蔻苗似杜若;春花在穗端,如芙蓉,四房生于茎下,白色,花开即黄;根似高良姜;实若龙眼而无鳞甲,中如石榴子;茎、叶、子皆味辛而香。十月收。”

④《本草图经》:“豆蔻即草豆蔻也,生南海,今岭南皆有之。苗似芦,叶似山姜、杜若辈,根似高良姜,花作穗,嫩叶卷之而生,初如芙蓉,穗头深红色,叶渐展,花渐出,而色渐淡,亦有黄白色者,南人多采以当果实。尤贵其嫩者,并穗入盐同淹治,叠叠作朵不散落。又以朱槿花同浸,欲其色红耳。其作实者,若龙眼子而锐,皮无鳞甲,中子若石榴瓣,候熟,采之暴干,根苗微作樟木气。”

⑤《纲目》: “草豆蔻、草果虽是一物,然微有不同。今建宁所产豆蔻,大如龙眼而形微长,其皮黄白,薄而棱峭,其仁大如缩砂仁而辛香气和。滇、广所产草果,长大如诃子,其皮黑厚而棱密,其子粗而辛臭,正如斑蝥之气,彼人皆用笔茶及作食料恒用之物。南人复用一种火杨梅伪充草豆蔻,其形圆而粗,气味辛猛而不和,人亦多用之,或云即山姜实也,不可不辨。”
 

 

4、肉豆蔻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干燥种仁。始载于《开宝本草》,又名肉果、玉果。主产于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国,我国广东、云南等地有引种。本品气香浓烈、味辛、有温中行气、涩肠止泻的功效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豆蔻”----------红豆蔻、白豆蔻、草豆蔻、肉豆蔻

 

  经验鉴别:本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5~2.5cm,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时外被白粉(石灰粉末)。全体有浅色纵行沟纹及不规则网状沟纹。种脐位于宽端,呈浅色圆形突起,合点呈暗色凹陷。种脐呈纵沟状,连接两端。质坚;断面显棕黄色相间的大理石药纹,类似槟榔断面花纹,习称“槟榔纹”,宽端可见干燥皱缩的胚,富油性。

    【功效】:温中,行气,消食,除痰,固肠,醒酒解毒。

    【主治】:治寒凝气滞之心腹胀痛,脾虚或肾虚之泻泄,呕吐,食积腹痛,肾虚头痛,脾虚头痛,脾阳受困所致脘腹痞闷,口苦粘腻,呕吐痰涎等诸症。

   【性味归经】:

辛,苦,温。

①《药性论》:“味苦辛。”

②《海药本草》:“味辛,温,无毒。”

③《本草正》:“味苦辛而涩,性温。”

入脾、大肠、肺、胃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阳明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③《本草经疏》:“入足太阴、阳明,手阳明大肠。”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
    【用药忌宜】: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勿令犯铜。”

②《本草经疏》:“大肠素有火热及中暑热泄暴注,肠风下血,胃火齿痛及湿热积滞方盛,滞下初起,皆不宜服。”
    【药物配伍】:

1、配补骨脂,一脾一肾,一温一涩,脾肾双补,用治脾肾虚寒之五更腹泻---四神丸。

2、配花椒,二药同为脾胃经药,相使配对,温涩并用,温中有行,行中寓涩,主治脾胃虚寒,腹痛久泻之症。3、配木香,一升一降,直通上下,行气和中,消胀止痛之力增强。

4、配生姜,温中止呕,行气止痛之力增强。
    【别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纲目》)
    【处方名】:肉豆蔻、肉蔻、肉叩、肉扣、煨肉蔻、煨肉豆蔻、煨肉果、肉蔻霜、玉果、肉果、玉果霜、煨玉果等。
    处方中写肉豆蔻、肉蔻、肉叩、肉扣均指煨肉蔻。为净肉蔻用麸炒至黄色入药者。去油后减少对胃的刺激。
    肉蔻霜为净肉蔻压去油后碾成细粉入药者,减缓腻胃弊端,增强固肠止泻功效。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4~6月及11~12月各采一次。早晨摘取成熟果实,剖开果皮,剥去假种皮,再敲脱壳状的种皮,取出种仁用石灰乳浸一天后,缓火焙干。
        【炮制方法】:

1、煨肉豆蔻(煨肉果):洗净,取白面加水揉和包裹。另取蛤粉或滑石粉置锅内加热,将包好的肉豆蔻倒入,拌炒至外面的面呈焦黄色取出,除去面皮,乘热切片。一法将原药用清水略淘捞起,放在箩内润12小时后,用麸皮置锅内加热炒至老黄色为度。取出,筛去麸皮,乘热切片。

2、蒸制:取净肉豆蔻浸泡1小时,捞出置笼内,一层麸皮,一层肉豆蔻,层层相间,蒸约2小时,油即润进麸皮内,去净麸皮及时切厚片,干燥,或捣碎用。

3、炒制:将小麦面粉倒入锅内,用文火炒热,将肉豆蔻倒入,炒成微黄色时,出锅,筛去面粉,摊开,晾凉,配方时捣碎。每肉豆蔻100公斤,用小麦面粉50公斤。

4、土制:取细黄土,置锅内加热到发泡,倒入肉豆蔻,不断翻动,煨至肉豆蔻热透,油质渗出(防止炒黑),取出,筛净黄土,用时捣碎。

5、制霜:取肉豆蔻,研碎如泥。用多层草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压榨至去尽油为度。

【考 证】:出自《药性论》(《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①《本草图经》:“肉豆蔻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②《纲目》:“肉豆蔻,花结实,状虽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则不同类,外有皱纹,而肉有斑缬,纹如槟榔纹,最易生蛀,惟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白豆蔻 红豆蔻 草豆蔻 肉豆蔻的区别应用
            2013年7月18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3938期
          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三药虽然是药用姜科不同品种植物的果实或种子,但气味均属辛温,入脾胃二经,都具有化湿散寒止呕的作用。所以,临床上用于治疗寒湿阻滞中焦,胸闷不畅,脘腹胀满疼痛,呕恶欲吐,大便不爽,口淡黏腻等症,三者均可选用,但因其性能有强弱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应用则各有特点。
    白豆蔻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种子。其功效长于化湿行气,常用治湿阻中焦所致的院胸痞满、不思饮食,以及湿温初起而见胸闷不饥、舌苔浊腻等症。兼有止呕之功,以用于寒湿中阻所致之胸腹满闷、反胃呕吐为佳。
辛温芳香,其气清爽,长于行气温中化湿,尤善行中上二焦湿浊阻滞,故本品多用于脾胃虚寒,湿困脾阳,以及湿温等。
如治脾胃虚寒、气逆于上,胸腹满闷、不思饮食、反胃呕吐等,常与砂仁、丁香、生姜等药同用;
治湿困脾阳、胸脘痞满、食欲不佳、肢体困倦、口黏不渴、苔厚白腻等症,常与藿香、厚朴、石菖蒲等化湿行气药同用;
治湿温病,湿邪偏盛、身热不扬、发热汗出、头痛身重、胸闷不饥、口不渴或口甜,苔浊腻等,常与薏苡仁、杏仁、厚朴、滑石等药同用;
若热邪偏盛者,则可配伍黄芩、连翘、竹叶等清热化湿药同用。
    白豆蔻含挥发油,其中主要成分为右旋龙脑及右旋樟脑。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驱除胃肠积气及止呕等作用。《本草正义》曰:“白豆蔻气味皆极浓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种清彻冷冽之气,隐隐然沁入心脾,则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气,亦与其他辛升者,绝不相同。”
    此外,用本品三分,分数次含于口中,缓缓咀嚼,既助消化,又除口臭。从而为白豆蔻化湿行气作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红豆蔻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其辛性热,偏于走里,但无芳香行气之作用,为作用较强的温中散寒、醒脾燥湿药。适用于寒湿阻滞,院腹冷痛,呕吐泄泻、消化不良等症。
     如水泻霍乱,脘腹绞痛,常与藿香、香薷、木瓜等药同用;
        胃寒冷痛,呕吐清水,宜配伍半夏、生姜等药同用。 
其性味辛而偏热,故温中之力胜于白、草、肉三种豆蔻。    
   草豆蔻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豆蔻的种子。其辛温力胜白豆蔻,为作用较强的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阻滞中焦所致的胸腹满闷、不思饮食、苔厚滑腻等症。也兼有止呕的作用。适用于寒湿郁滞中焦而致气逆作呕或胸闷院痛等症。
辛温芳香,其气燥烈,入太阴、阳明,善于燥湿化浊,温中除寒,开郁化食,治疗中焦寒湿郁结,脘腹胀闷,胃脘冷痛,气逆呕吐等症;
对于脾胃虚弱,湿郁寒滞,胃脘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薄等,宜与木瓜、乌梅、益智仁等同用;
用于胃痛,常与木香、香附、砂仁等药配伍。
但其本品温燥伤阴之品,阴虚之体,则非所宜。《本草纲目》曰:“豆蔻治病,取其辛热浮散,能入太阴、阳明,除寒燥湿,开郁化食之力而已。南地卑下,山岚烟瘴,饮啖酸咸,脾胃多寒湿郁滞之病,故食料必用,与之相宜,然过多并能助脾热,伤肺损目。
    肉豆蔻
       为肉豆蔻科高大乔木植物肉豆范树的成熟种仁,又称肉果。善走大肠经,专于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不止、正气渐衰,或由于脾肾虚寒所致的久泻、五更泄泻等症,具有温中和止泻双重作用的特点。并兼有利气之功,可用于脾胃虚寒气滞作胀引起的院腹胀痛、食少呕吐之症。
    由此可见,白豆蔻芳香气清,偏于行中上焦一切寒湿气滞之症;
                    红豆蔻辛热,无行气作用,长于温胃散寒,燥湿醒脾;
                    草豆蔻辛温香燥,燥湿散寒力胜,善于燥湿健脾,适于寒湿郁结中焦之症;
                   肉豆蔻气香浓烈、味辛,善走大肠经,专于涩肠止泻,具有温中和止泻双重作用的特点。兼有利气之功,用于脾胃虚寒气滞作胀引起的院腹胀痛、食少呕吐之症。
                                                                                                                                             (贾佩琰)

 

                                                 四蔻一贼汤治疗泄泻
                                   2002年9月13日 《中国中医药报》第1820期
笔者自拟四蔻一贼汤治疗泄泻,有一定效果,现介绍如下:
 药物组成:白蔻仁20g,草蔻仁10g,肉豆蔻10g,红蔻仁10g,乌贼骨20g,水煎服,1日1剂。
     本方具有燥湿运脾、芳香化湿、温中止泻之功,适用于暑湿、湿温引起的泄泻,伴见恶心呕吐,脘腹痞满,甚至疼痛食欲不振,舌淡暗,舌苔薄白而腻,或白厚腻,脉濡细。
方中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涩肠止泻,药理研究表明本药能促进胃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制止肠内异常发酵,祛除胃肠积气,有良好的健胃作用,并能止呕;
        草豆蔻燥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脾止泻;
      豆蔻涩肠止泻,温中行气,《本草纲目》云其:“暖脾胃,固大肠”,具有良好的芳香健胃、暖脾止泻之效;
      红豆蔻温胃散寒,涩肠止泻;
     乌贼骨和胃行气,收敛固肠。
全方诸药合用健脾化湿行气、温中涩肠止泻,用于暑湿、湿温泄泻,效果良好。
       湿邪较甚,苔白腻者加
苍术30g、佩兰10g,苔黄腻者加黄连5~10g;
       脾胃虚寒,腹部冷痛者加附子10g、川椒10g、干姜10g;
      久泻不止者加诃子30g、乌梅10g;
       脾胃虚弱加扁豆薏苡仁各10g。
       本方对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等也有一定效果。 (牛忻群牛国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