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道窥径之经典——根结第五

 明月照书窗 2021-05-01

本篇讨论的根结,是对于经络经气流转的又一种阐述。大家都知道十二经脉起于肺经,如环无端,彼此之间依次流注,那五输穴的描述和标本根结的描述都是从四肢末端流向头颈部,而且经气也是逐渐增大,小溪汇成大河。那我们这两种说法以何为准呢?,今天我又看到了另一种解释,沿十二经脉循环流动的是气血,而向心性流动的经气,这种解释合理吗?我觉得是大致上可以解释,这样我再仔细研读灵枢后面的文章,带着这个问题来进行印证。

针道窥径之经典——根结第五

1.太阴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合,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枢折,即骨繇而不安于地。故骨繇者取之少阳,视有余不足。骨繇者,节缓而不收也。所谓骨繇者,摇故也。当穷具本也。

此处说了太阳阳明少阳的作用,开合枢的作用出问题了,就容易生病,结合上面的根结,应该是这些疾病可以用根结来进行治疗。太阳有问题肌肉关节水湿侵袭容易暴病起;阳明有问题气机流动出现问题,真气堵塞,邪气停滞,容易得萎证;少阳有问题,关节无力站立不稳。

2. 故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也。合,即气绝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阴,视有余不足。枢折则脉有所结而不通。不通者,取之少阴,视有余不足,有结者,皆取之不足。

太阴有问题,容易腹泻,水谷输布障碍,气不足。厥阴有问题,气阻容易伤悲,少阴有问题血脉不通。

3. 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飞扬也。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墟,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光明也。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丰隆也。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于窗、支正也。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于牖、外关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此所谓十二经者,盛络皆当取之。

根于井穴,溜于原,注于经,入于络穴和头颈部穴位

4. 气滑即出疾,其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则欲疾。以此观之,刺布衣者,深以留之,刺大人者,微以徐之,此皆因气慓悍滑利也。

对于气之不同,针法和留针时间都不一样,人群不同,也是如此,根本原因在于针刺的作用主要是调气血,通经脉,所以不通的需要就留,而气盛的要快出。不通久留大家可能都会去做,但是气盛快出可能不这么执行。

5.岐伯曰: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胜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

第一句话感觉读起来有问题,看了李东垣的解释,觉得还是很在理。李东垣曰∶病来潮作之时,病气精神增添者,是为病气有余,乃邪气胜也,急泻之。病来潮作之时,神气困弱者,为病气不足,乃真气不足也,急补之。不问形气有余不足,只从病气上分别补泻。也就是说我们就从病气上分辨就可以。病气有余是邪盛,病气不足是真气不足。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