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凝炼则成痰,痰为百病之源

 明光中草药堂 2021-05-01
原创 合一堂艾工坊 合一堂艾工坊 4月13日
中医里的津液,简单来讲就是人体内的水液。正常情况下人体中的水液在气的作用下就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循环往复,这水流的动力就是身体里的阳气,阳气虚,则水流缓。缓慢移动的水湿之气被体温加热、熬炼,慢慢则成痰成饮。痰饮是人体内的津液在代谢、输布、排泄过程中发生了异常,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浓浊者称之为“痰”,清稀者称之为“饮”。正所谓“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所以水、湿、痰、饮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体津液的异化物。

俗话说“百病皆有痰作祟”、“顽痰生怪症”,痰饮的流动上达头面、下至脚足、内到脏腑、外渗肌肤,从而各种各样的病症丛生。比如现代人的肥胖症、高脂血症、高血糖、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等疾病,大多与痰湿积聚引起的经络阻塞、气滞血淤脱不开干系。

百病由痰起,而“怪病多痰”,因为痰湿是由水液演变而来,有着重浊黏滞的特性,所以水湿痰饮导致的各种病症,大多反复发作,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更甚者,由于水湿痰饮性寒阴冷,直接与五行中属火主神明的心发生冲突,常常会蒙蔽心窍、扰乱神明,导致人的精神思维错乱。所以避免痰饮之证的当务之急就是祛除湿气,温煦阳气。

艾是能除一切寒湿的“纯阳之品”,《本草纲目》中说:“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危之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名医别录》中称“艾叶,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艾灸的治疗范围十分广泛,只要是属于寒证、阴证、虚证的外感、内伤、脏病、腑病都可艾灸治疗。
艾灸疗法的特点是从身体内部祛病缓疾,通过温热疗法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通经舒络,增强人体的新陈代谢,调整机体的神经、内分泌、血液循环、消化吸收等功能,从而改变脏腑衰竭、营养不良、毒素堆积等情况。
艾灸疗法适应的病症,可参照下表。


清人吴亦鼎在其著作《神灸经纶》中强调,艾灸能深入脏腑,消除体内的寒湿风邪以调养身体;取味道比较芳香的艾做成艾条或艾炷,经常熏疗穴位,能够顺畅十二经、深入三阴、调理气血,轻而易举地就治疗百病。

北宋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指出,真气是人体的主宰,真气充足强壮则人体健康无病;真气孱弱,则人体百病缠身;真气时有时无,或者没有了,则人就没命了。所以保命的第一法则就是以艾灸来增强人体的真气。

气通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艾灸正是以温热的疗法推动气血的顺畅运行,活血化淤、温经散寒,以达到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作用。

中医的四诊法是“望闻问切”,而中医的四大医术,即“砭针灸药”。砭指的是刮痧和按摩,针即针刺,灸则是艾灸,药指开方用药。由此可见艾灸在中医领域的重要地位。只是到了清代以后,因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灸疗才逐渐衰退,以至于到了今天,“但见针刺病,不闻艾草香”,实在是令人惋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