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本书竟然就可以扫盲地缘政治

 终身跨界 2021-05-01

这是庐山面目的真面目第630篇原创内容,2021年第27篇。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本篇是在劳动节的劳动。不知不觉,2021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如果年度目标并没有完成三分之一,那还是更多辛勤劳动吧。

本篇的主题是关于地缘政治。

这几天读完中信出版社的《谁在世界中心》,一本来自天涯热帖的书。作者温俊轩,网名“鄙视抢沙发的”,09年在天涯论坛开贴地缘看世界,点击量超1700万。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扫盲地缘政治的书,图文并茂,不仅通俗易懂,并且涵盖了地理、气候、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颇有点小百科全书的风范。

地缘政治,是我过去知识体系中的盲点和薄弱点。经常看这个公众号的朋友都会发现,很少涉及与政治相关的内容,事实上我也不太关心。

原因在于,我觉得应该更多关心自己能掌控和影响的领域。对于毫无影响的方面,操心太多有点浪费时间。

但促使我拿起这本书的想法是,随着跨学科终身学习的推移,很多重要学科领域都需要扫盲。

这本地缘政治的书,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世界政治的过去和现在。历史是很接近智慧的学科,地理同样如此。把历史和地理结合在一起,人类文化和文明的演进就一目了然了。

说起地缘,我读完这本书后的理解是,地理带来的缘分。

地缘学说,有三大奠基人:麦金德、马汉、斯皮克曼,分别从欧亚大陆、海洋和海陆结合的边缘地带,对世界地缘格局做出了解读。

麦金德1904年发表《历史的地理枢纽》,认为世界是由几大岛组成。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是面积最大的,被称为“世界岛”,美洲大陆是另外一个岛屿。欧亚大陆是世界发展的地理枢纽地带。

麦金德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几句话:控制了东欧就控制了心脏地带,控制了心脏地带就控制了世界岛,控制了世界岛就控制了世界。

麦金德的理论合理解释了为什么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陆地帝国是蒙古王朝和俄国。

后来德国就是按照他的理论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在他的理论提出前,拿破仑做过类似的努力。

德国没有成功,不是日耳曼人不够强大,而是孤悬于欧洲大陆以外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为了保证欧洲大陆的平衡,并不愿意一个强大的欧洲出现。英国在丧失了欧洲大陆所有领土之后,基本国策就是防止欧洲大陆任何一国坐大。联想到英国脱欧,就不难理解了。

外交和国际关系中,保持力量均衡是很多时候的出发点。

马汉的海权论主要观点包括:谁掌握了世界核心的咽喉航道、运河和航线,谁就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谁掌握了世界经济和能源运输之门,谁就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掌握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和安全命脉,谁就控制了全世界。

海权论是海洋国家的立国之本,最大的战略作用就是控制世界的物流路线。


美国就是按照这个理论来发展的。

不过海峡和运河能否成为有利的地缘力量,更多的是取决于海洋实力有多强。而发展海洋实力,又需要在陆地上拥有足够强的地缘实力做基础。这种地缘实力包括:第一是足够长的可供利用的海岸线。第二是足够大的疆域以供发展。第三是足够多的人口基数。

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斯皮克曼提出了“边缘地带理论”,主要观点是:谁统一或整合了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边缘地带,谁就掌控了世界最具潜力的地区;谁掌控了世界最具潜质的地区,谁就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能成为欧亚大陆上的世界强国,谁就会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挑战者。

他提出这个学说的目的,想证明美国才是世界的中心。他的理论使得美国一方面控制西欧,一方面封锁中国。

书中对于地理作用在人类文明和文化诞生过程中的影响,说的很精彩:

低纬度地区在最初的文明创造中拥有优势(靠近赤道的地区,尼罗河文明、两河文明和印度文明都是低纬度地区),但后来与中高纬度地区的对抗中,总是无法占据上风。核心问题在于地缘扩张动力上的差异。低纬度地区的物产比高纬度地区丰富的多,这使得高纬度地区的民族总有动力向南渗透。而低纬度地区的民族往往也更安于现状。

通俗的说,就是低纬度地区条件更优越,没有努力的动力。而高纬度地区总会有动力占领低纬度地区。

这一点在历史的中国同样得到印证。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的政权向南统一,但京城设在南京的王朝,都很短命。

游牧民族的入侵是历史的灾难,但也带来了文明的碰撞和交流。无论古代和现代,交流都是发展的第一要素。地理大发现之前的美洲,连马和金属工具都未曾出现,这就是地缘封闭的恶果。

承受游牧民族入侵,西欧做得最好,历史上没有被完全占领过;中国次之,有一两次失守于北方的入侵,但在种族和文化上都保持了完整性;印度做得最差,一次次被动忍让高纬度民族加入,成为了世界人种博物馆。我第一次听到印度的这一特质。

这本书关于目前世界格局和主要地区的文化、历史讲得透彻而详尽,感兴趣的朋友一定要拿来读。

从不同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演进,更能看到必然性线索。这样的线索感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商业、理解个人得失。

最后我再分享下,由这本书得到的两点更宏观的启示。

其一,世界格局的海洋比重很大,中国过去落后就落后在对海洋的忽视。现在迎头赶上。但海洋比重大,很重要一个方面是石油的运输。能源是经济社会的生命。新能源的崛起,是对传统化石能源的迭代,也必将迭代目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从这个意义上,新能源是开创新时代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有足够强大的动力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因为中国石油进口依赖度很高,并且在目前的海洋力量博弈中并不占优势。创新不解决过去的问题,只是让它们变得不再重要。

其二,气候变暖使得北冰洋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版图重大变局的区域,从中受益最大的是俄罗斯和加拿大。中国在这方面几乎不能直接受益。而碳减排,是减缓北冰洋破冰通航的重要手段。中国在碳减排、碳达峰上的积极主动,除了大国应有的历史责任之外,不希望看到北冰洋变化也是背后的利益驱动。任何国家都需要为自己的利益而行动。

每一本好书都会带给我们无尽的启发和收获,你多久可以读完一本好书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