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青少年公益创新, 促进教育公益组织交流。 北京时间2021年4月24日星期六9:00,伴随着有斯公益出品的由全球青少年共同创作及演唱的公益歌曲《太阳升起》,2021第五期有斯公益讲坛开始了。本期讲座由有斯公益主办,心悦汉语、磐石卓尔学院、耐思星苑、果识学堂协办。加拿大资深教育专家郑伟墚博士和有斯公益发起人谢远雁女士联袂主讲,主题是《点燃孩子的内驱力和心中的激情》。 2021第五期有斯公益讲坛录像回放 让我们做快乐的农夫悉心去爱每一粒种子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 每当你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否意识到就是因为它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造就了这个美好的世界,其实孩子们也是一样的。CTRL C加CTRL V无法生成五彩斑斓的人生。 让我们一起来点燃孩子的内驱力与心中的激情。让每一颗种子绽放出他们生命的光彩! 郑伟樑博士: 教育里最核心的课题,就是怎么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理想和激情。 教育行业里有这样一段话: The Mediocre Teacher Tells. The Good Teacher Explains. The Superior Teacher Demonstrates. The Great Teacher Inspires. 平庸的教师告诉 合格的教师解释 优秀的教师示范 伟大的教师点燃 ——William Arthur Ward 内 驱 力 为人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出生就开始模仿父母。教育的精髓不在灌输,而在於启发,点燃孩子心中的理想和激情,引导孩子找出他自己的内驱力,从〝要我学〞→〝我要学〞!如果我们的教育停留在灌输,孩子是被动的,我们的教育就是不成功的。 ★ 点燃理想和奋斗四大原则 ★ # 四大原则# 大原则 #1 孩子奋斗的目标,需要他自己来设定。父母为孩子设定奋斗的目标,若孩子不认同的话,只会有两种结果:做得不情不愿,没有热枕,没有激情,要么就是他背道而驰。 大原则 #2 · Immaturity is nothing more than putting yourself first in every area of your life…. Significance comes not by what we do for ourselves, but by what we do for others.( “不成熟”无非是在生活各个领域上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生命的真谛在乎常常为别人着想,而不是自私地单顾自己。) ——John Maxwell 我是一个基督徒,我明白生命的意义,在我的信仰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不以恶报恶,以辱骂还辱骂,倒要祝福;因你们是为此蒙召,好叫你们承受福气。” 我的信仰是要我祝福别人的,在祝福的过程中,其实我自己是最有福气的人。我也经历了很多生命力的喜乐,当我帮助别人的时候,带来的福气远远多于你的付出。作为父母,不要忽略内在、精神上回报对人的重要。当孩子体验生命的真正意义,这会为他带来发自内心的大喜乐和满足! 大原则 #3 拥有崇高的目标,奋斗才会持久。 当有年轻人来找我,让我帮助写推荐信的时候,我就会问他们,你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会听到年轻人讲他们的目标,他们说将来要做一名医生,要考上哈佛,要做一个实业家,要在职场上干一番事业......这些目标无可厚非,但是我仍然不满意,我总会追问一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 有时候我得到的回答是当医生会很赚钱,在四十岁的时候实现财务自由。希望考进哈佛的年轻人的目标也是一样的,希望可以尽快不用工作开始享受人生。但是也有年轻人回答希望在医学领域发展,可以有更好的改善医疗水平,救助更多的人。我更希望能够帮助这样的年轻人。 大原则 #4 孩子不能单有崇高的目标,他还需要看见目标和自己的关系,而且他如何能一步一步地成就这个目标。 哈林的奇跡 The Harlem Miracle 这里介绍一个青年给大家认识,就是我的小儿子Mark,大学毕业后在多伦多我的教育机构里工作了三年,偿还完了大学的贷款,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对自己的学业负责任,所以我并没有帮他们支付所有的学费。三年后,Mark又回到哥伦比亚大学的教育学院继续攻读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纽约教育局当研究员,看到孩子有好的发展并能够学以致用,作为家长非常为他高兴。但是有一天孩子回来告诉我们他已经辞掉了教育局的工作,我们都非常惊讶,孩子的回答是他要去一个学校去工作,就是我下面要提到这所学校。 哈林是纽约市的一个区,是一个非常非常差的学区,作为父母,我们都非常不舒服,在很多年前在纽约旅行,就有人告诉我千万不要去那个区,治安非常乱。现在儿子居然要到那里工作,就非常想知道孩子为什么会辞掉那么好的工作选择去那里的学校。 有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哈林的奇跡 The Harlem Miracle😊 创办这所学校的人Seth Andrew,是当地人,大学毕业以后就去了韩国教英文,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韩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认真、勤奋、爱国、对于国家传统的东西一直保护的很好,但是并不封闭,对于科技发展有着开放的态度,家庭观念很强,有信仰。Seth Andrew非常希望把韩国很好的价值观带回美国,因为这些恰恰是美国那些在贫穷的社区,少数民族的社区里非常缺乏的东西。 当Seth Andrew回到美国,他希望接管哈林中学,这是非常差的一所学校,毕业率不足20%,吸毒、黑帮是学生的日常。 Seth知道想要改变学校,必须有两方面的改革: 1、增加学习的时间: 一般美国正常家庭里的孩子早上九点钟上学,下午三点钟放学,回家后家里会有额外的课外课程。但是哈林的孩子三点离开学校就会在街头接触不好的东西,他们的家庭无法提供健康家庭所能够提供的资源。Seth将学校的作息时间改为早上7:30到下午5:00,课时也做出了延长。曾经有人计算过,如果按照Seth的课表进行学习,从幼儿园到高中毕业,比一般学校的学习要足足多出六年的时间。
2、制定校训并谨守 学校开始的时候,校长告诉所有人,你们可以把孩子送到学校来,唯一的要求是你们要认同学校的校训: Work Hard! 用功读书! Go to College! 考上大学! Change the World! 改变世界! 就是因为学校传达出去这样的理念,从全国各地吸引来了一大批优秀的有理想的老师。 当我了解到我的儿子想要来这样的学校的时候,我们都非常支持他的决定。我儿子的工作就是在学校追踪每一个学生的数据,当发现有孩子落后的时候,就要帮助他调整他的学习方式。 2009年的时候,哈林学校已经发展20多个分校,开设在不同的地区,6000多名学生,纽约市排名第一的高中,大学录取率接近100%。 我的小儿子在这所学校工作了6年的时间,去年应邀前往底特律,希望去帮助那里的学校。这个教育区也同样非常落后,83%是黑人的孩子,13%是西班牙裔的孩子,还有亚裔的孩子。我们知道孩子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也看到孩子非常热爱这份工作,看到了生命的方向。 这世界上有五大巨人 ★ 01 Pandemic Diseases 疾病 · HIV 爱滋病 · Ebola 埃博拉病毒 · H1N1 / H2N5 · Zika 寨卡病毒 · Malaria 疟疾 · Measles 麻疹 · Dengue Fever 登革热 · Coronavirus 今天我们需要许许多多的年轻人站起来,进入医疗领域,因为理想,因为我们要挑战,而并不仅仅因为作为医生受人尊敬,有丰厚的报酬。你要做一个祝福这个世界的医生。 02 Illiteracy 文盲无知、愚昧 现在文盲的程度并没有以前那么严重,但是就在当今社会,还有接近15%的人是文盲,今天有差不多一半的孩子连书都没有机会读,我们希望我们当中的年轻人,鼓励他们做老师,可以把人的无知和愚昧赶走的有理想的老师。 03 Poverty 贫穷、饥饿、战争 · 全球近一半的人口每天的生活费不足$2.50 · 超过13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中,每天不到$1.25 · 全球有10亿儿童生活在贫困中 · 根据UNICEF,每天有22,000名儿童因贫困而死亡Spiritual Emptiness 我希望我们的年轻人受到触动。 04 Spiritual Emptiness 心灵空虚 物质麻醉了人的心,在今天很多的学校,儿童的忧郁症非常的严重,我们的年轻人将来的事业是可以帮助这些儿童。 05 Self-serving Leadership 贪腐不公、暴政 2017:全球65.6M人因迫害、冲突、暴力或侵犯人权行为而被迫流离失所。 我们的年轻人,看到这五个巨人,疾病、文盲、贫穷、心灵空虚、贪腐,他们要站起来。 在宏大的理想面前,人只会显得特别渺小。 我微小的力量用得上吗?该怎样开始? 1. 孩子需要榜样 2. 孩子需要有热枕的老师和导师 3. 孩子需要同路人 4. 孩子需要信任他,愿意默默地支持他、不断鼓励他的父母 以身作则! 示范! 给孩子奋斗的理由! 平庸的家长告诉 合格的家长解释 优秀的家长示范 伟大的家长点燃 The Mediocre Parent Tells. The Good Parent Explains. The Superior Parent Demonstrates. The Great Parent Inspires. ★ 点燃孩子的内驱力 ★ 谢远雁: 我毕业于北京大学,过往20多年的职业生涯,在广告传媒和金融保险行业做职业经理人。比较特别的是,我的人生中有两次陪读经历,第一次是陪伴先生到哈佛大学读硕士研究生,第二次是四年前,我辞掉金融机构职业经理人的工作,陪伴儿子来美国读高中。 在陪伴儿子的过程中,我见证了儿子脱胎换骨的改变,从一个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得过且过,沉迷游戏的孩子,到了美国之后,找到了适合他的教育土壤,加之我有意识地对他的引导,让孩子找到了内在的驱动力,开启了全面开挂的健康成长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切实的感受了东西方的教育观念,希望把这些育儿智慧分享给家长们。 去年因为疫情,我一直滞留在美国,巧遇了多年的朋友邱莉莉,她是一位职业公益人,我们共同认为,在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引导他们去做公益,而且这种公益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或者在一个成熟的公益项目里只是做一个义工积累公益时间,而是自己去策划一个创新型的公益项目,结合孩子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特长,未来的专业和职业的规划,我们帮他梳理,帮他量身定制这样的公益项目,并且辅导和推动项目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孩子的利他精神、责任感、以及国际视野,对社会的感知。我们一致认为这是非常有价值和使命感的一份事业,有斯公益因此应运而生。 我乐于分享,因为疫情所限线上办公,时间更自由,于是牵头主编了一本书《点燃孩子的内驱力——北大父母的能量型培养法》,邀约了全球各地20位北大校友撰稿,分享他们的育儿心得,讲述30多个孩子各不相同的成长故事,其中有一路走来的有趣经历和收获,也有迷惘、烦恼、困惑、挫折,更有超越困难、不断砥砺成长、全面发展的心路历程,展示了殊途同归的成长途径和育儿理念:点燃孩子的内驱力!这本书将于今年五月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本书作者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大学子,目前分别定居在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多个国家,他们的孩子成长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或在基础教育阶段(从小学到高中)求学,或就读于北京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加州大学、杜克大学、纽约大学等著名学府,或已毕业于世界名校开始人生新阶段。文化背景的差异,制度体系的差异,让不同国家在教育实践上形成了不同的特色。作者们结合孩子所在地的教育模式,分享各不相同的成长故事,呈现出或中国特色、或融会欧美理念的不同色彩,展现了东西方文化和育儿观念的差异和碰撞,打开一扇了解世界各地教育的窗口,可以让读者领略全球多个国家的不同教育思维,为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发。 ★ 学霸型养育法VS能量型养育法 ★ # 能量型培养法 # “学霸型培养法”的培养路径是成为学霸——考入名校——找到好工作——五子登科——获得成功。而对于成功的定义往往只是有钱有势,有名有利就是成功。没有崇高的理想和目标,很容易成为空心人,或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倡导的是“能量型培养法”,希望去引导孩子,去发掘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追求和目标,做最好的自己,能够引领别人,甚至变成改变世界的领袖。 本书中的父母当年都是妥妥的“学霸”,但是,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我们放下了“望子成龙”的期待,回归到生命和成长的本质,望子成“人”。我们不焦虑于如何让孩子成为“学霸”考入名校,而是注重如何使孩子成为一个人格健康、心灵自由的人。我们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引领孩子做好生涯规划,陪伴孩子不断开启发现自我的旅程,探索追寻未来目标和方向,点燃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这就是有别于“学霸型培养法”的“能量型培养法”。 ![]() 不要忽视内驱力的巨大能量 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为推动有机体活动以达到满足需要的内部动力,它是个体在环境和自我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驱动效应的,给个体以积极暗示的生物信号。作者们深信,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内驱力和内动力来实现子女的自我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 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在创造“教育”的英文单词“Education” (是三个词根的拼写,前面那个“E”是向外的意思,“duce”是引导,“tion”是名词,引导出来)所示意的,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为自己的样子。苏格拉底还有一句名言,“教育是把火炬点燃,而不是把容器灌满”。 如何点燃孩子的内驱力? 内驱力分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儿子的成长历程,希望给大家一些启发。 我儿子在美国出生,在中国长大,四年前来到美国读高中,发生在他身上的改变,也能体现出内驱力的巨大力量: 第一、他找到了自信心,找到了适合他的土壤,对所有的功课都产生了兴趣,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 小学和初中,我儿子都是在中国度过,因为我们忙于工作,对儿子一直是放养的状态,孩子没有目标和方向,沉迷于游戏,每天满足于做完作业即可,最后带来的结果就是像数学物理这样需要勤加练习的科目成绩平平。七年级的时候去澳洲游学两个月,他发现他的英语没有任何障碍,数学和物理曾经是短板,但是在那里变成了成绩最好的,回国之后,下定决心出国留学。高中阶段,孩子到了美国之后,数学和物理变成了学科优势,同学们心目中的天才,英语水平更是让同学和老师惊叹,第一个学期结束,孩子蹦蹦跳跳地来到我身边,向我展示全A成绩时的场景历历在目。孩子对于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从抗拒所有的辅导变成了希望寻求更多的途径提升自己。 第二,利用儿子的假期,我们前前后后参与了20多所美国大学的校园开放日,孩子立下了考进排名前三十学校的志向。 第三,从九年级开始我找到了一个学业规划顾问为孩子进行针对性的规划和指导。有时候孩子是会有惰性的,父母的指导孩子会抗拒,来自第三方的力量就非常有效。 第四,儿子喜欢打篮球,一心要进入校队,也成功入选,他感受到了快乐,变得特别有目标和冲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看这篇文章,《完全人格 首在体育》,了解体育运动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我曾经问过他,你怎么不打游戏了?他的回答是我没有时间去打游戏,我的时间第一要学习,第二是打篮球,第三是参加教会的活动。 也是因为儿子经常参加教会的活动,耳濡目染,性格越来越包容、平和、忍让,不再自我中心,而是有了更多的利他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因为我从小带着孩子做公益,以及教会的经历,儿子经常对我说,以后赚钱不重要,我要做对这个世界有改变的事情。即使手中只有一支笔,写出一本书,改变了很多人,我也是幸福的。感兴趣的朋友可查阅我撰写的文章《播下爱与责任的种子,助力孩子人格成长》。
今年儿子拿到了七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其中最心仪的是南加州大学。我们更加欣慰的是,留学美高的四年间,儿子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内驱力和幸福力,成长为一个阳光开朗、平和有爱、人格健全、有利他精神和服务社会意识的青少年,这些远比做学霸及考入名校更重要! 即将出版的书中渗透的有关内驱力的诱因: 1)无条件的爱 ·感恩孩子是上天赐给父母最好的礼物,陪伴并见证孩子的生命成长,也是父母完备自己生命的过程。 ·这种爱不是溺爱,而是对孩子的精心陪伴和悉心引导,坚持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动力。 2)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父母不是孩子的前传,孩子也不是父母的续篇,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是因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父母不把孩子作为私有物和附属物,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也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孩子的人生,去代替他们思想和灵魂的形成,而是去引领孩子探索和追寻自身的生命成长和梦想,成为最好的自己。 就如黎巴嫩作家纪伯伦的一首诗《论孩子》中提到的:请不要悲伤于自己弓的身份,更不要哀叹剪的离去,在射手看来,穿空的箭与射手的弓之间,是爱使生命得以延续。 3)倾听孩子的内心,挖掘孩子的潜能,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学术、人文、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广泛涉猎并不断尝试,通过因材施教的方法来寻找到孩子真正的天分和热情所在,再提供各种支持,帮助孩子放大他的优点和长板,把兴趣慢慢演变并叠加成能力,帮助孩子找到荣誉感和价值感,从而激发出他的愿景和抱负; 4)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相信孩子有无限潜能,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把孩子和别人简单比较,不苛求孩子样样好,为孩子取得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并且时时给予孩子正向反馈和鼓舞,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期待,更加自信从容,并激发无穷的内在动力; 5)培养孩子的“自控力”和“恒毅力”,让孩子认识到,成功的人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有自觉性和恒毅力的人,所谓勤能补拙,后天的勤奋和毅力比天分更重要,同时通过各种体育运动磨砺孩子的意志,培养孩子自律坚韧、不屈不挠的品质;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走出校园,参加各种研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和感知,体验各地各国的文化差异,丰富孩子的思维、见识以及精神,领略世界的精彩,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对知识的兴趣,对生存的认知,对世界的达观; 7)培养孩子快乐的能力,引领孩子寻找幸福力,帮助孩子消融逆境中的负面情绪。当孩子面对竞争、压力、失败、挫折的时候,父母会支持和接纳孩子不优秀的那一面,告诉孩子要和每一次失败和挫折建立正向的连接,把这些经历看作是试错的过程,把失败和挫折转化成经验值,以便下一次做得更好, 让孩子学会此生遇窘不慌,遇苦亦甜,在逆境下不抱怨,不悲观,不害怕,从内心找到支撑的力量,保有顽强的生命力,活出自己的精彩,带给周边的人更多美好。 归根结底,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亲情和爱始终是它的主题。教育是生命和生命的互动引导,是一个生命照亮另一个生命的历程,父母的爱心和智慧不可或缺。正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中反复强调的,教育是灵魂的唤醒和自由的生成, “教育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过程,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灌溉施肥,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得到与众不同的家教滋养,当好他们的教育专家,挖掘孩子的潜能,帮助他们找到隐藏在体内的特殊使命,给与他们最适合的生命陪伴和引导,是我们每个家长的责任。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孩子的学习、生命的成长,也是一场马拉松。很多家长就是被那句话误导了“不要输在起跑线”,最终孩子都是赢在转折点和终点。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一个具有独立和健全人格的人,这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共同的使命。而孩子的成长环境三分在学校,七分在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一言一行都在塑造着孩子。父亲的格局决定了家庭的方向和孩子未来的高度,母亲的情绪决定了家庭的幸福和孩子内心的温度。 父母需要具备终身成长的心态,有持续的学习能力,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的熏陶,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综合素质、思维模式、学习习惯、行为方式、眼界格局等方面的积累和沉淀。为人父母者要成为懂孩子、教方法、立榜样的好父母! 郑伟墚老师答疑 1 沙龙分享已经很长时间,但是家长们的热情还是不减,在留言区一位家长说,我的孩子能力确实不强,听这些还能有用吗? 郑伟樑博士:当我知道美国哈林学区,这些最贫穷家庭出来的孩子,都可以用功读书,考上大学,就是因为心怀抱负,我们就是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生命是有用的,只要用功努力,是可以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强项,但是这个强项不一定仅仅是读书方面,一位母亲曾经跟我抱怨在读高中的女儿没有任何强项,学习也是成绩平平,每次作为母亲着急难受要发脾气的时候,女儿总是化解掉妈妈即将要爆发的脾气。其实大家看,这不就是这个孩子的强项,在面对很大压力的时候,把压力化解,让对方怒气慢慢缓解,这就是很大的本事,一定会在社会上找到需要这方面特长的事情。做父母的责任就是把孩子的强项引导出来,鼓励他。 在教育领域四十余载的经验告诉我一个道理,教育的90%是鼓励。懂得怎样去鼓励,抓住最重要的这一点,孩子们就是特别需要我们用一个特别乐观的态度去鼓励。不是空洞的表扬,而是真正看到孩子进步时候的鼓励,就是教育的精神。 Space Day of China 2 郑老师的《智财教育》具体指的是什么?生活中怎样应用引导? 郑伟墚博士:我们很害怕在一个功利的社会里,当我们把成功仅仅定义为金钱,我们的下一代就会变成金钱的奴隶,我写这本书就是想通过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导孩子们对于金钱的一些观念。例如零用钱教育、红包教育、储蓄教育、施予教育等等。 2. 老师有哪些切实的日常方法,点燃孩子内驱力? 郑伟墚博士:大家看到上面的列表,就会看出来哪些对于他们点燃理想和激情有作用,相信大家都知道老师想要的答案在哪里了。 3. 疫情的反反复复,给家长及孩子带来不少压力挑战,如何更有效应对? 郑伟墚博士:在疫情开始,我就曾经讲过宅在家里的亲子教育,主要针对年幼的孩子,教导孩子怎么样可以娱乐自己,懂得安静单独的来生活,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有的特殊的技能。 建议1: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帮助孩子读故事,让孩子懂得书里面有很多好听的故事,从小养成阅读习惯。 建议2:鼓励孩子自由玩耍,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空间,给孩子预备空白的画纸,另外就是乐高的搭建玩具。 4. 如何让家长和孩子有更丰富的交流,来鼓励点燃孩子的內驱力。有具体怎么做的例子吗? 5. 我们作为家长如何认识到自己的局限,不断自我提升,通过日常点滴帮助孩子建立内驱力。 郑伟墚博士:回答上面两个问题需要很长时间,我这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个自我评估审查的清单,我们做父母需要问自己我爱自己的孩子是否带着条件吗?我们可以自己给自己打分。 ※我们常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疼你了。”之类的话吗? ※我们向孩子示爱,总是当他们有好的行为,自己情绪高涨之时吗? 如果满足上面两个条件的话,你们的爱是有条件的。 ※孩子成功的故事,我百听不厌,但是他失败的故事我却没有兴趣? ※孩子令我骄傲的时候,我想多亲近她,孩子令我失望的时候,我只想远离他吗? ※孩子失败的时候我最关心自己失望的思绪?还是孩子经历挫败的感受? ※我们最大的期望都落空,我们还愿意接纳孩子吗? 我希望我们爱孩子,就是要无条件地爱他们,并不是因为他们读书好,不是因为他们能干,仅仅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就让孩子心里要有底气,无论如何爸爸妈妈都是爱我的,这是孩子们需要感受到的。 6. 育儿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郑伟墚博士: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帮助孩子发掘他们的潜能,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孩子,这个非常重要,你怎么样看孩子影响了你对孩子的期望,你的眼光也影响了你栽培孩子的方法,有些父母看孩子,是跟父母一模一样的人,所谓的有其父必有其子,虎父无犬子,树上掉下来的果子不会滚得太远。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家里如果有两个或者更多的孩子,他们都是一样的基因,但是他们样子一样吗?所以孩子不是我们的翻版。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倾尽所有的栽培,就理所当然把孩子想成什么样,就一定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一直在摆布孩子的人生,我们会忽略了孩子与生俱来的一些特质。 孩子是一粒种子,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没有标签,做父母的就是农夫的角色,我们先要弄清楚他是什么样的种子,不能随便埋在泥土里等待收成。我们可以寻求其他人的帮助,找出每个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 Space Day of China 有斯公益由热心公益与教育事业的全球爱心人士和组织共同发起组建,致力于搭建一个青少年公益创新平台,提供各类公益项目和社会活动的规划指导和资源支持,推动青少年积极实践公益创新并努力成为专业的公益志愿者,努力挖掘和孵化一批优秀的青少年公益项目,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支持,培养有思想和行动力、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世界公民。 我们聚焦全球青少年,我们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一起和大家分享。 有斯公益通过携手合作伙伴,举办系列有斯公益讲坛,宣讲公益理念,甄选有意愿和行动力的青少年及家长,一对一提供公益创新行动的辅导与支持。我们的公益导师利用哈佛大学教授的三圈理论来梳理和思考公益行动的价值、个人(团队)能力和可能获得的支持,综合考虑孩子的维度(爱好兴趣、特长优势、领导能力和未来的生涯规划)和家长的维度(意识规划、社会资源、愿望期待),以及联合国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孩子及家长一起明确公益行动的方向,量身定制适合孩子的公益项目,并借助有斯公益的全球志愿者资源,帮助招募和组建公益团队,链接各种筹款平台提供募款支持,对接全球的相关公益组织寻求合作,推动及督导公益创新行动的组织实施,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 |
|
来自: 新用户21623770 > 《青春期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