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潜水艇” 麦家 2021.5.1 谷主麦家说:“读书就是回家。” 今天,是麦家陪你读书的第1386天,共读的是第198本书——中国作家陈春成的短篇小说集《夜晚的潜水艇》。 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更多爱读书的朋友。麦家陪你读书,一起读书,一起成长。 今天,我们再来回顾这本书,对几篇没来得及推荐的作品进行小小的“剧透”。 在幻想之境翱翔,作者为我们编织了一卷梦境。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引子,触发我们生出对童年那漫长时光的乡愁。 我们都曾有过想象力丰沛的时光。看天,看地,看一只蚂蚁,都能在脑海中构建起另一个世界,一片洋溢快乐的绿洲。 有时候夜里做梦,梦到稀奇古怪的情节,第二天入睡时还能再续上,将梦连成一部剧,也颇为有趣。 是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忘记了自己曾是世界的孩子呢? 《夜晚的潜水艇》让我们想起这一切:遥远的山河,逝去的风景,下着雨的寂静夜晚。 夜晚降临,少年的房间变为潜艇操纵室,书桌是控制台,台灯成为操纵柄。他带上了最爱的宝可梦。 皮卡丘、妙蛙种子成为副驾驶和队员,他们一起在幻想的海洋里航行,甚至解救了1998年大洋深处被珊瑚礁困住的潜艇。 《酿酒师》里,最好的酒是由不同颜色的酒互相排斥、融合而成的,瑰丽的星云涌现,饮下一口,便会被世间人所遗忘,而凡是看过这坛酒的人,则会对世间事不屑一顾。 《尺波》中,铸剑师在梦里喝下用整个夜空熬炼出来的汁液,造出一柄乌黑的剑,它能将穿过的一切化为乌有,此刻正在黑暗中潜行。 而正如古代诗人吟唱的,大地是华美的毯子,神和历代帝王在这一面用金线织就了花纹,另一面却有其他的图案,人只能在梦中窥视。 《<红楼梦>弥撒》则书写了一场因《红楼梦》而展开的权力斗争,有一座能在土地里游走的地下航母…… 陈春成的书写,正如网友所说的,早已跨越了描摹自我经历、现实生活的阶段,而是经由想象这隐秘的路径,直面万物和永恒。 山川河流、稻香风声,日月星辰、树云花鸟,自然的一切,都是他想象的来源,也是我们阅读的归处: 虚构的世界里,回忆起自己也曾是孩子,也曾有过轻盈的、可供想象的时光。 也有人在读完这些故事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当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每晚临睡前也会给自己编个故事。 只是成年后很多人便忘了那些绮丽的梦,也忘了就算我们再如何老去,于世界、宇宙来说,也依然与植物、星辰没什么差别。 除了缤纷的幻想泡泡,这些故事里也不乏深刻的思考和辛辣的讽刺,剥去包裹着幻彩的故事外衣,我们也能在其间找到自己的影子。 这本小说集中的几个故事,会让我想起叶嘉莹先生的这句话: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独寒冷的。 我们总在寻找同类,寻求共鸣,希望能在冰冷的世界里有可依偎取暖的一群人。 但事实是,一个人难以真正理解另一个人,一颗心总要历经长途跋涉才有可能抵达另一颗心。 尤其是对天才而言,更是难以被理解的。小说里写了不少有才之人。 比如陈透纳,他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一支笔,一幅插画,都能让他琢磨一下午,仿佛进入另一个时空; 比如在梦中得到传彩笔的老叶,能极尽文字之华彩雕刻世界;比如寻到灵魂音乐的古廖夫,用乐符抵抗恐惧,离上帝更近了一些。 但没有例外的是,他们都只能孤独地蜷缩在自己的才华里,无人可言说。 陈透纳沉浸在自己所创造的旖旎幻境里的时光,被父母称为“生病的那几年”; 老叶写出了最伟大的文字,但没人能看到,他只能独自喜悦狂欢; 古廖夫一生不仅从未开过演奏会,甚至要亲手毙掉自己的乐谱…… 故事里,陈透纳最后还是成为了知名的印象派画家——凭借他十六岁丧失想象力之前的记忆,如实临摹以前的梦境。 这些才华的点点余烬,却令他成就了现实里的事业。 或许人生就是如此,能被理解的本就寥寥无几,更深处的思想与悸动,又有几人关心呢? 而在另一篇故事《裁云记》里,我们则能读到作者更明显的态度:一些荒诞,一些嘲讽。 架空的故事里有一个城市,因为“领导”随口说出的话,成立了“云彩管理局”,聘来云彩修剪员,负责将天空中随处飘荡的云朵裁剪成统一的模样: 椭圆形,带着波浪边,尺寸统一。 是不是觉得很眼熟?这个故事让我想起陈透纳和像他一样的孩子们,他们以极为相似的面孔和行为举止成长。 同样长度的头发,同样的充斥着补习的课外生活,雷同的人生目标:好的工作,有车有房。 想象力丰富的陈透纳则成为“异类”,成为“脑子坏掉”的代表。 就像《裁云记》当中,当修剪员忽视了机器维修,让各种形状的云朵奔腾于天空时,人们却开始恐慌,连小孩子都发出疑问:哪有这样子的云! 他们忘了,其实也是我们忘了,参差才是自然之态。 温情、怀旧,也是我在阅读这本故事集时强烈的感受。 我始终难以忘怀《李茵的湖》里的这个画面: 阴雨天,寂寥无人的旧时园林里,一男一女坐在屋檐下喝一盒菊花茶。他们还不是男女朋友,怀着各自的心事,或什么也没有思考,只看着雨落下。 而盒装的菊花茶上铺了浅浅的一层灰。 这是一个让人觉得伤感的故事。一个女孩子,在父母离异后寄居于表舅家,母亲外出务工,父亲辗转多地做生意,疏离的家庭氛围,淡淡的伤怀: ![]() 在那个年代里,别的孩子们都由父母领着去的公园,而她却从来没有去过。 就这么长大了。但她心里揣着一点点希望,萤火般微弱倔强,固守着孩童时的一次湖边野炊。 那是一段被所有人遗忘的记忆。一段记忆,共同经历的人早已随手抛下,她却视若珍宝,始终记得,怀抱在心里,怕那一点火苗熄灭。 陪心爱的女孩寻找父母的爱。冷冷的,但也有那么些暖意,是黄昏时的光线,带给人惆怅之余也留下最后的抚慰。 故事的结尾,男男女女的聚散合离不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那个名叫李茵的女孩确实找到了童年最美的那天,那一个记忆中的湖。 ![]() 湖上的小桥用过时的工艺建造,就像她坚守的过时情感,但仍然繁星点点,闪耀在夜空中。 尽管湖泊早已被填埋,但那片羽吉光足够她醒时回味,累时倚靠。 《竹峰寺》里,也有让人觉得柔软的存在。坚守诺言的慧灯老僧,守护一方绝处逢生的石碑,日落月升,苔痕蔓延。 而失去故乡的浪子,不愿遗忘家乡的模样,留了一把钥匙,把它藏起,就像将记忆留住,从此内心也能安然。 当我们在生活大潮中汲汲于生、汲汲于死的时候,是他将湖面的月亮打捞起来,故事深处,点点银光,星云旋转,草木萌发。 ![]() 恰如推荐语所说:这本书里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 也希望阅读完本书的你,能够欢愉,能够快乐,能在这世间拥有属于自己的潜水艇,它会在每个夜晚出发,带你远离繁琐与烦恼,回归孩童时代。 下周,我们将要一起共读的是瑞典作家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作品——《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大多时候,我们都聊如何生活,却很少聊在生活中,所有人都无法逃避的死亡。 而通过这本书,你或许会明白,爱是我们死亡时唯一能带走的东西。 许多读者评价这本书:“令人既愉悦又心碎。” 而德国《汉堡晨邮报》甚至评论:“如果你不喜欢这本书,那你完全可以放弃阅读任何书了。” 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获如此好评呢? 让我们一起期待下周的共读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