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10502

 月牙儿s 2021-05-02

《上下五千年》161

39 范雎的远交近攻计

蔺相如和廉颇同心协力保卫赵国,秦国还真的不敢去侵犯。可是秦国从楚国和魏国却得到了不少土地。那时候,秦国的实权操在秦国的太后和她的兄弟穰(音ráng)侯魏冉手里。公元前270年,穰侯要派兵去打齐国。

正在这时候,秦昭襄王接到一封信,落名叫张禄,说有要紧的事求见。

张禄原是魏国人,原名叫范雎(雎音jū,一作范雎,音suī)。本来是魏国大夫须贾(音gǔ)的门客。有一回,须贾带着范雎出使齐国。齐襄王听说范雎挺有才干,背地里打发人去见范雎,送给他一份厚礼,范雎坚决推辞了。

就为了这件事,须贾怀疑他私通齐国。回到魏国以后,向相国魏齐告发。魏齐将范雎严刑拷问,打得他几乎断了气,肋骨被打折,门牙也打掉了两颗。最后,魏齐叫人用破席把他裹起来,扔在厕所里。

天黑下来,范雎才从昏迷中醒过来,只见一个兵士守着他,范雎恳求他帮助。那个守兵偷偷地放走了他,却向魏齐回报,说范雎已经死了。

《逍遥游》六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yan4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译文:

 商汤问棘的话也是这样的:“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汤:商汤。棘:汤时的贤大夫,《列子汤问》篇作“夏革(jí)”。已:矣。

穷发:传说中极荒远的不生草木之地。发,指草木植被。

修:长。

泰山:在今山东泰安北。

羊角:一种旋风,回旋向上如羊角状。

绝:穿过。

斥鴳(yàn):池沼中的小雀。斥,池,小泽。

仞:古代长度单位,周制为八尺,汉制为七尺;这里应从周制。

至:极点。

小大之辩:小和大的区别。辩,同“辨”,分辨,分别。

文言现象

一. 虚词

1. 之

(1)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3)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4)鹏之徙于南冥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且夫水之积也不厚(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助词,的)

(9)则芥为之舟(代词,小草的)

(10)而莫之夭阏者(代词,它)

(1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动词,到,往)

(12)之二虫又何知(代词,此)

中国古代最养人的54句名言,句句受益。

3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荡》

[解读] 别人送我个桃子,我报答他个李子。对方给我多大好处,我也应该以相应的好处回报他。人与人之间要礼尚往来。投:投掷,在这里是赠送的意思。报:回报,回赠。

3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解读] 羊跑了再修补羊圈,还不算晚。原文是:“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末为迟也。”我们知道,事情失败后,及时补救,还不为迟;怕就怕不吸取教训,不采取补救措施。亡:逃跑。牢:牲畜圈。臣:庄辛在楚襄王面前的自称。鄙语:俗话。顾:回头看,回头召唤。

38、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解读] 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收益。学与思本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只顾某一个方面,就会徒劳无功。须臾:一会儿。

3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解读] 朽烂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垒起的墙壁,不能粉刷。比喻不堪造就的人,用不着去培养他。人的智力因素没有多大的差别,但人的情感因素有着很大的差别。孔子有个叫宰予的学生,大白天睡大觉,孔子说,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可责备的。因为他学习态度太差,已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圬(wū):涂饰墙壁用的工具,这里指涂饰、粉刷。

人物联

徐志摩(崔颖)

南宫掞yan4藻,西学采芹,冰轮引海潮,几度诗窗见新月;

去鹤无期,前鱼有忆,玉署望星汉,谁人梦枕老春风。

陈子昂(陈菁楠)

文风开古雅,剑气扫浮糜,北顾烽烟,夙志长追班定远;

孤意恨无凭,高台谁与上,东流涕泪,平生不遇燕昭王。

温八叉(雷舒迪)

麒麟笔短,鹦鹉才高,五十年萍梗相知,天吝东风铜雀冷;

楚梦云销,菱花镜暗,三万丈京尘辜负,夜吟苦雨麝灯红。

张伯驹(鲁传霞)

倾囊护宝复捐民,君本高怀,是所以百士而惊,千秋而颂;

致力著书兼泼墨,天何寥廓,且收来清风两袖,素月一楼。

岁月悠悠如水,生命往来匆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不经意间,一池春色已化作云烟,荡漾于尘世,而最美五月天,又如约而至。

五月,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是曼妙悠扬的歌舞,是豪情壮志的奔放,是五彩斑斓的壮美。它是万物拔节生长的适时时节,是一年中最舒适最惬意的一段时光。

诗经

37.君子于役

佚名 〔先秦〕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he2至哉?鸡栖于埘shi2。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you4佸huo2?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译文:

丈夫服役去远方,服役长短难估量,什么时候才回到家呢?鸡已经进了窝,太阳也向西边落,牛羊成群下山坡。丈夫服役在远方,教我怎不把他想?

丈夫服役去远方,每日每月恨日长,什么时候才能又相会?鸡纷纷上了架,太阳渐渐也西下,牛羊下坡回到家。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

注释:

于:往。役:服劳役。于役,到外面服役。

期:指服役的期限。

曷(hé):何时。

至:归家。

埘(shí ):鸡舍。墙壁上挖洞做成。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如之:犹说“对此”。

不日不月:没法用日月来计算时间。

有(yòu)佸(huó):相会,来到。

桀:鸡栖木。一说指用木头搭成的鸡窝。

括:相会,会集。

苟:且,或许。一说但愿。

鉴赏:

  这是一首很朴素的诗。两章相重,只有很少的变化。每章开头,是女主人公用简单的语言说出的内心独白。稍可注意的是“不知其期”这一句(第二章的“不日不月”也是同样意思,有不少人将它解释为时间漫长,是不确切的)。等待亲人归来,最令人心烦的就是这种归期不定的情形,好像每天都有希望,结果每天都是失望。如果只是外出时间长但归期是确定的,反而不是这样烦人。正是在这样的心理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这下面的一节有一种天然的妙趣。诗中不再正面写妻子思念丈夫的哀愁乃至愤怨,而是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里的笔触好像完全是不用力的,甚至连一个形容词都没有,不像后代的文人辞章总是想刻画得深入、警醒,恐怕读者不注意。然而这画面却很感动人,因为它是有情绪的。

   读者好像能看到那凝视着鸡儿、牛儿、羊儿,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的妇人,是她在感动读者。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倘试把中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三句抽掉,将最后两句直接接继在“曷至哉”之后,感觉会完全不同。这里有抒情表达的节奏问题——节奏太快,没有起伏,抒情效果出不来;同时,这画面本身有其特别的情味。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经常看到这样的晚景。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农人和他的妻儿们聊着闲散的话题。黄昏,在大地上出现白天未有的温顺,农人以生命珍爱着的东西向他们身边归聚,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所以她如此怅惘地期待着。

 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但第二章的末句也是全诗的末句,却是完全变化了的。它把妻子的盼待转变为对丈夫的牵挂和祝愿:不归来也就罢了,但愿他在外不要忍饥受渴吧。这也是最平常的话,但其中包含的感情却又是那样善良和深挚。

  这是古老的歌谣,它以不加修饰的语言直接地触动了人心中最易感的地方。它的天然之妙,在后世已是难以重复的了。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写妻子怀念远出服役的丈夫的诗。所谓“君子于役”的“役”,不知其确指,大多数情况下,应是指去边地戍防。又“君子”在当时统指贵族阶层的人物,但诗中“君子”的家中养着鸡和牛羊之类,地位又不会很高,大概他只是一位武士。

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染蔚蓝。

[清]沈德潜《春草》

满地的春草绿茸茸地向远方延伸,与蔚蓝的天空连成一片,在这绿草如烟的青草地上送别远行的友人,其依依不舍之情,“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它与“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虽同是以“青草”写离情别恨,但李词是以景喻情,沈词则是以景衬情。

以景衬情,较之以景喻情,在表达效果上更具有含蓄之美,它“语近情遥”,“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沈德潜《说诗晬Zuⅰ4语》)。

宋人辛弃疾《满江红·敲醉离愁》中有“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境界与之相近。

满江红·敲碎离愁

宋代:辛弃疾

敲碎离愁,纱窗外、风摇翠竹。人去后、吹箫声断,倚楼人独。满眼不堪三月暮,举头已觉千山绿。但试将一纸寄来书,从头读。

相思字,空盈幅;相思意,何时足?滴罗襟点点,泪珠盈掬。芳草不迷行客路,垂杨只碍离人目。最苦是、立尽月黄昏,阑干曲。

细 节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汉]乐府民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这两句写诗中男、女主人公,因封建家长的无理逼迫,强忍无限的悲怨而分别时的情景。

作者成功地用了细节刻画的手法。既有举止的细节:两人举手告别,久久不忍放下;又有表情的细节;“劳劳”,即悲伤、怅然的样子。

一个“长”字,不但状出“举手”动作的持续,而且表明悲伤表情之持续;还有内心情感的细节:两人虽是无言挥别,但内心,却是恋恋不舍,“依依”二字见出。

两句十个字,写出了举止、表情与内心情感三层细节,外在的动作与表情和内在的情感活动相得益彰,可谓精妙之极。

二 萧  一

恭对慢,吝对骄,水远对山遥。松轩对竹槛(jiàn),雪赋对风谣。乘五马,贯双雕,烛灭对香消。明蟾常彻夜,骤雨不终朝(zhāo)。楼阁天凉风飒飒(sà),关河地隔雨潇潇。几点鹭鸶,日暮常飞红蓼(liǎo)岸;一双鸂鶒(xī·chì),春朝(zhāo)频泛绿杨桥。

二箫  二

开对落,暗对昭,赵瑟对虞韶(sháo)。轺(yáo)车对驿骑(jì),锦绣对琼瑶。羞攘臂,懒折腰,范甑(zèng)对颜瓢(piáo)。寒天鸳帐酒,夜月凤台箫。舞女腰肢杨柳软,佳人颜貌海棠娇。豪客寻春,南陌草青香阵阵;闲人避暑,东堂蕉绿影摇摇。

二箫  三

班对马,董对晁(cháo),夏昼对春宵。雷声对电影,麦穗对禾苗。八千路,廿四桥,总角(jiǎo)对垂髫(tiáo)。露桃匀嫩脸,风柳舞纤腰。贾谊(yì)赋成伤鵩(fú)鸟,周公诗就托鸱鸮(chī·xiāo)。幽寺寻僧,逸兴(xìng)岂知俄尔尽;长亭送客,离魂不觉黯然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