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盗墓者的一点“贡献”:“洛阳铲”的发明,关于它还有一个传闻

 人之意 2021-05-02

除了帝王将相大臣墓,古代一般坟冢,随着岁月的流逝,经风吹雨淋自然侵蚀,坟头大都趋于平地,墓葬的明显标志日渐消失,因此,近代盗墓者不得不想方设法找出一个探古墓适用的工具。

一、“洛阳铲”的发明

最早被引入盗墓的工具是铁锥。明万历年间王土胜《广志绎》说:“洛阳水土深厚,葬者至四五丈而不及泉……然葬虽如许,盗者尚能以铁锥入而嗅之,有金、银、铜、铁之气则发。”

这种方法,多适于密封较好的大砖室墓,随葬品中多金属器,遇水气生锈后自然会聚集金属锈气,铁锥穿透墓室后,气味便扑鼻而入。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也有类似的记载:凿井使用的小型凿器、锥、锉等钻掘器,不仅仅应用于探矿事业上,也应用于盗墓。

甘肃、青海省境内,有一些埋葬在土质松软(近沙土)地带的新石器时代墓,由于墓坑较浅,盗墓者在发现第一个墓时,就用钢筋、铁棍、铁丝等硬物,在其四周乱戳一通,若手感虚软或碰上硬物,即哄掘之。就这样,一批批彩陶流失、被倒卖,十分令人痛心!但对于这种类似铁锥式的探墓办法,又使人感到盗墓者的狡诈和灵性。

这些器械的应用,到了洛阳盗墓者的手里,又被革新改进(洛阳地下历史文物丰富,清末至民国是盗墓者的群结之地),把锥尖改成了长条形铣、互形铣,最后固定成形——连箍铲。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从闻气走向辩土。

二、“洛阳铲”的发明还有一个故事传闻

据说,洛阳附近有一个村庄,叫马坡。马坡下住有一户人家,主人叫马丫子,没有什么文化,但周围却有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白天以种庄稼为生计,晚上以盗墓取宝为“副业”。日积月累,经验告诉他,光靠原始的铁锥盗墓,不仅费事,而且准确率不高,觉得有必要搞一个钻探工具。

从悬崖暴露的古墓葬填土堆积,对照盗墓时所挖出的洞室土,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看土样比闻气要快得多,而且又准。于是,他就设计了图样,让本村的铁匠给他打制了几把介于“铣”和“铲”之间的工具。等到秋天玉米稞子长高了,他就伙同一帮朋友在玉米地里“试探”,晚上挖洞盗掘作验证。经过反复实践,原始的“连箍铲”发挥了它的作用,找墓是十拿九稳。马坡村附近的古墓及附近村的古墓被他盗掘的很多,获珍宝无数。这个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注意,到处缉拿他。有人说他抓住后被秘密处死了,也有人说他潜逃到别处去了。不管怎么说,“洛阳铲”的应用(因在洛阳发明,故称“洛阳铲”)却在盗墓者之间广泛传播开来。

三、现代的“洛阳铲”

现阶段使用的“洛阳铲”是1952年,我国考古工作者会同基本建设单位和有经验的钻探工程技术人员,将邙山地区探查地下古墓所用的工具,不断改进而制成的。

洛阳探铲由两部分组成,即铲头和铲杆。铲头呈马蹄状,刃部为月牙形,长约25厘米,宽约6厘米。铲头上端是一节铁杆,铁杆上部做成铲箍状,以便安装探杆。铲头长约一米,探杆一般为蜡木杆。探深孔时,可换成3米杆,若还要探深,在2米杆头上钻一孔,系上绳子即可。后来,一些钻探公司改用玻璃钢质探杆,并佩有螺丝套环可以自由装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经久耐用,较上述的木杆铲,冲击力强,稳定性能好,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种改进型的探铲子,无疑凝结了革新者的心血和智慧。

结语

如果一分为二的分析,盗墓当然是一种不道德的犯罪行为,但是,“洛阳铲”的发明,应该算是盗墓者的一点“贡献”。在旧社会,“洛阳铲”被盗墓者用于破坏我们祖先文化遗产的盗掘活动。在今天,却被广泛应用到文物考古和基本建设事业上。如今,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个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