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易系列谈之六

 野狐中医 2021-05-02

邹衍和阴阳家学派

一、邹衍其人其事

邹衍战国末期齐国人,是阴阳家代表人物,生于公元前324年,死于公元前250年,活了70余岁,在古时候也算高寿。相比较大名鼎鼎的老子和孔子,在现代人印象里,邹衍大众知名度不高。殊不知,这位仁兄在战国时期可谓是名震天下。

战国时期,由于民间私学的兴起和国家间的连年动荡,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士”。这些“士”,肚子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干货,都喜欢到处游历,在各国的国君或贵族间混口饭吃。反正就像现在欧洲一样,大大小小几十个诸侯国,估计出国也不需要签证,方便得很。

在齐国时,邹衍的这套学说,他本人及其学说都受到了齐宣王和齐闵王的高度重视,“是以邹子重于齐”(《史记·孟荀列传》)。被赐为上大夫。

当年邹衍做学问的地方在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市)稷门附近的稷下学宫。这里是中国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后世常说的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邹衍也是在这里的“百家讲坛”上推出他的“五德始终说”和“大九州”说。

他到燕国,燕昭王亲自抱着扫帚为他扫地,怕尘埃落到他身上。还为他盖了一个宫殿,当老师养起来。《史记·孟荀列传》记载这件事说:“(邹衍)如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今日黍谷山

这种礼遇可不是白给的,那是因为邹衍同学有着常人没有的本事。王充在《论衡·寒温篇》中说:“燕有寒谷,不生五谷,邹衍吹律,寒谷可种。燕人种黍其中。号曰黍谷黍谷,在现在的 北京市 密云县西南,又称 寒谷 、 燕谷山 。那个时候,这个地方,气候寒冷,长不出庄稼来,邹衍同学通过吹律管,改变了黍谷的气候,使这个地方成为了富产粮食的地方。

黍谷山的风景名胜很多,其中,有许多都是和邹衍有关的,如邹公祠、邹公泉、回春树、别谷院等。

“黍谷先春”,是密云历史上有名的“八景”之一。

为什么黍谷山的春天来得比周围其他地方早,这是因为黍谷山地处华北大平原的最北端,南面无遮无挡,阳光充足,而北部吹来的寒风被高大的燕山所阻,再加上黍谷山的土壤肥厚、岩石多为密度疏松的石灰岩,吸热性能好,所以,这里的植被总是比别处早发芽。

通过吹律管便改变了一个地方的气候,这看似神话的事情便发生在邹衍同学身上。如果找一个容易被我们接受的解释的话,那就是邹衍同学深谙天文地理,通过人为的改造地理条件,成功地改变了局部的小气候。如果是这样的话,邹衍同学可谓是那个时代伟大的科学家。

二、“谈天衍”的五德始终说

邹衍同学这么大的本事,可不是从物理化学和ABC中学来的。他被人称为阴阳家,看家本事是阴阳五行。他的这套本事从何而来,没有任何记载。不过对于阴阳家的来历,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这样说:“阴阳家之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班固认为阴阳家来源于古代掌管天文历法的人。

这些人,在古时候,属于巫觋之类,是那个时代的高级知识分子。天文历法占卜医药等各种学问,属于官学,为他们所把持,一般人根本无缘接近。到了春秋末年,随着周天子的势力衰微,这些官学开始走出宫廷,散布民间。其中天文历法方面的内容,成为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学术源头。

邹衍同学有没有一个会天文历法的老爸或老师,没有人知道。但是,他善于”谈天“,却是事实。《史记》集解引刘向《别录》说:“邹衍之所言……尽言天事,故曰 '谈天’。”《史记·孟荀列传》说,“邹衍之术,迂大而宏辩……故齐人颂日:'谈天衍’。”可见,善于谈天是邹衍同学的一大特点。

然而邹衍不是为了谈天而谈天,他是以谈天为手段,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为目的,建立于阴阳基础上的“五德终始”说才是他学说的核心所在。

早期中华哲学文化,并没有五行的说法,更没有五行相克之理论。现今最早的关于五行的文献记载,大都集中在战国时期。因此,五行理论即使不是邹衍同学的原创,但”五德始终“学说实实在在出自他手。

邹衍同学认为,从天地剖判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转移的次序进行循环的。而五德转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规律进行 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变化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受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元素支配的,历史上每一王朝的出现都体现了一种必然性。

相对于商的上帝观和周的天命观,邹衍同学提出的”五德始终“说在当时可谓是石破天惊的理论。朝代的更迭不是君权神授,也不是受命于天,而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自然规律。

天下大乱,弱肉强食,诸侯互伐,君臣相弑的战国时代,无数的雄才大略者,野心勃勃者,跃跃欲试,期望实现自己改朝换代,一统天下的梦想。邹衍的这种学说客观上为齐闵王称东帝,燕昭王称北帝奠定了理论基础,因而受到他们的礼遇和重用是不难理解的。后来,这种学说更是被秦始皇接受,为他的称帝及其统治服务。

受邹衍学说影响,秦国自认是水德,尚黑

三、拥有全球大视野的第一人

邹衍同学还有一个重要学说,即大小九州说。他说:“所谓中国者,于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

这种学说,在那个时代是惊人的,可谓是自古以来,拥有全球大视野的第一人。

尧舜禹也好,夏商周也罢,都活动在中原的范围之内。上古之人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称中国四周的海为“四海”。《礼记·祭义》分四海为“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斯时所说的“四海”,有点“天下”的意思。如《论语·颜渊》所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其人文的所指,大于地理的界线。

在古人眼里,海是天的尽头,是人生的尽头,是家国的尽头。孔子栖惶一生,本想在鲁国实现他的抱负,始终得不到鲁国君主的重用。登山望海,不禁长叹:“道不行,乘槎浮于海。”

纵观先秦三大地理经典,《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关于海的描述,实在少得可怜。《禹贡》中所有文字都是写“禹定九州”的事,关于大海仅止于“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的泛泛之说。写“海”写得最多的是《山海经》,不过和它所写的400多个山,多不可考一样,《海经》里的海,也多荒诞不经。

可以说,邹衍同学是中国第一位海洋理论家,也是第一位挑战儒者“中国”概念的海洋学者。与向内看的儒者不同,他的目光是向外的。虽然,邹衍的“大九州”概念源于推论,而非地理实践。但这里的“裨海(即小海)”和“大瀛海”,还是最先明确了两个不同的海区概念,即近海与大洋,可谓中国地理学或海洋学的一大贡献。

浮世绘:徐福东渡图

而翻开中国人的“远洋史”第一页的人,则是由邹衍的老乡,另一位齐国术士开创的,他就是忽悠秦始皇派船队东渡扶桑海中求仙的徐福。

四、辉煌之后的落寞

阴阳家将自古以来的数术思想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并进一步发展,建构了规模宏大的宇宙图式,尝试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

庄子说:“易以道阴阳。”这一学派来自于古时的巫觋和史官,根基于古代的天文历法气候气象学,传承了易学中象数之学,并发扬光大。

“邹衍以阴阳主运显于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史记·封禅书》)邹衍同学以阴阳五行为工具,来论述国家和个人的命运。由谈天而论政,由于迎合了诸侯们蠢蠢欲动的心,所以其生前显赫一时,名重于世。而后人只看到了他的学说中各种神奇怪异的东西,对于其中的大道,不能通晓。于是数不清的方士假借他的名头,借用他的学说,各种怪诞不经,迷信附会之说,层出不穷。

传其术而不能通其道,邹衍的内心一定是孤寂的。战国末期,阴阳学派曾经盛极一时。辉煌之后必然是落寞,阴阳学派西汉初期以后即不复存在。《汉书·艺文志》着录阴阳家著作“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都没有流传下来。阴阳家作为一个学派不复存在,但是阴阳学派的各种思想则被道家、儒家、医家以及各种术数学派所吸收利用,成为了他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儒学宗师——董仲舒

邹衍的阴阳五行理论,尤其是在汉代被董仲舒的新儒学所吸收,成为新儒学大一统学说的理论框架。而成书于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则全面借助阴阳五行为工具,构筑了一个以经络脏腑为中心的天人相应医学模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