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易系列谈之十四

 野狐中医 2021-05-02

历史发展到了殷商,中华文明进入了所谓的“信史”时代,因为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记载历史,承载文明的工具——甲骨文。甲骨文肯定不是中华文明史上最早出现的文字,但它是现存的,最早的一种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能够流传到现在,历经三千多年而不灭,实在有赖它的记载工具和记载方式。公元前十四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就是今天的安阳小屯一带,史称殷都。商灭亡以后,殷都被荒废,作为用于占卜吉凶用的龟甲和兽骨,连同契刻在上面的甲骨文一起被埋入地下。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才被河南小屯村的村民发现,当作中药材“龙骨”卖给药店。一八九九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上的文字,遂进行收集和研究,开启了殷墟甲骨文的研究之端。

二十世纪初,王国维根据甲骨卜辞的记载,证明《史记·殷本纪》有关商王世系的记载基本正确,这才使殷商这个存在于古籍只言片语中的神秘王朝逐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商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我辈固得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此二重证据法,唯在今日始得为之。”

——王国维

甲骨文作为一种文字,相比较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的陶器上的部分象形符号,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古文字。甲骨文的基本词汇、语法、字形结构与后代汉语文字基本一致。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800多字。

甲骨文为我们了解殷商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我们研究易和医的最原始资料。前面我们说过,商人与易卦没有什么瓜葛,他们传承的黄帝的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文化,因此,我们要探究阴阳五行和天干地支的奥秘,就要从甲骨文中寻找点点滴滴的线索。

传说在公元前2697年,中华始祖黄帝登基之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的气机,探究五行的奥秘,始作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并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这是一种传说,并无信史为证,我们只能姑且存疑,但是商人传承了山东龙山文化,原始的太阳崇拜和十个太阳的传说隐约透露出了十天干的源头,而地支显然来源于古人对一个回归年中十二个朔望月这一天文规律的总结。古人什么时候把两者配合起来,形成六十甲子,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完整而规范的六十甲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完整记录在甲骨上的六十甲子表

六十甲子在商代主要用来纪日,近百年来出土的殷墟甲骨卜辞中,载有大量用于纪日的干支记录,可以说在甲骨文中出现最频繁的字就是干支,这也显示了商人对这一方法的熟练掌握。

干支在商人眼中,显然不是“1234”或者“ABCD”那么简单,他们一定认为这些奇怪的符号承载着某种来自于上天的神秘力量,否则他们也就不会把他们的帝王用天干来命名。但是,这种神秘符号究竟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实在是无从得知。

任何系统的出现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干支纪日却毫无征兆,莫名其妙的出现在甲骨文上,成熟、有序、老练,如同它的载体甲骨文一般的(甲骨文代表的汉字也是莫名其妙的出现的,至少考古上没有渐进的证据)。 难道真是如传说中所说,是一个叫九天玄女的神仙或外星人送给黄帝的?

如果,甲乙丙丁和子丑寅卯只是类似于“1234”和“ABCD”一样的单纯表述顺序的记事符号。那么,六十甲子也不会引起我们太大的惊异。关键问题是,天干地支除了表征顺序的意义之外,更具备阴阳和五行的属性,而天干地支配合之后形成的六十甲子同时也有了纳音五行的特性,六十甲子不单纯再是六十个计数单位,而具备了更加复杂的时空意义。(关于干支的阴阳五行属性及甲子的纳音五行论述见于汉之后的文献之中,不见于甲骨文中,关于这些问题请关注后面的系列文章)

虽然商代采用干支纪日的方法,但是因材料的缺失,我们并不能完整串联的商代的干支纪日。目前可确知的纪日干支是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的,从那时到清末的2600多年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也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日法,这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干支纪日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也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更是一个直到现在仍然令人困惑的不解之谜。前文中,我们用五星的会合周期尝试解释了“六十”这一周期的天文依据,也将天干地支的源头指向了古代的天文学。但是,这一切都来源于我们的假设和推理,尚缺乏明确的证据证实。我们不想用所谓的神仙或者外星人的传授,来将这个问题一带而过,只能在可靠证据的基础之上,努力做出一些符合逻辑的合理推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