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遵循自然规律,凡事不可追求盈满

 断念修心控遗 2021-05-02

人生路上的逆境和生活中的磨难,这些并非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它们只是一把刻刀,时刻雕琢着自己,只是沿途中的美景,伴我们到达那个未知的终点。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些表面上看起来已经无法挽回、坏到极点的事情,最终却带来了相反的结果。人生万事万物中,一个人如果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总是停留在表象层面上。这样一来,看似好的事情就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看似坏的事情就消极以对。可结果往往适得其反,长期以来,就会以怨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人生。

《道德经》:遵循自然规律,凡事不可追求盈满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老年时候生了疾病,都是人在壮年时候不注意引起的;人在落魄以后还要遭受罪孽祸患的,都是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留下的隐患。所以一个有智慧、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拥有成功和幸福的生活,也时刻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鹖冠子·环流》中写到:“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意思是:事物到达了极限,就会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当一个人到了一定的高位时,便会得意忘形,口无遮拦,以致于失去了心中的一杆秤,失去善恶的评判准则,在人生低谷的时候遭受报应。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时一定要用长远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培养当止则止的心态。

《道德经》:遵循自然规律,凡事不可追求盈满

对于智者来说,即使有很多东西摆在他们面前,也不会全部收入囊中。反而会经过深思熟虑之后,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东西。不管面对多少诱惑和压力,内心都不会动摇和慌乱,而会镇定自若的按内心的选择缓步而行。

我们应该真正的理解“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的所说道理,并能够在生活中体现出来,不要凡事都要追求“盈满”,更不要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而逾越道德的底线。就像手中的细沙,想要的更多,就要握得更紧,反而失去的越多。

《道德经》:遵循自然规律,凡事不可追求盈满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想要收合,必先张驰一下;想要削弱,必先强盛;想要废弃,必先兴举一下;要夺取的,必先给予一点儿。一般人很难察觉其中的道理。

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有阴阳交替的特征,当事物在表面上只往一个方向发展的时候,本质上已经在向相反的状态运行,这就是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道理,也符合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

《道德经》:遵循自然规律,凡事不可追求盈满

如果只是单纯的将影响结果的对象指为外界因素,而不在自己身上寻找问题,这是一种浅薄的理解。很难做到明察秋毫、见机而作。

陆游在《游山西村》中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话和《道德经》中讲的是一个道理,就是说事物发展到极限状态的时候,就会向对立的状态运行,人强盛到一定的程度就会衰亡,这是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中强调,需要战胜自己的锋芒,不要一直处于过于强盛的状态。这也是事物循环的结果,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

就拿曾国藩来说,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前半生锋芒毕露却事事遇阻,付出了很多,问题也越来越多。后半生克几修身,调整自己的状态,彻底隐藏锋芒,不在过于强盛,懂得以“柔弱”处世,更多的是内方外圆,而曾经那些因为锋芒而带来的问题,自然也都消失了。

《道德经》:遵循自然规律,凡事不可追求盈满

以柔弱的态度,遵循自然规律,凡事不求盈满,拥有当止则止的心态。只有灵魂饱满充实,才能快乐满足。一味的贪多,追求物质的享受,只会失去的更多。

其实,人生真正的对手只有自己,只有清晰的认识自己、突破自己、冲破愚昧的人生枷锁,你才能看到一个真实的自己,做一个真正的智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