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西医也在学中医 2021-05-02
原创元儿讲史2021-04-08 19:38:00

拿3万弱甲去和12万精兵硬拼,这仗应该怎么打?

当这道难题摆到了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和上司新四军军长兼山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面前,两位久历沙场、曾无数次并肩作战的老战友却出现了严重的意见分歧:

陈毅坚持让粟裕按原定南进计划把部队往西移到淮南,到外线去打,而粟裕则坚决不同意西移,还要调陈毅东进,一同留守在(江)苏中(部)里面打。

为此,双方多次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毛泽东不得不多次出面予以调停……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一)蒋介石调兵遣将开动内战

1946年夏,蒋介石撕下伪善的面孔,调派上百万精锐之师开往中原、华中两大解放区。其作战意图极其明显,就是想先包围中原解放区,以此向解放区全面开战,再采取了分进合击的战术,就地消灭中原、华中和山东野战军,或其挤压到山东半岛,迫使解放军背水一战。

1946年6月,蒋介石率先攻打了中原军区,李先念部成功突围。至此,中原、华北、东北、西北、山东人民解放军的阵地全面失利,而仍在我军手中的新四军创建的前哨阵地和粮食基地,苏中根据地就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蒋介石调第1'绥靖'区司令官李默庵5个整编师、15个旅,12万人,计划一南一北合围夹击苏皖边解放区首府淮阴。

蒋介石凭仗有空军、海军和全美式装备和特种兵,高调宣称,要21天收复苏北,21天结束苏皖会战,用42天解放战斗。蒋介石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我军的战斗力。万万没想到,一切都会反过来。

蒋介石所依仗的李默庵,在国民党部素有文武双全,比文臣贺衷寒,武将胡宗南都厉害,其实力强劲。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李默庵与共产党素有渊源,在黄埔军校一期上学时,和共产党员徐向前、陈赓、左权等人是同学,还加入了共产党。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李默庵曾追随叶剑英参加东征,国共分裂后,李默庵又和徐向前在鄂豫皖根据地对战。

后来,李默庵和左权并肩一同在山西战场抗日,一同参加了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的忻口会战,以伤亡10万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2万余,打破了日军几个月灭中国的神话。

如今,李默庵率领12万拥有美式装备的精兵来犯,还有10多万兵马在长江以南集结待援,其实力更不容小视。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二)陈毅和粟裕为如何打争论不休

此时,与国民党军对阵的是华东解放区三支部队,分别为陈毅率领的山东野战军、粟裕带领的华中野战军,邓子恢、张鼎丞主持的华中军区。

原本三支部队之间没有上下级之分,各自都有自己的军事部署和作战计划。在指挥上只能靠相互建议,或者由上级出面来协调,这就很不利于作战的开展。面对数倍于己、来势汹汹的敌军,我军只能退守鲁南、苏北等狭小地区与其周旋作战。

当李默庵率12万精兵犯之时,镇守苏中解放区的是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手下只有2万多兵马。无论从人数还是战备来看,粟裕丝毫不占任何优势。中原内战枪声一响,战争一触即发,陈毅要求粟裕坚决执行中央及毛泽东的指示。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全面内战爆发前,中共中央军委设想指示,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刘邓和山东野战军陈毅进击豫东和津浦铁路(天津―浦口)徐州至蚌埠段,以华中野战军粟裕由苏中西出淮南,进击津浦铁路蚌埠至浦口段作为策应,以此应对国民党大举进攻。

对此,粟裕坚决反对,他认为华中野战军应固守在苏中,这样不仅方便补给,而且因对战区熟悉,有利于作战,遂于6月27日向中央军委和陈毅去电力主己见,便也给中央军委留缓:先在苏中作战,后再出击淮南。

因事关重大,粟裕也不敢一个人作决定,于是,立即从淮阴赶回淮安,同华中军区邓子恢、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谭震林一起商讨,大家一致同意先在内线打,然后再拉到外线干。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6月29日,粟裕等人联名又给中央军委、陈毅发出电报,称主力到淮南,粮食还得苏中来供应,而淮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运输恐怕难以维持。另外,如果主力一走,苏中的地方武装是很难完成钳制的任务。

而一旦苏中失陷,淮南战局又不能速胜,我军将陷于进退两难的境遇。虽说粟裕说得合情合理,但陈毅仍坚持中央军委的指示,拒绝了粟裕等人的建议。

(三)毛泽东多次出面调停争论

到外线打还是在内线打,粟裕和陈毅意见难以统一,华中野战军到底何去何从?行动的决定权,又一次集中到了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手中。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毛泽东看了粟裕第一封电报,立即指示粟裕隐蔽待命,听候安排。接到第二封电报时,毛泽东又指示,暂时调动,待与陈毅商酌后再通知。

经过深思熟虑,毛泽东认为粟裕建议可行,遂于7月4日在给刘邓陈电报指示:周边的国民党军可能同时发动进攻,我们可以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这样对战局更为有利。

原本李默庵部李云霞师计于7月13日向苏中发起,后因故改到15日。这给了粟裕留下了抢先的时机。7月13日,粟裕决定率众主动出击,集中优势兵力围城阻援,分由七个团攻城八个团阻援,猛攻李天霞师,从而打响苏中战役第一仗。

就在当天,毛泽东还发电给陈毅等人,指出山东野战军现在不宜南下,以免陷于被动,刘邓所部也停在原地,积极进行训练整顿,等待时机,千万不可轻举妄动。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毛泽东说,'我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起来,最好先打几个胜仗,看出敌人弱点,然后我鲁南(指陈毅部)豫北(指刘邓部)主力计入战争,最为有利'。

至此可见,毛泽东基本上同意接受了粟裕的建议,先在内线打几仗,寻找敌军缺点,然后我军山东野战军和刘邓大军主力于再介入战争,这样可以摸清敌军底细,知己知彼。

首战,粟裕围城阻援,快刀斩乱麻,速战速决,仅用时六十个小时解决战斗,夺下两城城池,还歼灭了敌人两个团另一个山炮营,俘虏了3000多人,初战告捷。

看到粟裕初战胜利,而且敌军即将大举进攻苏皖,陈毅7月14日再次给中央军委发电要求按原定计划行动,要求粟裕率主力立即西移淮南配合山东野战军作战。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对此,粟裕仍坚决不同意陈毅的意见,并要求陈毅向东朝自己靠拢,一同继续在内线打击敌军。

7月17日,李默庵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宣泰地区作战,立即派兵乘虚由南通、白浦东西合击进攻如皋,并增援泰兴。

粟裕一眼看透敌军动机,兵分两路,快速出击完成穿插,以数倍于敌优势兵力阻击一路,诱歼一路,并采用分割围歼战术,歼敌1万余人,取得第二场鲁南大捷。

与此同时,7月18日,徐州国民党军以17万余人开始向淮北、鲁南解放区进攻。山东野战军陈毅一面积极调兵迎敌,一面继续要求粟裕按原计划行事,策应配合山东野战军作战。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经过两场战斗,华中野战军已连续作战十天,疲惫不堪。粟裕没有听从陈毅的意见,率领主力军北撤,到海安东北地区进行休整,等待时机。

而李默庵认为华中野战军伤亡过大已无再战能力,遂调兵遣将在几十架飞机支援下,企图两路夹击海安,与华中野战军决一死战。

粟裕为保障主力休整,调4个团兵力到海安外围去防御,通过运动战来消耗拖延敌军。同时,调第7纵队以主力兵力在正面节节阻击,并派少数兵力插入敌后进行游击突袭。8月3日,华中野战军在连续阻击5天后,在伤亡仅两百余人的情况下,歼敌三千多人,主动撤离海安,取得保卫海安的胜利,也为主力部队休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8月6日,毛泽东再次致电陈毅,出面调解其与粟裕之争的分歧。毛泽东表示,粟裕此时西调过早,一来容易造成苏中人心不顺,二来敌军也将早日西调,如果西面的仗打不好,怨言必多,这样还不如让粟裕在苏中再打上一仗,然后再主力西调,这样会更有利,各方也都无话可说。

8月7日至9日,陈毅率山东野战军第八师越过陇海铁路到达安徽淮北,在第二纵队和第七师配合之下,与第九纵队一同主攻安徽泗县。因为人生地不熟,通讯遭破坏,导致指挥失灵,围攻泗阳未克,淮北战场情势紧张,山东野战军陷于被动。

残酷的现实,让陈毅意识到了粟裕的正确和自己的错误。8月13日,陈毅给粟裕、谭震林打出电报:'宜就地开展局面,不必忙于西调,军委有此指示,望照办。'

至此,陈毅和粟裕之间的'西移、东调'争论到此结束了。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四)粟裕苏中七战七捷打出威名

虽然陈毅和粟裕二个人的争论最终以粟裕胜出而结束了,可战争却还没有结束,仍在继续。华中野战军撤出海安后,国民党军趁虚进入占领,并分兵对海安地区进行'清剿'。

8月10日,粟裕看到对方兵力分散、战线延长,遂利用敌军换防之机,出其不意,长途奔袭敌军李堡据点,俘虏五千余,毙敌三千余,一共八千余人,取得第四战的胜利。

李堡战斗后,国民党军调整'清剿'部署,分兵加强对点线的控制。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经过短期休整后,华中野战军于8月21日晚再次突然发起攻击,歼灭敌军5个交警大队5000余人,打开了我军主力西进通道,取得了第五战的胜利。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国民党军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行踪,误认为我军将要攻打如皋,紧急调兵加强防御;同时,调兵向邵伯、高邮方向进攻,企图与进攻淮北的国民党军一同来夹击淮阴、淮安,以解如皋之围。

为化解邵伯的危机,8月25日,华中野战军采取攻其必救、先打弱敌后打强敌的战法,在如(皋)黄(桥)公路上和国民党军打起遭遇战,殊敌国民党军2个半旅1.7万余人,取得第六战胜利。

与此同时,华中野战军在邵伯防御战中顽强阻击,也打退了国民党军的进攻,取得了第七战的胜利。在发现对己不利的情况下,于8月26日黄昏果断撤出。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至此,粟裕指挥的苏中战役,七战七捷共消灭蒋军5.3万多人。而来到淮北作战的陈毅则就没那么幸运了,在经历了强攻泗县失利后又在淮阴保卫战失守,9月19日,不得不全部撤出淮阴、海安。

两战失败让陈毅更加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一方面,陈毅在给中共中央电报中对自己与粟裕之间的争论进行了自我批评反思。另一方面,陈毅上书中央军委请求将华中、山东两个野战军合两为一。9月23日,中央军委指示合并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指挥部,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

虽然两军都归陈毅管制,但也只是将指挥部合在一起,各单位仍独立行事。再加上当时战略思想不明确,导致在作战的关键问题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在这一问题上,山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挺身而出,坚决支持陈毅,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虽然华东地理位置特殊,苏中、苏北靠近沪宁,可直接威胁南京,但敌军势必会全力出击,而敌强我弱,应该避开其锋,把兵和集中到山东地区去,那里不仅群众基础好,而且战略位置比华东更好。最终,上级领导采纳了陈士榘的意见,作出明确指示:集中优势兵力在鲁南作战。

粟裕如同三国时的诸葛孔明,料事如神,用兵如神,仅用了45天就取得七战七捷,成功打破了蒋介石当初的宣言,一战成名。

粟裕灵活多变的指挥才能在苏中战役中,得以了充分展现。在局部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在运动战中寻找调动创造战机进而机动灵活作战、围城打援、声东击西、出其不意,长途奔袭等丰富复杂的战法,让人惊叹不己,其中,粟裕的'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法,更是成为了解放军今后作战的基本原则。

七战七捷背后,粟裕和陈毅为何争论?主席是如何定夺的?

1946年10月15日,毛泽东最后一次出面调解陈毅和粟裕之间的争论,在给陈毅等人的电报中给大家定了基调:第一、在陈毅领导之下;第二,大政方针要陈毅、粟裕等六人共同决定;第三、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苏中战役不仅让我们见识了战神粟裕的神勇,也让我们看到了陈毅不埋怨、不推诿,勇于承担错误予以改正的担当,更让我们找到了共产党取得胜利的法宝。

后来,在陈毅的领导下,我军接连在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等战役中取得胜利,进而取得了华东战场上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战略防御到战略反攻的伟大转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