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中战役:战神粟裕巧用3万大军“七战七捷”,击败12万敌军|李默庵

 蔚蓝色淼 2022-10-20 发布于河北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的一场重要战役,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在此次战役中灵活指挥,用兵如神,打的国民党军仓皇失措,屡战屡败,使得华中野战军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那么粟裕是如何七战七捷,重创国民党军的,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战前局势


抗战胜利后形势

1946年6月蒋介石控制的国民政府对中原解放区发动大规模进攻,挑起了全面内战。苏中位于长江以北,黄海以西,京杭大运河以东,淮河以南的广大区域。因此苏中解放区与国民政府大本营南京与经济中心上海仅一江之隔,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成为蒋介石的心腹大患,必欲除之而后快。

蒋介石任命李默庵为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在南通、泰州一线集中12万兵力入侵苏中解放区。战略意图为攻占苏中解放区,解除其对南京、上海的巨大威胁,同时配合徐州、蚌埠一线的国民党军消灭苏皖解放区,占领其首府淮阴。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

为了应对国民党军的入侵,党中央指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一方面在外线(国统区)出击,率领华中野战军西出淮南,另一方面配合山东野战军在徐州等地的作战。战略目的是在外线出击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建立和扩大新解放区,保卫老解放区。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在收到中央军委的指示后,结合苏中解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研究。粟裕司令员认为淮南较为落后,人口较少,补给困难;而苏中解放区为老解放区,民心稳固,华中野战军也熟悉地形民情,同民众关系密切,作战十分便利;同时苏中地区地富人稠,粮食丰富,在内线作战(解放区)补给方便,华中野战军将士多为苏中当地人,在苏中作战有利于调动当地军民作战的积极性。

因此粟裕向中央军委提出稍作调整,在内线作战(在苏中先打仗打上几仗,然后根据情况,再在外线作战)的请求。很快中央军委就同意了粟裕的请求,调整为“先在内线歼敌,再在外线出击”的方针。

二,兵力对比


李默庵

国民党方面有整编第21师、第25师、第49师、第65师、第83师共5个整编师(15个整编旅)约12万兵力参战。除整编第83师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战斗力较强外,其他4个整编师皆为蒋介石收编的杂牌军,战斗力较弱。

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李默庵为国民党名将,在黄埔将领中有“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是李默庵”的赞誉。抗战时期李默庵在华北地区作战,同八路军配合密切,因此熟悉游击战等战法,对我军有一定了解。李默庵所部装备精良,武器先进,兵力又多,因此国民党军将领普遍骄横,自以为能轻易消灭华中野战军,为其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华中野战军方面有第1师、第6师、第7纵队、第10纵队等部队,总计3.3万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长期在江苏等地作战,对当地情况十分熟悉,而且他用兵如神,多次击败倭军的入侵,让倭军十分头疼却又无可奈何。华中野战军虽然装备落后,兵力处于劣势,但粟裕等广大将领斗志昂扬,熟悉地形民情,不惧强敌,善于调动军民的积极性,为苏中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宣泰战斗


苏中

1946年7月9日,李默庵向国民党军各部发布作战命令:第25师由扬州北进,先占邵伯、再夺高邮;第83师由泰兴北进,攻占兴化;第49师由南通北进、攻占如皋、海安;北上各部于15日执行计划,尽快占领预定目标。

很快华中野战军就破译了敌军电文,获取了李默庵的作战计划,将之送往华中野战军司令部。7月10日,粟裕获得了李默庵的作战计划,制定出了作战方案:“打中间,不打两翼”,即先对泰兴、宣家堡的第83师发动进攻。因为泰兴、宣家堡被第83师的两个团占领不久,工事并不坚固,较易攻克;同时第83师战力较强,为美械装备,所部十分骄横(第83师师长李天霞声称一个团就足以应对华中野战军),打它可以出其不意;同时其他方面的敌军要么工事坚固、难以迅速攻克,要么距离较远、容易获得增援、我军易陷入敌人的夹击。

13日夜华中野战军调集优势兵力,对泰兴、宣家堡发起进攻。面对突袭的第83师所部惊慌失措,急忙向李默庵求援。李默庵对粟裕的进攻惊慌失措,先命第49师于14日南撤。15日李默庵再命第49师北进,但为时已晚,华中野战军已将泰兴、宣家堡的敌军大部歼灭,取得了宣泰战斗的胜利。宣泰战斗是苏中战役的首次胜利,歼灭敌军3000余人,极大鼓舞了华中野战军的士气,有利于以后的长期作战。

四,如南战斗

国民党军第49师师长王铁汉

15日宣泰战斗胜利后,中央军委就指示华中野战军准备连续作战。面对中央的指示,粟裕已经做好准备,同时分析敌军的下一步动向,进行新的战斗。

面对宣泰战斗的失利,李默庵认为所部兵力雄厚,虽然损失3000人,但不足以影响大局,况且第83师战力雄厚,必定对华中野战军造成沉重打击。因此李默庵一方面调江南的第65师北上增援泰兴并攻占黄桥,拖住华中野战军主力;一方面命令第49师、第83师迅速北上,同第65师三面夹击华中野战军。

面对李默庵的调兵遣将,粟裕决定迅速集中主力东调,绕到第49师侧后,在如皋附近攻击第49师,既可以出其不意(以为粟裕主力在西边的宣泰),也可以打乱敌军的部署,使其陷入被动。

15日夜华中野战军少部围攻泰兴残敌,迷惑敌人,大部急行军达到如皋以南,18日夜以优势兵力突袭第49师。面对突袭的第49师仓皇失措,只能负隅顽抗。21日除第49师师长王铁汉等少数人逃脱外,华中野战军歼灭第49师所部10000余人,取得了如南战斗的胜利。

五,海安战斗


华中野战军政委谭震林

如南战斗结束后,中央军委指示华中野战军主力先进行修整,然后再继续作战。因此粟裕主动放弃如皋,率华中野战军主力转到海安修整。国民党军的第65师与第49师105旅则在如皋汇合,占领如皋。

海安处于南通—赣榆公路与南通—扬州公路的交汇处,是苏中重要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重要。如果国民党军占领海安,就可以形成泰州到海安海边的封锁线,巩固对苏中南部的占领,确保南京、上海的安全。因此李默庵认为华中野战军绝对不会放弃海安,会与他进行决战。因此李默庵调集江南的第65师北上如皋,在海安与华中野战军决战,获胜后配合徐州、蚌埠一线的国民党军占领淮阴。

粟裕认为若在海安与李默庵决战,即会中敌人的诡计,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得不偿失;若放弃海安,则会给敌方造成我军伤亡较大,被迫放弃战略要地的错觉,加剧敌人的轻敌情绪,减轻敌人的防备。因此粟裕急行300里,经过一天一夜到达华中野战军司令部淮安,同大家商议此事。华中分局立即召开常委会议,通过了粟裕的建议,急忙上报中央军委。很快中央军委同意了华中分局的提议,指示华中分局:华中野战军主力继续修整,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因此粟裕将华中野战军主力转移,留第7纵队等部守卫海安。

7月30日李默庵命令整编第65师由如皋北进海安,第25师、第83师由姜堰东进海安,夹击华中野战军,海安战斗爆发。8月3日第7纵队在歼灭敌军3000余人后,主动撤出海安。海安战斗为华中野战军主力的修整争取了时间,有利于以后的长期作战。

六,李堡战斗


苏中战役

李默庵占领海安后,认为华中野战军损失惨重而北撤,已经无力再战,因此更加骄傲,命令所部先消灭泰州—海安以南的华中野战军残部,巩固对海安等地的占领,然后继续北进。

粟裕则将华中野战军主力藏在海安的东北角,进行修整,若李默庵所部向东、向北运动,华中野战军都可以随时出击。为了防止消息泄露,粟裕一方面发动群众封锁消息,一方面派人积极搜集情报,弄清李默庵所部的动向。由于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海安的李默庵所部十分大意,一直没有发现华中野战军的主力。

8月7日粟裕在华中野战军修整两个星期后,认为歼敌时机成熟,向中央军委请求出战,很快获得中央军委的同意。8月10日驻扎在李堡的国民党军第49师的105旅314团与第21师新7旅19团进行防务交接。粟裕决定抓住这个战机,对李堡及其附近的杨家庄发动进攻。当夜华中野战军突袭李堡、杨家庄,11日除新7旅旅长黄伯光率少量人马突围外,敌军大部被歼灭。李堡战斗不仅歼灭国民党军9000余人,还获得了大量美械装备,提高了士气,还使得“粟司令打仗,仗仗胜”广为流传。

七,丁林战斗


丁堰镇烈士陵园

李堡战斗胜利后,粟裕、谭震林等人商讨,认为苏中连胜四仗,局势对华中野战军十分有利,还可以继续打几仗。因此粟裕等人向中央军委请示,希望再打几仗,很快获得中央军委的同意。

李默庵面对苏中连败四仗的局面,认识到自己损失惨重,机动兵力不足,已不可能迅速占领苏中。于是他一方面命令第49师、第65师、第83师巩固对泰州—海安以南地区的控制(军统的警察总队负责丁堰、林梓地区),一方面命令第25师准备自扬州北进邵伯、高邮,窥视两淮。

8月13日中央军委指示华中野战军抓住敌军分散的时机,对其各个击破,重点消灭军统的警察总队。粟裕收到中央军委的指示后,分析了当时的局势,认为军统的警察总队缺乏正规战的作战经验,消灭他们可以严重威胁敌人后方,因此决定避敌主力,从侧后方消灭敌人。粟裕将此决定迅速汇报给中央军委,获得同意。同时中央军委指示粟裕所部南下,西进如皋—黄桥公路,调动海安的敌军增援,趁机在运动中将其歼灭。

8月20日夜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南进,21日夜突袭如皋南面的丁堰、林梓,23日歼灭军统警察总队大部,结束战斗。丁林战斗歼灭敌军3000余人,攻占东陈,便利了我军从如皋到南通的联系,严重威胁国民党军的后方。

八,邵伯战斗


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

丁林战斗的同时,李默庵命令第25师准备自扬州北进邵伯、高邮,配合淮北的国民党军入侵淮阴。8月23日第25师在飞机、大炮的配合下,猛攻邵伯一带。

粟裕分析局势,决定“攻黄救邵”,即第10纵队、第二军分区部队固守邵伯,华中野战军主力在丁林战斗后西进攻打泰州、黄桥,迫使攻打邵伯的国民党军第25师回救黄桥,然后在运动中将其歼灭。26日第25师发现侧后的如皋—黄桥一线已不安全,急忙撤退,邵伯战斗结束。邵伯保卫战歼敌2000余人,沉重打击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显示了解放区部队不怕艰难,拼死作战的勇气。

九,如黄战斗


华中野战军第6师副师长王必成

当时丁堰、林梓到南通、赣榆一带国民党军封锁严密,李默庵也派出许多特务搜索情报,但在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华中野战军的行踪十分隐秘,李默庵未能获得当地的准确情报,导致他决策屡屡失误。因此8月23日夜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沿南通—赣榆公路西进后,一路顺利。

李默庵则误以为粟裕打丁堰、林梓,是要攻打如皋,急令驻守黄桥的第69师所部99旅救援如皋。25日华中野战军第6师与国民党军第99旅在如皋—黄桥一线的公路遭遇,如黄战斗爆发。此时李默庵发现自己判断失误,急令驻如皋的第187旅等部救援被困分界的第99旅,但被华中野战军第1师在加力附近包围。31日华中野战军攻克黄桥,如黄战斗胜利结束。如黄战斗华中野战军消灭国民党军17000余人,取得了苏中战役的彻底胜利。

苏中战役时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以3.3万人的少量兵力,对抗李默庵指挥的12万国民党军。最后粟裕以近1:4的劣势,获得歼灭国民党军5万余人的巨大战果,创造了七战七捷的胜利,可以说是解放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显示了我军部队的英勇顽强,国民党军的腐败无能。

十,胜利原因


苏中战役胜利纪念

苏中战役之所以“七战七捷”,一方面是党中央的英明决策,中央军委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当时局势制定出好的决策,并能根据情况变化进行合适的调整;另一方面是粟裕等将领战术灵活,改变以前诱敌深入、先打弱敌的策略,改为先打强敌的策略,出其不意,打的国民党军仓皇失措,又集中优势兵力歼敌,使得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转变为我强敌弱的有利局面,同时华中野战军的广大将士不怕牺牲,不怕辛苦,作战英勇;再一方面华中野战军在老解放区作战,与民众配合密切,民众积极支援对敌作战,积极为大军提供补给,使得华中野战军得到及时的修整、补充,战力充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