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早就把人看得透透的了

 走读生日记 2021-05-02
林语堂的文字,有一种很特别的感触。


是因为内心深处认同林语堂写的《苏东坡传》,所以特意买来他写孔子的专著《孔子的智慧》。


书中作者对司马迁是推崇备至的,孔子生平基本上就是以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为核心,并在书中原文引用了司马迁这篇“孔子传”。

在林语堂先生对孔子的解析中再次重温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又有进一步的感触——孔子的“宗师”地位,“至圣先师”身份,早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一锤定音,后世一切围绕孔子的歌唱与赞美,无非都是陪衬和丰满司马迁这一评价,再无新意。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司马迁这句内心的表白,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恐怕也是因为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声音。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召力,可见这个人的魅力。

更何况,孔子已经是一个距离司马迁修著《史记》时候将近400年的古人。

若论长生,恐怕至今再也无人能超越孔子了吧?

君子心无杂念,所以坦荡,小人嫉贤妒能,每时每刻为自己一己之私思来想去,所以经常焦虑忧愁。

也正是如此,君子不需要去防范,而小人防不胜防。

纵观整个历史进程,几乎就是一部君子与小人的斗智斗勇的历史,遗憾的是,几乎全部以小人胜出而结束。

君子失败之际,也往往是一个朝代灭亡之时。如此周而复始。

孔子一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只是说给君子们听的,不是说给小人们听的。

小人长戚戚,决定了他们只会“己所不欲尽施于人”。

远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把人性人心看得透透的了。


远在滇西的巍山古城里,有一座楼叫拱辰楼,大运河江南终点处有一座桥,叫拱宸桥。

领会了孔子这句话,基本上也就理解了楼与桥之所以如此命名的原因。

帝王的想法不能说不好,只是真正做到“为政以德”的帝王少之又少。大多数帝王也无非耍耍嘴皮子忽悠忽悠老百姓,为政还不是以自己的心情喜好为准!

但是几乎所有帝王的野心都很大,不仅想北极星一样被众星所向,而且还想北极星一样长盛不衰。

滇西巍山古城,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就连这么偏远荒蛮之地,帝王也仍然如此筑楼言志,可见帝王们对权力欲望的痴迷。

孔子的洞见,被后世的帝王们用作异想天开和在百姓面前作秀的依据,这恐怕是孔子意料不到的事。

2021年5月2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