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详情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21-05-02

目录:一、《知堂回想录》版本梳理,二、牛津排印本尚需进一步校勘,三、牛津手稿本美中不足,四、胎死腹中的内陆手稿本,五、各种排印本书影,六、几种繁简体字转换容易错的字。

一、《知堂回想录》版本梳理
曾经一段时间特别迷知堂先生,读完了他的那一套自选集和岳麓出的那套八册硬精装,收入了那一套盼星星盼月亮才得以出版的全集,还有译文全集,最喜欢的是那一套蓝灯出版社的全集,灰色封面,内页有暗花,就像是花笺似的,非常漂亮。喜欢读知堂的字,影印本也收了一些,《周作人俞平伯往来书札影真》《周作人致松枝茂夫手札》《周作人日记》,想买《周曹通信集》,可是买不起。最喜欢读的就是他的《知堂回想录》。
《知堂回想录》算得上是知堂老人的一部回忆录,把他一生经历的重要的事件都写了出来,全书分四卷,第一卷写童年和青少年,第二卷主要写在日本留学期间的事,第三卷主要写周作人回国后在北大任教期间的事情,第四卷主要是“北大感旧录”,通过这么一部自传,我算是对知堂先生的一生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其中也涉及到了一些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和自己的作品,文笔自然流畅、亲切幽默,读起来轻松愉快。
1960年,香港报人曹聚仁向周作人约稿,建议他写部自叙传。周作人几经考虑,终于答应写若干节“药堂谈往”。当时香港罗孚承诺《新晚报》发表,并预支了稿费。到1962年年底,周作人已经完成了三十八万字的书稿,只是未见发表。这期间他一度打算放弃,后经曹聚仁多次相劝,才没有中断。《回想录》的最后一篇“后序”完成于1966年1月3日。次年5月6日,周作人去世,《知堂回想录》也成了周作人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同时也是他篇幅最大的一本书。
1964年8月,《知堂回想录》开始在《新晚报》连载,虽然只是挑了一些最不敏感的发表,但是还是遭到了有关方面的批评,只连载了一个多月就被迫中止。1966年,曹聚仁又张罗在《海光文艺》月刊上连载书稿中的“北大感旧录”的部分,1967年初,《海光文艺》也停刊了。三育公司也着手排版制版,准备出书。但是三育公司由于经营困难,也无力出版《回想录》。
曹聚仁为了当初的承诺,继续筹划如何出版周作人的这部遗稿,经多方周旋,新加坡的《南洋商报》从1968年9月23日开始连载《知堂回想录》,前后用了十个月,所得稿酬用于三育公司的出版费用。1970年5月,《知堂回想录》正式出版发行。不过上市不久就因书前刊登了一封涉及到许广平的书信影印件而要求“收回”, “此信曾在知堂回想录一书首页中原版刊出,引起轩然大波,层峰追究颇令将该书停止发行,已发者亦高价收回。”后来去掉了犯忌的信页,重装封面,出版社也换成“听涛出版社”,除了全一册的听涛版,我还在网上见过硬面精装的和分为上下两册的听涛版,不知就里不便评说。过了半年,三育第二版又面市了,与三育初版和听涛版相比,多了一封知堂7月12日的信札手迹,而初版有听涛版无的那两封信自然也就没有。

我阅读的是版权页上标注为1980年10月出版的三育版《知堂回想录》,后来才知道这是内陆翻印的,尽管是盗版,但是我还是很感谢这个版本,要是没有这个盗印本,我不知道要推迟多少年才有机会读到这本书呢!

三育版虽然由曹聚仁先生倾力三校,然而如他在校读小记里所言“年老衰残,精神不济,伏案校对,腹痛如割”,加之当年罗孚为了存留知堂先生的手稿,排印时不惜花钱雇人抄录,排字工人使用誊抄件进行排印,因此也错误不少。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在內地出版简体版,依知堂后人提供的作者手稿复印件校勘,据说纠正了包括原稿之错漏衍字在内的上千条错误。不过大家照样觉得还有错误。
2019年牛津出版社出版了新版《知堂回想录》。据牛津版《知堂回想录》中说,这部著作虽然之前已有多个版本,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接近著者的本意”,而牛津版这次订正了以前版本的八百余处错误。以知堂手稿為蓝本,保留了知堂先生的行文、用词和译文原貌,综合各旧版校勘,是至今为止最完整的版本。牛津版在后记中称之为定本,实际上也还有错误。出版方还做了150本棕色的毛边编号发行本,定价1400,好家伙,不便宜。

上文提到,罗孚珍爱知堂手泽,不惜增加成本,请人誊抄知堂文稿交给排印工人排版印刷,罗孚费心费力保存的这一大部《知堂回想录》手稿,罗孚在北京生活十年之后,回到香港马上找出来,1993年托好友冯伟才带到北京,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2021年初,由知堂长孙周吉已征得现代文学馆允许,授权牛津出版社影印出版手稿本,计划布面毛边300本,包含在普通本1200册之内,其中毛边300套,有藏书票以及知堂老人的印章。大概是因为预定得火爆吧,后来的印数是1800册,编号发行,而且,立即开印二版。
知堂老人晚景凄凉,发表文章连自己的真名都不能使用,只能使用周启明,不过,毕竟他的大量译作得以出版,看看那些大家、大师在那个时代基本上没有值得一提的作品,知堂先生可以说是幸运的了,毕竟,作品才是做个作家的价值所在!也许,《知堂回想录》里写到的并不是知堂老人想说的全部,也许,知堂老人还有很多很多想说而不能说的话,正如他在《后序》中所说,“我写的事实,虽然不用诗化,即改造和修饰,但也有一种选择,并不是凡事实即一律都写的。”但是毕竟有机会写他自己了,毕竟可以不用靠写大先生才能发表文章了,这也可以算是不幸之中的万幸了吧。
据说知堂老人一生只用毛笔书写,喜欢使用兼毫或狼毫的小楷笔,喜欢自己磨墨书写。我喜欢知堂老人写的字,闲雅散澹,清逸超凡,书卷气十足,以前曾经读过《周作人日记》手稿本等墨迹,既是在读他的内容,也是在读他的书写。现在又可以读他的字了,真好!

二、牛津排印本尚需进一步校勘
从后记前言我们可以看到,校对者做了大量的努力,不错,也还不完美,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些笔者偶然发现或来自网络的问题。
例一、下图将“八股”的“股”字漏掉了;


例二、作为“里弄”的“里”字,繁体字就是“里”,而校对者将知堂写对了的字反而改错了;

例三、下图将原文中的“櫆”字遗漏了;

且“寿”既然原文用了简体字,也不该改成繁体字,内陆1956年开始提醒简化汉字,知堂的手稿简化字繁体字都有,笔者觉得,排印版应该尽可能的依照手稿,所以要是作者使用了简化汉字就不必改为繁体字了;

例四、下图“著安”的“著”子也错了;

图片说明也存在问题,请看下图。

此照前排从左到右依次是周作人、鲁迅、爱罗先珂、藤冢邻,后排从左到右依次是丸山昏迷、张凤举、徐耀辰,牛津排印本将藤冢邻标成了徐耀辰,地点也将中央饭店标成了北京世界语学会。
再看下图。

据照片背面周作人先生自己的文字,拍照的日期应该是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三日,而不是一九二三年四月十五日。

此外,原稿第五十至五十一章之间的页一一七因编码重复,校对者也把此后的编码全部顺延,该不该如此也值得商榷。

三、牛津手稿本美中不足
五一节开始,大家逐渐收到了普通本或者毛边本,结果让人失望,开本太小了,于是群里议论纷纷。在我看来,排印本有以下几个方面让人失望。
其一是开本太小,只能算是小16开或者大32开,最好的是印成原大;
其二是作为硬精装书,靠近书脊的封面和封底制作的书沟太粗糙,书沟又叫做书槽,硬精装书有了书沟翻开硬封面硬封面就可以基本上接近摊平了,看看内陆出版的硬精装,靠近书脊都会有那么一条槽,而牛津的书我关注到的牛津董桥精装书,基本上没有这一条书槽,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其三是用纸,用的是铜版纸吧,这是对的,只有用这种铜版纸来影印内容才不会透到书页背面,然而用纸太硬,只要一翻开书页,书脊处就基本上是折过去的,全靠装订线连着,时间长了就会变形甚至断线断脊,更好的用纸是更绵软的铜版纸,翻页时靠书页自身的弯曲来摊平,而不是靠书脊起折来摊平。

四、胎死腹中的内陆手稿本
据曹聚仁先生的儿子曹景行先生所说,浙江越生公司、浙江大学的《知堂回想录》手稿影印集几近问世,不知何故却没有出版,令人深感遗憾,内陆出版,肯定价格不会有港台那么贵。曹景行先生2016年7月这样说过,“今晚为了《知堂回想录》手稿影印集即将问世,我们在上海相聚畅谈。五十万字的《知堂回想录》当年能完成和出版,是极不容易的事情。而一千二百页手稿能够一页不少、完整无损保留到今天,也是一件令人动容的事情。“知我罪我,我都不管了”,父亲曹聚仁将《知堂回想录》交付出版时说的这句话,今天也有了新的含义。《知堂回想录》排印本已出过多种,此次周氏后代与浙江越生、浙江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知堂回想录》手稿集,意在为社会提供周作人更为原真的高质量文献史料,以使读者更为真切地了解周作人的生活痕迹和思想痕迹。”

止庵老师2014年6月也说过,“有出版社人士来访,计划彩色影印《知堂回想录》手稿原件,谢以无意参与,但为之介绍:该手稿第1至132页用“知堂自用”稿纸,第133至200页用“东京奥纳谷”稿纸,第201至380页用小格稿纸,第381至480页用“晏一卢集稿张氏藏本”稿纸,第481至554页及目次8页用“荣宝斋”稿纸,彩印可现原貌,是大好事。”不知止庵先生说的是哪家出版社。

五、各种排印本书影
闲来无事,将收集到的一些《知堂回想录》的各种排印本书影罗列于后,算是掌握一下。牛津版之前的各种排印本,基本上都是以三育版为底本,就算有校改,基本上也是基于错别字病句逻辑史实等方面来纠错,因为没有条件看到手稿本身。


六、几种繁简体字转换容易错的字
繁简体字的转换,许多人喜欢使用各种软件,殊不知,机器是机械的,不少繁简体字的转换本非一一对应,必须具备相当的古汉语基础才行,列举于后,供自己学习,以后慢慢的充实。
1. 说话的“云”≠天上的“雲”
2. 若干、干支、干涉的“干”≠干活的“幹”
3. 万里、里弄、乡里的“里”≠里面的“裏”
4. 御用、御史的“御”≠防御的“禦”
5. 子丑寅卯的“丑”≠丑陋的“醜”
6. 茶几的“几”≠几个的“幾”
7. 皇后的“后”≠前后的“後”
8. 并州(古地名)的“并”≠并且的“並”
9. 姓种(chong)的“种”≠种子的“種”
10.姓范的“范”≠典范的“範”
11.天台的“台”≠舞台的“臺”
12.人名南宫适、洪适(kuo)的“适”≠人名高适的“適”
13.山谷的“谷”≠稻谷的“穀”
14.第一人称以及姓余的“余”≠剩余的“餘”
15.叶(xie)韵的“叶”≠树叶的“葉”
16.松树的“松”≠放松的“鬆”
17.星斗的“斗”≠斗争的“鬥”
18.姓万俟(mo qi)的“万”≠千万的“萬”
19.面貌的“面”≠面粉的“麪”
20.人才、才能的“才”≠刚才的“纔”
21.中文系、系统的“系”≠关系的“係”
22.匈奴单于的“于”≠等于的“於”
23.宿舍的“舍”≠舍弃的“捨”
24.书卷、卷次的“卷”≠卷帘的“捲”
25.《抱朴子》的“朴”≠朴素的“樸”
26.咸池、咸丰、少长咸集的“咸”≠咸味的“鹹”
27.仆倒、仆地、前仆后继的“仆”≠公仆的“僕”
28.卜居、卜卦的“卜”≠萝卜的“蔔”
29.歌曲、弯曲的“曲”≠曲酒的“麯”
30.价人、洞山良价(jie)的“价”≠价格的“價”
31.征人、征途的“征”≠征集的“徴”
32.文采郁郁的“郁”≠郁郁葱葱的“鬱”
33. 淋漓的“漓”≠漓江的“灕”
34.反复的“復”≠重复的“複”;
35.历史、经历的“歷”≠农历、日历的“曆”;
36.钟爱、钱钟书的“鍾”≠敲钟的“鐘”;
37.合并的“併”≠并且的“並”;
38.关系的“係”≠联系的“繫”;39.饥饿的“飢”≠饥馑的“饑”;(有的古籍亦通)
40.干湿的“乾”≠干部的“幹”;
41.树干的“榦”≠“幹”≠“乾”;
42.头发的“髮”≠发财的“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