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从倒数到中考第1,学霸坦言只因重视这件事,别等高中后悔!

 含德厚比赤子 2021-05-03
图片

语文从倒数到中考第1,学霸坦言只因重视这件事,别等高中后悔!

期中考试过后,有人欢喜有人愁。

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孩子发现:语文比起其他科目来说,明明看起来是最容易拿分的一门课程,但在考试的时候往往都是扣分最多的。

实在不是不明所以,一直找不到原因所在。

说实话,据我平时的观察,大多数人对语文这门课程并不是很上心。

一般都是出了问题才想着要去补救,但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当然了,对于期中考试的成绩,我们要理性,要科学全面,不要一看孩子的成绩就兴高采烈的。

也许学校是为了提高孩子的自信,这个成绩在中考和高考中没有任何借鉴意义。

也不要看到孩子的低分数就发火,要去看一看孩子在班级里的排名怎么样,也许考了60分,但在班级或年级的排名并没有变化,也许是学校故意增加了科目的难度。

图片

这让我想起了我之前的一位学生张桐。

刚上初一的时候成绩很不理想,每次月考的时候语文都是倒数,家长也因此找过我几回,问我有没有什么办法?

由于张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一直都不是很理想,平时的积累都很欠缺,初一一年的语文考试平均分没超过90分(总分150),也就是不到及格线。

但是在初二上期的第一次月考中, 语文拿到了126的高分,张桐父母欣喜若狂,结果在第二次的月考又只拿到了89分。

其实是第一次的考试语文试卷非常简单,张桐126分的成绩在班级里仍然还是倒数,得知这个真相父母又开始焦虑了。

我分析了几张张桐的试卷,他的问题很明显,作文每次都会被扣掉一大半的分数,阅读理解能够拿到的分数也少得可怜,几乎拿不到一半。基础倒是还好,丢分在正常范围之内。

为了班级的平均分,也为了能够让张桐的语文成绩能够在中考前快速地提升,我开始对张桐进行了阅读理解和作文的专项拔高训练。

阅读理解的一些具体方法和答题套路其实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经讲过了,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作文的技巧同样的也讲过,相信看过我之前文章的朋友应该都有印象。

一直到初三上册,张桐的语文单科成绩成功跻身到了班级前十!也许有的人觉得我夸大其词,觉得语文这事儿拼的是平时的积累,一时半会儿成绩确实提不上来。

但这就是现实中实打实的案例。

相比数学根深蒂固的思维和英语日积月累的语感,语文恰恰是初中提分最快的科目,只要用对了方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一个差等生也能逆袭!

在2019年的中考中,张桐以语文单科第一的成绩拿到了重点高中的录取通知书。

其实语文想要提分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困难,只要找对方法,针对每个孩子适应的学习方法,几十分是没什么问题的!

前段时间,张桐趁着国庆假期来看我,我也得知现在他的语文成绩在年级一千多人里排名前一百。

“现在知道语文的学习中该重视什么了吧?”我打趣地问他。

张桐一脸腼腆地看了看我:“知道了,虽然基础很重要,但是阅读理解和作文才是分值最高,也是提分最快速的,要是等我现在上了高中才知道,成绩指不定差到哪儿去了。”

图片

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也看了不少地区,各个年龄段的语文试卷,难易程度就不说了,阅卷的尺度更是不同,作为长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一员,今天再教大家两招。

我们在阅读理解当中学了一些基础知识,其中就有记叙文的顺序,我们常见的三种顺序:倒叙、插叙、顺叙。顺序也就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

在阅读理解中如果提问文章是按照——顺序来写的,有什么好处?这个我们都会做,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所学的基础知识也是作文的基础知识。我们要学会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

在写作过程中,本来一篇平淡无奇的故事,但如果调换一下顺序,往往可以起到不一样的效果。如倒叙的运用,倒叙的作用就是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我们在分析阅读理解题时,常常分析首段的作用,“总领全文、吸引读者,引出下文”所以在写作当中我们也要主要运用。

看一个例文《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

“人,生来不分阶级,不分美丑,不分善恶,只是我们主观的分了阶级。而我经历的一件事,让我经历的一件事,让我的世界,在那一刻,春暖花开。”

图片

下面再给大家分享3个阅读理解的答题套路,初高中都适用:

1、某句话在文中作用

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散文)/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 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照应开头(议论,记叙,小说)

2、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3、段意的归纳

1. 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 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 议论文: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图片

今天的文章就分享到这里。

教育不是一副猛药一贴见效,而是像水一样,无声地浸润着孩子的心灵;

教育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不是哪一件事就能让孩子顿悟,而是每天的每一次的累积。

我是马老师,专注高效学习体系法近5年时间。在线已帮助10万+学生解决学习问题,提高学习效率5-10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