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十四节气研学实践课程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5-03
图片

我们为什么要做24节气研学教育实践活动

    之前李亚鹏以朗读者的身份,出现在中央电视台,讲述了他对女儿的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其中关于他连续七年陪女儿去十三陵水库观测二十四节气的行为,引起了很多爸爸妈妈的关注。

    带孩子去经历一年24个节气,一直也是我们想要一起做的事情,当你在春分日仰望北斗七星、夏至日看到影长的变化,是否也和古人一样听懂了它们的诉说?无论是在城里还是在农村生活,我们都是自然的孩子,二十四节气,就是大自然母亲说给我们的语言!

    从二十四节气出发,多角度展现节气的农事、民俗、节日、传说、天文气候、谚语和童谣,为孩子展现二十四节气的魅力,展现中国古老灿烂的中华文化。

    二十四节气是春去冬来,大自然运转的规律。人们的节气活动是对自然规律的认知,他对于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的节令。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自秦汉以来,24节气就既是历代官府颁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针。

    可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的确,今天我们早已从农业社会,走进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24节气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我们和我们的孩子,远离自然,好多人都已经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长期躲在空调房里分不清寒暑。

    当你有了孩子后,是否了解他对于自然的本能亲近,对于阳光雨露风雷闪电的好奇,对于花鸟虫鱼的欣喜,让我们经常会思考,人类做一个来自自然的生命体,我们的生活是否应该更多地找回一些和自然的关系。

    回到自然里去,去经历春夏秋冬,去观察花开花落,去找回作为人原始的生命力,找回人类跟自己的母体——自然的联结。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我们生活在一个崇洋媚外的时代,我们都熟记西方的十二星座,而对中国的24节气知之甚少。尽管近几十年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引得全世界瞩目,但很多中国人依然在文化上不自信,想方设法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外国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接受欧美的教育。

    但今天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做一个骄傲的中国人,一个由内而外自信的中国人。带孩子走进传统文化,走进古老祖先的智慧宝藏,是我们找回文化自信的必经之路。而24节气活动它是一个开启,因为再没有什么比自然更能打动孩子纯真的心,让他们不由自主的想靠近。

    认识自然,走进传统文化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我们希望有共识的爸爸妈妈一定要和孩子一起来;或者由学校统一安排,集体活动共同参与到中国的24节气活动中。

    自然体悟和文化自信是部分家长普遍缺失的,我们需要学习和成长;另一方面日渐重视“亲子”关系的我们也需要通过一些有价值的行为提升我们亲子的质量。陪孩子去上培训班不是亲子,带孩子去游乐场也不是亲子,做在孩子身旁看他搭乐高也不是亲子,带孩子一起去旅行也不是亲子……只是身体和孩子在同一个时空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只有当我们和孩子的身心都沉浸在同一个氛围中,我们彼此的体验可以对话共鸣才是真正的亲子。

    回到自然中,放下你的工作压力,你的家事烦扰,你的人际纷争,放下你的手机微信........和孩子一样,带着一颗对自然的好奇心,带着一颗谦卑恭敬的心,与自然对话,与孩子共鸣。

    以24节气为载体,让孩子共同参与,与太阳做同桌,走进自然、观察自然、聆听自然、记录自然,做二十四节气的传承者和续写者。 

    自然,文化,亲子,这就是我们想做24节气亲子活动的全部理由。

图片

01.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图片

    二十四节气(廿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千年以来指导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现并细化了一年之中这个井然有序的生态变化规律。由于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经济、文化、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二十四节气是以这一带为依据建立起来的。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中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节气”作为民俗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图片
图片

02.

二十四节气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3.

二十四节气来历

图片

    经历史发展,农历吸纳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二十四节气”也就成为了农历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由于2000年来,中国的主要政治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形多变,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又称“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对节气有所记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西汉刘安的《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公元前104年,由落下闳、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图片

04.

二十四节气意义

图片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因此二十四节气又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类:

图片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05.

二十四节气的含义

图片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06.

二十四节气之研学实践教育活动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体系

图片

图片
 协会福利来啦
图片
研学旅行相关资源对接
资源整合
信息对接
合作共赢
...
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或企业需要
对接研学旅行相关资源
(人力资源、基地资源、旅行社资源等)
请联系我们
我们竭诚为您服务!
联系方式:高老师(15975614179)

图片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
广东省研学旅行协会(Guangdong Study Travel Association,GDSTA)(以下简称“协会”)是由从事研学旅行工作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等单位和个人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组成的合法性的、专业性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法人。
协会宗旨是配合政府对研学旅行的管理工作,贯彻政府的相关政策,协助政府制定研学旅行行业章程,以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活动基地,突出地域特色,加强部门联动,尝试考核评价,构建一个高效的互动平台,促进广东省研学旅行行业的健康发展。
协会会员包括了广东省内的各个学校、教育机构、科研机构、研学旅行基地、自然保护区、博物馆、人文历史保护单位、旅行企业及与研学旅行相关的其他机构。
我们真诚期待您的加入!图片

图片
每一位有爱的研学人都会
分享这篇文章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