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藏中心·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琴诗书画情 2021-05-03

文化之外,象不可胜数,有人自身反应出来之象,有外在于人的天文、地理、气候变化之象。物象、气象、星象,面相、形象、精神面貌,可以看见,可以摸着的,皆属于象。活生生的人感应之,各从其类,有五藏的不同;反应之,各从其化,也有五藏的不同。

五藏是气化活动的生命中心,外在的事物,五藏因应之,内在气化,五藏主导之,和于自然,顺于自然,活生生的人能适应生存环境,则活得好、活得久。没有五藏的主导,人不能适应环境,就会活不下去。

人在漫长的生命历史中,存在于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食知味的所有东西共同形成的生存环境之中,和生存环境所以能感知的象,发生因应联系。

因应联系是差异的、动态的。如食物有酸苦甘辛咸,色有青黄赤白黑,音有宫商角徵羽,地有东西南北中,天上星辰运转、日月升降,地上山川湖海、风霜雨雪,市场竞争、功名利禄、人情冷暖,……,万千之象,我命应之,产生各种各样、交错调节的气化活动。

多维时空的生存环境,象为客观,我命为中心,生命之神为根蒂,生命之气为中介,生命之应是基本形式。生命之应在生命演化的历程中,形成了因应联系的规律性,发展出了五藏主导调节、变化的生命机制。

生命之应阴阳为纲纪,五藏是中心,各有其应,各有其化,各有其属,既因应外在之象,又连属自身之形,构成了表里统一、时空一致、变化一致,上通天,下立地,中系于社会人事,有时空方位之序,有藏纳泄越之节的五个各有特殊性的生命系统。

“阴平阳秘”的气化活动,不是杂乱无章,无规律的,有五藏所主不同,所应不同,因应调节相互为用、前后循环、如环无端的特点。气的出入,气的生化,随时空变化,有主、次之别,有旺、衰之变。

食之五味——酸苦甘辛咸,气之五类——风火湿燥寒,情感五志——喜怒悲忧恐,自然五色——青黄赤白黑,时空方位——东南西北中等,五藏因应联系,从于五行之化,应于五行之节,前后有其序,生克有其化。

五行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将宇宙天地、日月星辰及其动态变化、事物存在的规律性,理性化之后形成的。中医利用五行,将生存环境与活生生的人联系起来,根据气化活动的基本规律,形成了以五藏为中心、时空动态变化一体的藏象理论。

藏象理论,有象的客观根据,有五藏的理性分别。藏象,活人有,死人没有。活人才会和生存环境发生联系,才有五藏为中心的因应调节,因此藏象理论在实验室里无法证实。

气化活动的因应联系,是多方位、多层面、多途径、多效应的。在人,五藏为中心,宇宙自然、社会人事,五时、五方,五色、五味,星辰、日月,劳逸、苦乐,五藏因应之,气化调节之,归之于肝心脾肺肾,通过肝心脾肺肾之间的生克联系,不足能实之,有余能泄之,保障和的气化平衡。

如肝为中心的生命系统,应于春,其位东,其色青,其气风,主生发;肝藏血,主疏泄,开窍于目,筋属于肝,与胆相表里;肺克之,肾生之,肝又生心,克脾,于是构成了以肝为中心,因应联系天地自然,因应联系其它藏腑,因应联系体表组织的生命系统。

在这些生命联系中,肝的阴阳、肝的神气,处于中心地位,所以当春天之时,草木青绿,虫蛇惊蛰,肝气旺而发陈,活生生的人的气化活动,便呈现出升、发的状态,生机勃勃。

气化活动是多维联系、动态化、差异化的生命活动。五藏各应其方,有东南西北中的区别;各应其时,有春夏秋冬长夏的不同;各应其味,有酸苦甘辛咸的差异;各应其声,有宫商角徵羽的区别;各应其色,有青黄赤白黑的不同;应气候之变,有风火湿燥寒的差异,等等。

五藏气化活动,各不相同,但皆本于阴阳,响应宇宙阴阳,而有阴阳盛衰往复的基本变化,都存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气化活动规律,遵循开、阖、枢的气化调节。

阴阳为生命之根本,小到一个细胞,大到一个器官、一个系统,从内到外,都从属于阴阳,有三阴三阳和五藏的区别。由此可见,在中医理论之中,人是活生生的人,是多维联系的人,任何形态、任何生命活动,都不是孤立的,不是自行其是的。

人是五藏阴阳统一的人,察外之象,可知五藏之里;调五藏之里,可以疗外在之病;治此藏之病,可愈彼藏之疾。如肺病治肾可也,金水相生;大肠病治肺可也,表里相属;目之疾,可以治肝;牙之病,可以治肾;皮肤可以治肺,……,肝肾同源、补土生金、泻南补北、交通心肾等等治疗方法,也都建立在五藏中心的整体观的理论基础之上的。

形态理论,唯治形也。肝之病,只能治肝,不可治脾,不可治肾,不可治肺,不可治心。皮病治皮,骨病治骨,口腔治口腔,眼睛治眼睛,高血脂降血脂,高血糖降血糖,高血压降压,否则便错。

中医的人性医疗,不受理论的拘束,而是运用理论,去把握就诊病人的证候病机,所以尊重活生生的人,尊重自然客观,是做中医的基本前提;发散性的思维,生命客观的认同,是成就好中医的基本道路。

生命之象与五藏病变,不是机械线性的联系。此疾病现象可能是此藏病变的反应,也可能是彼藏病变的反应,通过疾病现象求证内在病变,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决不能像西医那样,就在局部形态上找原因。

如耳鸣,中医认识其疾病本质——病机,要根据就诊病人的临床症状群,结合病人的生活状况、劳逸苦乐等,分析五藏原因,确立病机性质才可靠。

从理论上讲,肾开窍于耳,肾为耳因应联系的主要藏腑,但肾与其他藏腑有生克联系,且耳居于人体上部,赖清阳上升濡养之,所以气血精津液的关联性也会影响耳,导致耳鸣。

见耳鸣,不能简单、机械地确定为肾之病变,要“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循藏象之理论,求病机之实质,“随证治之”。若脾虚气陷,则补脾升清;若肝热气郁,便解郁舒肝。即便病在于肾,也需要分析是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还是阴虚火浮等,对应性地立法、处方用药,才符合中医文化原则。

中医把人当人看,有五藏中心的理论,所以养肝可以明目,滋肾可以壮骨,健脾则强肌肉,理肺可治皮肤。壮水以制阳光,益火以消阴翳。头昏疲乏养肾精可愈,失眠心烦泻肝热可痊,牙肿痛清泻胃热,头眩晕温化痰饮,……。

现在提倡全科医学。全科医学体现了把人当人的人性医疗,但没有自然完整性、五藏中心的多维联系的理论,没有把人看成是自然完整性的的活生生的人,所谓的全科医学不过是拼凑医学。

物道文化也讲中心,但其中心,需要确定边界,有了边界,才有中心。活生生的人的生存环境,大而无外;活生生的人的内在气化,小而无内,中心的认识,并不在物,不在肉体,而在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应。生命之应发于我命,多维联系系与我身,我处于多维时空的中心,有五藏之神的因应调节、五藏之气的因应变化。

清·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卷一》:“五常之气,系于五藏而为五藏之元真也。必使之与天气相通,与人气得畅,转相生养,循环无终,此身可以疾病不生而长生,其气可以阴阳不偏而常和。此明哲保身之至计也。”

现代化中医推崇王清任,但没有认识到王清任根据中医理论创立的瘀血学说,血府逐瘀汤等方剂,远比形态医学高明、先进,在病机理论上,具有里程牌式的意义,而是推崇他的解剖,推崇他的脏腑形态认识,甚至将王清任的解剖认识,当成走向科学的曙光。

对王清任的解剖认识,历史上的中医大多认为“越改越错”。错在哪里呢?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死人之形,取代活生生的人的生命联系,淡化因应关联的气化活动,强化死人的形态结构,改变了中医的认识对象和立学的客观基础,在认识路线和方向上,与中医背道而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