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菜窖“菜窖”一词对于现在人来说可能是陌生字眼。可对于我这个上世纪60年代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小时候北方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菜窖。菜窖是北方农村用来储存冬菜的地方。在我的辽西老家乡下,菜窖到处都能看到。那时的人们把自家地里种的大葱、白菜、土豆、萝卜等蔬菜都存放在菜窖里面,留着冬季食用。于是挖菜窖就成了家乡人的一件大事。 菜窖一般选在自家院内。也有的家庭院子太小,就只好在院外找地方挖了。挖菜窖其实很简单,没什么技术含量,只是一件力气活,没体力可干不了,它有点像盖房子。尽管它费时费力有着诸多的难处,但大多数人家还是愿意在自家的房前屋后找块合适的地方挖菜窖。过完立冬,就开始挖菜窖了。菜窖的大小根据自家蔬菜多少而定。小时候,因为家里人口多,菜种少了不够吃,所以我家菜种的就多,前后园子基本上都种菜,家里大大小小的白菜有上千斤,能垛两大垛,除了自家吃以外,每年都要卖出一些贴补家用。霜降前起白菜,白菜下窖之前,母亲和父亲总是把白菜收拾得干干净净,先把外面一层黄叶子择掉,然后放在垅上晾晒,把白菜的水分蒸发掉一些,目的是便于储存,白天晾晒,晚上抱到一块整齐地垛起来,然后用塑料或棉门帘子盖上,这样晾晒几天后,菜窖也挖好了,再放到菜窖里储存。 小时候都是我和哥哥一起挖菜窖。先挖一个大约长4米、宽3米、深两米左右的坑,我和哥哥要挖两天,挖好后,上面先搪上几根粗一点的檩子,然后在檩子上密密地铺上一层玉米或者高粱的秸秆,都是成捆的,然后开始培土,严密地把秸秆厚厚地盖起来,捂个严严实实。不过土不能铺太厚,免得塌掉。还要在上面东南角留下能容纳一个人进出的窖口,通风口,让空气流通,调节温度,避免一氧化碳中毒,进入菜窖里有长长的梯子,采光点蜡烛,窖口一定要用高粱秸秆编好,窖口的盖大多用木板或者旧棉被;竣工后的菜窖形状,高出地面二尺左右,四周整整齐齐,方方正正,带着斜坡,用锹拍打实诚,不让它透气,窖里冬暖夏凉,俨然是一个大冰箱,无论外面怎么冰天雪地,寒风刺骨,里面的菜却新鲜如初。我们的祖先具有聪明的智慧,因地制宜,巧妙地利用自然规律,解决了冬储的问题。菜窖必须挖到两米多深,挖浅了容易冻透,存储的白菜吃起来就有一股冻腥味,这一冬的白菜就不好吃了。有的菜窖当年使用一冬,来年春天平掉种地。有的菜窖不毁,秋后整修继续使用。菜窖虽然简单,但作用却很大,应该说,一个菜窖,基本承载了一家人冬季蔬菜所需。 挖完菜窖就意味着给过冬蔬菜安了家,等把蔬菜都运送到菜窖,人们就开始放心猫冬了。无论外边刮多大风、下多大雪,人们也不担心自家的蔬菜受到伤害。因为菜窖是天然的储藏室,经过菜窖储藏的蔬菜特别好吃,比现在冰箱的蔬菜更新鲜、更有味。 每年在霜冻到来之前,我家的白菜、萝卜、土豆都顺利地下窖了。把白菜下到菜窖里时,都是父亲在菜窖的里面接着,我们在外面来回抱白菜,一棵一棵地送到父亲手里,父亲再一棵一棵整齐地垛在菜窖里。晚上还要用破旧棉被或棉门帘子,盖上洞口,防止白菜受冻。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气渐热,白菜会发黄糜烂,为了及时阻止白菜继续烂下去,一个冬天,父亲就不时地去菜窖里收拾,把发黄发烂的部分扔掉,稍好一点儿的留下用菜刀剁碎喂猪或者鸡鸭。寒冷的冬天,在屋里都感觉特别的冷,可想而知,在一个冰冷的菜窖里时间该多难熬啊!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冻得手脚像猫咬似的也得挺着,在菜窖里不停地收拾,直到收拾干净利索了才出来。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餐桌上不再是单一的大白菜了,大棚“搞乱”了四季,所以白菜也不用储存那么多了,更不用挖菜窖储存了。因此挖菜窖储存白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小时候挖菜窖的经历,已成为我永久的记忆。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作关系,我已远离家乡几十年,关于菜窖的记忆逐渐模糊,但每到秋末冬初,当看到满载着白菜、萝卜、大葱等蔬菜的车,并响起叫卖声时,菜窖的记忆又鲜活起来。 审阅:郭笑非 简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入冬大白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家常菜,所以菜窖是东北农家的必备。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了挖菜窖储存过冬菜的过程,反映出旧时东北农民生活的清苦与艰辛。 终审:严景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