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咱们讲述了鲁桓公三年的三场诸侯“见面会”,表面上看这三次诸侯国君的会面彼此间没有什么关联,但细细品来都是在为鲁国即将发生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做着准备。并且,这件重要的事件鄙人已经告诉给大家了,即鲁桓公要与齐僖公的女儿文姜成婚了。那做了如此充分准备的大婚仪式是不是相当顺利呢?有没有什么值得叙谈的话题呢?在下这就给大家接着往后讲。 要说鲁桓公和文姜的这次大婚吧,从史书的记载来看确实比较顺利,没有出现什么意外。但是,咱们也同样能从这些记载中发现,桓公此次大婚的整个过程充满了许多不合规矩、不守礼制的地方,这也正是值得叙谈的话题。那桓公的婚礼都有哪些不合规矩的地方?又为什么要违反这么多礼制、礼法呢?咱们还是逐一去看看吧。 周制婚仪 1、鲁桓公与齐文姜订婚之时已经违反了规矩众所周知,我国古人在婚配之时,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不仅在《礼记·曲礼》中提到了“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即男女之间如果没有媒人往来说亲,理应不知对方的姓名;如果女方没有收到聘礼,双方也不会有交往或亲近),在古代诗歌之中也有体现。 如《诗经·豳风·伐柯》中就有“取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词句,说的就是若要娶妻,没有媒人说亲是不行的。而在《诗经·齐风·南山》中除了同样有“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这几乎一样的话语外,还增加了“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这一条,足见古人在婚聘方面真是规矩多多。 《诗经·齐风·南山》赏析 可是咱们这位鲁桓公是如何去向文姜求婚定亲的呢?《春秋》、《左传》等书记载得明明白白,姬允是自己跑去齐国的嬴地与齐僖公会面,并自己把亲事给说成了。这虽然在当今看来不算什么,甚至还会夸奖鲁桓公为了爱情非常勇敢。但在周朝那个礼乐文化最盛行的时代,桓公这种既没有父母之命,又没有媒人行媒的做法,实在是太不合时宜了。 难怪杜预会在注释中对此发表评论,称“公不由媒介,自与齐侯会而成昏,非礼也”。至于为何鲁桓公会如此心急,越过媒妁之言去向齐国求婚;而齐僖公明知桓公的做法不合规矩又答应了这门亲事,予以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文姜的美貌在当时已经十分出名了,鲁桓公贪图美色,想尽快促成好事。其二,鲁桓公是参与了弑兄篡位的国君,急需获得齐国这样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国认可。所以,姬允才会在与齐僖公会面的同时,迫不及待地提出结亲,巩固两家的关系。其三,文姜的年纪和不太光彩的名声是齐僖公最担心的问题。此前,僖公向郑国提出联姻时就遭到了婉拒,若再拖延下去恐怕对文姜更加不利。刚好鲁国也是影响力不俗的大国,又是鲁桓公自己先提出结亲的,僖公就借着这个机会解决了心中的烦忧。 让齐僖公好生担忧的女儿文姜 2、鲁桓公向齐文姜迎亲时又违反了规矩讲完了订婚,在下接着给各位说说鲁国的迎亲,在这一过程中,桓公又违反了规矩。并且,为了能够让大家对鲁桓公如何违制有更深的体会,咱们先往前回顾一下鲁隐公八年的一件事,即“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这说的是郑国与陈国联姻时,新郎公子忽是亲自前往陈国,迎回了自己的新娘妇妫的。 可翻回头来再看鲁、齐两国的这次联姻,鲁桓公自己留在了国内,仅派了大臣公子翚前去迎亲,是不是非常的不合适呢?因此,谷梁赤在注释《春秋》时写上了“逆女,亲者也。使大夫,非正也”这样一句话,来说明鲁桓公的失仪。那鲁桓公为什么迎亲时又违制了呢?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谷梁赤认为鲁桓公未亲自迎亲,失礼了 其一,从鲁桓公会忽略媒妁之言,亲自前往齐国求婚的行为来看,姬允其人并不太懂礼法,所以一错再错。其二,公子翚这次前往齐国除了替鲁桓公迎亲以外,还要完成修先君之好的工作,所以此行目的并不唯一,姬允才没有亲自前往。其三,公子翚是弑杀鲁隐公的主谋,他同样需要获得众人的认可。所以,基于这个原因,恐怕公子翚是主动申请,甚至带有威逼的态度要求替鲁桓公去迎亲,好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3、齐僖公为女儿文姜送亲时也违反了规矩按《左传》所记载的那样:两个国家联姻,如果是同等地位的国家,女方是当时国君的姊妹的话,应由上卿去送亲;若是当时国君的女儿的话,则由下卿护送。如果是向大国送亲,不论是当时国君的姊妹还是女儿,都应由上卿护送。而当女方要嫁给天子时,就需要全部的官员都去送亲。如果是向小国送亲,连下卿都不用去了,只需派上大夫去即可。 看上去是不是非常的复杂,古人居然为“送亲”一事划分了这么多种情况。但这种种情况有一点是统一的,就是国君是不能亲自前往送亲的。可是,齐僖公却没有遵守这条规矩,不仅亲自去给女儿送亲,还一下送到了鲁国境内的讙地(“讙”同“欢”),让齐国在这一方面也违制了。那齐僖公为什么自己也要违制呢?其原因如下: 鲁国讙地位置示意图 其一,新郎鲁桓公没有亲自来迎亲,而是派了大臣前往,齐僖公放心不下女儿的安全,只得亲自护送。其二,此前的文章中咱们已经讲过,文姜这个女子在行为上有些不检点,虽然僖公已经尽力替女儿隐瞒真相了,但难免会有一些流言蜚语。所以,担心迎亲的鲁国使臣会听到一些对文姜不利的话语,僖公才要亲自去送亲,避免发生什么意外影响到女儿出嫁。 那齐僖公都亲自把女儿送到鲁国境内了,鲁桓公肯定不能再在宫中等着了。于是,姬允赶忙来到讙地与僖公会面,并把文姜迎了回去。总算在大婚过程的后半段做了一件符合规矩的事,没有一错到底。不过,各位以为这样就结束了么?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就在鲁桓公与文姜完婚之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为这场婚礼再添一个“彩蛋”。 这个在鲁桓公大婚之后发生的小插曲,其实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儿,乃是齐僖公派弟弟夷仲年出访了一趟鲁国。之所以在下会对此格外关注,倒不是这次出访又违反了什么规矩,实在是他来鲁国的时间和目的有些令人匪夷所思,很值得推敲推敲。 文姜婚后不久,叔叔夷仲年聘鲁 因为,据《左传》所记,夷仲年出访鲁国的时间发生在鲁桓公三年的冬季,且访问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致夫人也”。而鲁桓公与文姜举办大婚的时间乃是当年秋季,时间如此接近,齐僖公是不是有些过于殷勤了?而派使臣来访,不谈两家友好之事,只为探问刚出嫁过来的文姜夫人,是不是也很奇怪?即使杜预在注释《左传》时,给出了“古者女出嫁,又使大夫随加聘问,存谦敬,序殷勤也”这样的解释,但我个人还是对齐国的这次来访抱有不同的看法。 予以为,由于文姜夫人在婚前有过不太光彩的过往,齐僖公特别担心女儿嫁到鲁国后会被鲁桓公发现,或者文姜自己又惹出什么新的事端。因此,僖公派自己最亲密,也是最值得信任的弟弟去聘问,既不用担心丑事会外扬,还能探听到女儿在鲁国的真实境况。除此之外,夷仲年也是文姜的长辈,让他来传递兄长对女儿的嘱咐,能更好地起到训诫的作用。所以,时间如此紧凑的这次访问,应该更多包含的是齐僖公对女儿的担忧,而不是“存谦敬,序殷勤”那么简单。 《春秋》对鲁桓公三年这次日食的记载 好了,讲到这里咱们总算是把鲁桓公这场大婚中的不合规,以及一个小插曲讲完了,但今天话题依然不能结束。因为,除了这些人为带来的话题以外,鄙人还在史书《春秋》之中发现了一条关于日食的记载。并且,这日食发生的时间又刚好处于鲁桓公订婚与迎亲之间,您说这是不是很巧合?相信古代的这些史官们会特意记下此事,并不只是为了记录天象。很可能他们也是想借“天意”,来预示桓公的这段婚姻将给鲁国带来的不是光明,而是阴影吧。 【关键词云图简史】 为了方便广大史学爱好者能快速回忆起相关的历史内容,作者“闲叙春秋”将在每篇文章结尾奉上“关键词云图简史”,通过8-12个关键词,帮助大家回忆文章内容,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本文关键词:桓公大婚、顺利、不合规、订婚违制、迎亲违制、送亲违制、仲年聘鲁、探问文姜、背后真相、日食记录。 关键词云图简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