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愚公故事征文‖走进唐纯银(何俊)

 大河文学 2021-05-03

新愚公故事全国征文

走近唐纯银

何 俊

又到了棉花播种时节,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想起我的同乡、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

我老家在湖南省安乡县安福乡松湖村,和唐纯银的家相距不到半里路。他是我的爷爷辈,更是我的偶像。

我清楚地记得:读一年级时,湖南省编教材语文课第八课就是“向全国植棉劳动模范唐纯银学习!”。身边人的故事进了课本,我感觉好不自豪和神奇。

不经意间,我也常常听到乡邻讲他这个“公众人物”的故事。

1930年秋,贺龙“扩红”到安乡,12岁正在地主家当长工的唐纯银投奔了红军,给贺龙当了40多天的勤务兵并喂过战马。后因他耳疾严重,父亲双目失明,两个弟弟年幼,贺龙送给他10块光洋,装“叫花子”讨米回了家。后来,我听过唐纯银自己编的歌:“我帮贺龙喂过马,放牧到过南山崖。马儿饮过洞庭水,日夜行程一千八。武陵送走小伤员,洪湖救过老大妈……”

唐纯银种棉的故事在我们方圆几十里妇孺皆知。新中国成立后,唐纯银在家乡一门心思种棉。当时,全国乃至世界的植棉水平很低,每亩平均仅产皮棉10公斤左右。在党和政府的鼓励支持及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大胆突破棉花传统种植方式方法,将5月苗改为3月苗,撒播改为点播,点种改为条种,宽垄改为窄垄,单一施肥改为综合肥等,从而改写了滨湖地区从南宋景定五年(1264)开始种土棉的700多年的植棉史。“选种忙,育种忙,儿壮先要种优良,棉花结桃五百朵,白云抽丝三千丈”,唐纯银把植棉也编成了歌。1950年,他创造了亩产皮棉75公斤的全国记录,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植棉劳动模范。第二年,唐纯银试种1亩丰产地,因阴雨死苗,他打破了“苗不填房”这个从古至今久攻不下的世界难题,移栽棉花成功而保住了全苗。是年7月,他激动地向毛主席上书报喜。毛主席指示中共中央办公厅致函:“祝唐纯银同志移栽棉花胜利成功!不断努力,永远努力!”当年,他又创造了亩产籽棉220.3公斤的高产奇迹,被湖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特等植棉劳动模范。之后,他的植棉技术在全国推广。1958年12月28日,不满40岁的他获得“全国植棉劳动模范”称号。1959年7月1日,他在党旗下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每年植棉自3月育苗起,在移栽、现蕾、开花、结铃等不同时期,他就像一位母亲哺育一群孩子一样,没有一刻轻松过。天气的变化、节气的更替、土壤的干湿、棉苗的长势、施肥的情况、用药的效果,他每天都要作详细的记载。育苗、移栽、施肥、用药,他都亲自动手。忙完了科技示范基地后,他还要串村走户,毫无保留地到自费到湘鄂边界7个县市56个乡镇当“大师傅”,传授高产优质棉种植技术,从而使安乡县周边棉乡植棉整体水平大大提高。1978年3月,他作为劳模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科学大会,并受到了华国锋、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后来因工作调动,唐纯银举家搬迁到安乡县城居住。我被调到县委宣传部工作后,和他的交往更多了。他酷爱读书和喝酒,我便隔三差五送些书报刊给他看,有时带点酒去陪他喝两杯。

我们最后一次见面是在2002年1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提着一叠书刊和一对武陵特曲酒,来到县种籽公司一栋普通的宿舍,推开二楼虚掩的门,戴着助听器的唐纯银发出洪钟般的声音:“请进!”他从一把绑着破棉絮的旧藤椅上站起,83岁仍然身板挺直,白发整齐地倒梳着,中山装风纪扣扣得严严实实。

墙上,满满是伟人们的画像和他与伟人们的合影,他两次受到毛泽东接见,多次受到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华国锋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唐纯银要老伴炒了几个菜,他拿出诗人于沙送给他的竹叶青酒,我们喝了起来。

唐纯银娓娓地讲起他和党和国家原领导人华国锋的友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他俩就认识。在省城里开会时,华国锋多次鼓励他说:“毛主席接见过你,你要把一亩地当成几亩地种,再夺高产。”1969年秋,华国锋来安乡县召开全省抓革命,促生产现场会的时候,还亲自来到唐纯银家中、试验地里、晒棉场上,并紧握他的手,肯定他的成绩,在大会上表扬他和他所在大队的植棉经验,并纠正了“造反派”对唐纯银的错误批判与冲击,让他好好的安心地植棉……”

酒兴正浓时,他讲起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竟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遥望着北方。毛主席逝世时,他曾一口气写了《毛主席是俺的亲爹娘》等9首诗,他给我朗诵了其中的一首:“电波在空中飞扬,噩耗传遍四面八方。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永远不落的太阳!”

唐纯银一边叙说,一边用手比划着:1974年,他培育出一株1005个棉桃的“棉花王”后在中南海展出。1997年,他与他的徒弟钱本孝种植的棉花实验地,皮棉亩产突破180公斤大关,培育出一株结梗桃1161颗的“棉花王”,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了这一震惊中外的吉尼斯世界记录证书。他说他天天想的是棉花,夜里做梦都是棉花。他还说他梦到自己培育出一株结了2000多个棉桃的“棉花王”,睡梦里都流了眼泪并笑出了声……”

唐纯银越说越动情,仿佛在那棉花世界里,生命得到了升华。他当场赋诗一首:“棉花撒窝满天星,好像星星亮晶晶。 丰收时节爱唱歌,一朵棉花一首歌。”

1950年至1992年,唐纯银先后连续担任了湖南省一至七届人大代表。他写诗表明自己的心迹:“人民选我当代表,我为人民把心操。人过花甲心不老,建设四化志更高。党是阳光我是苗,人民为我把水浇。苗根深扎在田土,风吹雨打不动摇。人民培养我成长,我为人民立功劳。”

此次见面后不出一周(1月30日),84岁的唐纯银与世长辞。

屈指一算,我快20年没见到我这位了不起的同乡了,但在沅江边3000米长的中国常德诗墙上,还能见到他的那首《植棉歌》:“双百棉田建设好,百担家肥不可少。 因地制宜稀密植,力争铃重出絮高。八字协调巧管理,猛攻猛发早结桃。确保伏桃过百斤,再增秋肥把产超。通风透光剪枝叶,抗灾思想不动摇。”这字里行间是他这位“东方之子”对祖国及世界做出巨大成就的见证,也是安乡县农民和全国亿万农民的骄傲。

何俊,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作家报》及《散文选刊》《湖南文学》《中外文艺》等报刊发表作品2000多篇,其中200余篇在《光明日报》《法制日报》《湖南日报》和《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星星》等报刊全国征文中获奖后被多种选本收入及入选全国“七五”普法指定读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