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近日,几位诗国美女管理老师再三热情相邀,希望刀刀能抽空为大家分享一下诗词创作的心得,刀刀忖思自己不过一工科男,初学诗词,才疏学浅,诗歌中国里各种高手大咖人才济济,让俺在此分享心得,这不等于把俺这半壶水架在火上烤吗?尽管俺再三推辞,但终于没能拗过诗国美管们的盛情。今天就在此花一个钟头的时间为大家作个分享交流,唉呀呀,班门弄斧,汗如雨下中。。。 以下文字仅仅为个人创作心得,不见得正确,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二、创作心得分享 古诗词给人带来美的感受,这种美,包含了三个层次维度:1、意境美;2、音律美;3、书法美。 意境美,就是我们在读古诗词时,感受到诗词中“意”和“象”的有机融合,蕴藉于文字之中的“意”和“境”的统一,从意象中升华出境界来。这种境界在情感上或宁静淡泊,或旷达开朗,或凄婉哀怨,或苍凉悲壮,或沉郁顿挫,或雄壮豪迈等,总有一色呈现;这种境界在味道上,或言志,或抒情,或蕴理,或见趣,总得一味方好。 音律美,就是我们在吟诵古诗词时,感受到文字读来平仄交替、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或如行云济水,或如行板优雅,或如圆舞曲流畅。 书法美,就是我们将古诗词用书法书写出来后,感受到诗词作品笔画疏密有致呈现出来的书法艺术美感,或笔走龙蛇,或苍劲凝重,或银钩铁画。 古诗词给我们带来的上述三种美感,1大于2,2大于3。因此,如何让自己写出来的诗词更加的有意境美,是我们诗词爱好者向来追求的目标。以下的交流讨论也仅限于诗词的意境美,而与音律美和书法美无关。 如何让诗词更加有意境?相关诗词典籍和培训教材浩如烟海,前人总结归纳的各种写诗作法比比皆是。如清王士祯七绝之渔阳十二法,今人冯振先生之七绝五十六法,等等,不一而足。 刀刀个人以为,在各种诗词作法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归纳提炼为四个字“虚实有度”。或前实后虚,或前虚后实,或前后实中间虚,或前后虚中间实,或间实间虚,虚实结合,灵活运用,这样写出来的文字往往会比较的有意境。 那什么是诗词的“虚”和“实”?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主观与客观、想象回忆与眼前现实。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眼前现实为实,想象回忆为虚。 有具体实在形状的物象为实,比如石头、房屋、树木、山川、日月等等。无具体实在形状或形态并不固定的物象为虚,如烟云、空气、香味、虚影等等。具体的东西为实,抽象的东西为虚。比如“芳草萋萋鹦鹉洲”、“竹外桃花三两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之类的为实,而“愁”“恨”“乡思”之类的情感为虚。回忆当年的场景或者憧憬未来的场景为虚景,而眼前的现实客观场景为实景。比如“酴醾压架玉交加,深院无人有落花。却忆江南田舍乐,旋敲生火煮新茶。”前两句为眼前实景,后两句为忆中虚景。 虚实有度的文字,无论是诗词还是联句,往往会比较有意境和比较的耐看。 一、以联句为例 我们找几个古人的诗句来作分析。“烟归河畔草”,河畔草是实,烟是虚,对吧,这句子是不是前虚后实,虚实结合? “古意欠修竹,清香足旧莲”,这修竹和旧莲是实,而古意和清香是虚,是不是前虚后实的搭配?“孤灯燃客梦,寒杵捣乡愁”,孤灯寒杵为实,客梦乡愁为虚,是不是前实后虚?这样的句子是不是很有味道,给人以极美的意境? 如果我们全用实景来写,大家看看效果如何。“牛眠河畔草”,与前面的“烟归河畔草”相比,是不是感觉过实?又比如“青石傍修竹,红栏对旧莲”,大家感觉效果如何?我们在写联句时,如果灵活运用虚实,写出来的句子往往是美的不要不要的。 比如刀刀曾有诗句:“烟余千树碧,影倒一峰孤。”“长亭一杯酒,芳草十年春。”“钟声空翠里,山色澹烟中。”“风细分莲叶,泉幽过竹林。”“苔青烟隐约,石白水蜿蜒。”“烟淡萤穿竹,风轻月在林。”“云飞青屿外,日出碧涛中。”“世上千般事,山中一细泉。”“架上秋千摇往事,风中杨柳动离愁。”“疏影横斜疑月至,暗香浮动料梅开。”等等,大家可以细细品味其中意境。例如这“架上秋千摇往事,风中杨柳动离愁。”架上秋千是实,往事为虚,“架上秋千摇往事”,通过一个“摇”字连接虚实,给人以想像的空间,在这秋千之上当年发生了什么浪漫的故事?“风中杨柳动离愁”,风中杨柳是实,离愁为虚,眼前杨柳随风翻动,更惹我的离愁,“动”字作虚实连接。又例如这“疏影横斜疑月至,暗香浮动料梅开。”疏影横斜是眼前实景、月至也是实,但是由于我只是低头看到窗前这疏影横斜,并没有探头看窗外天上有没有月亮,用一个“疑”字,将月至这个客观现实由实化虚,变成作者脑海中推论出的虚景,如此虚实结合,增加了文字的意境。下联“暗香浮动料梅开”同样道理,一个“料”字,将梅开的实景由实化虚,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二、以诗为例 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看整首诗词的虚实组成通常不需要象单个句子那样逐字逐词分析,把握住大的结构和谋篇布局即可。 我们首先以唐代大诗人王之涣老师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以此诗为例,来分析此诗中文字的虚实。大家先看看这诗中,哪些是虚,哪些是实。先看起句,“白日依山尽”,我登上鹳雀楼,向西望去,哇塞,太阳快落山了,白日依山欲尽,这是实是虚?对,这是作者眼前的现实实景哈。再看承句,“黄河入海流”,这是实是虚?我转头再向东望去,哇,黄河在眼前奔流,直至流入大海。眼前的黄河是客观实景不假,但鹳雀楼在山西,黄河距其渤海入海口还远隔几千里呢。亲,王之涣老师视力出众不假,但他视力再好即便当时用上望远镜也看不到几千里之外的景象啊。因此,这后三字“入海流”其实是存在于作者脑海当中的虚景,是作者因眼前东流的黄河产生的合理想象,对吧?因此,这“黄河入海流”其实是前实后虚。诗人能见常人所不能见,听常人所不能听,想常人所不能想,从此句可见作者心胸之宽广,眼界之高远,格局之宏大。再看转句,“欲穷千里目”,这是虚还是实?虽然作者已经在脑海中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入海流景象,但作者并不满足,想看得更远更远,这其实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活动,思绪在翻腾,感情在奔流,这当然是虚。最后来看结句,“更上一层楼”,这句是虚是实?这是从转句的内心世界活动扣回到眼前客观现实来,如果想看得更远,还得从眼前做起,脚踏实地,一步台阶一步台阶地向上攀登,更上一层楼。望远是如此,人生又如何不是如此?这既是在写眼前登高望远,又蕴藉人生哲理,字尽而意犹未尽,给人以无限思考的空间。 又例如唐代李商隐的七绝《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先看起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这是在对妻子来信问归期的作答,一问一答,问的殷切,答的无奈,问在过去,答在现在,此句整体为虚。再看承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这是实写眼前夜景,是实。转结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进入作者之内心世界,憧憬将来之虚景,在未来团聚重逢共剪西窗烛时,共同回忆今天巴山夜雨中你我相互的相思,以虚景作结。此诗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间维度,以及作者所在的巴山和妻子所在的长安两个空间场景,虚实结合,意境深远。 刀刀近日曾得一首五绝《冬望》:“夜月照霜明,江天云乱生。却思千里外,一样梦难成。”大家看看此诗中的虚实,前两句,“夜月照霜明,江天云乱生。”写的冬夜眼前景色,是不是以实景作起?一切景语即情语,触景生情,前面的景语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的。后两句“却思千里外,一样梦难成。”笔锋一转,面对此时此景,作者的思绪延宕到千里之外,想象在远方有一个人也和我一样,面对这夜月江天,愁情百转,难以入眠。后两句是不是虚?此诗前实后虚,未直言愁情而愁在其间,读来是不是也有些许余味? 三、以词为例 我们以晏殊的《浣溪沙》为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大家看看这首词中间的虚实。先看上片,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这是虚是实?作者一个人在无聊地填词喝闷酒,这是当前的客观实景,当然是实。再看次句,“去年天气旧亭台”,这句呢?今天这天气和去年相似,眼前这亭台也是和去年一样,用“去年”和“旧”这两个词一修饰,眼前之景就变成了去年之景,变成了作者脑海中的记忆景象了,这是由实化虚的手法,在去年这样的天气这样的亭台处,一定发生了什么值得作者回忆的故事,至今作者仍然留恋回味,以此为下片埋下伏笔。再看上结,“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不是作者眼前的景象?是眼前的景象,对吧,这是实景。“几时回”设问,又再度进入作者的内心情感,这是通过眼前景象而延宕思绪,产生对未来的展望思考,上结其实是前实后虚,大家看是不是这样的?看完上片,我们再来看过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是不是作者在抒发感叹,感慨曾经的美好都已经一去不回了?这两句是作者的心理活动,落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这里是虚。最后来看下结,“小园香径独徘徊”,这煞尾结句是不是又扣回到上起来,从过片的心理活动回归眼前现实,以实景作结留白。全词最后留给读者的画面,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个中滋味,读者自己自然能体会。 刀刀曾步东坡韵填词卜算子:“烟暝夜灯微,花落空庭静。寒雁啼霜去不回,天阔迷云影。 回首故园春,往事何堪省。万里归心未有期,露湿秋衣冷。”大家看看此词的虚实变化,是不是上片写的都是眼前实景,下片触景生情,前三句入情化虚,进入作者内心情绪,煞尾结句再扣回眼前,“露湿秋衣冷”,由虚回实,以蕴藉主人公内心感受的景结留白。大家看看是不是这样的? 总结起来,个人以为写古诗词的核心就是如果能做到“虚实有度”,文字通常会比较好看和有意境。敲黑板:“虚实有度!虚实有度!虚实有度!” 世间万事皆有“道”“法”“术”三层格局之分,前面谈的这些经验分享看似有用,其实也不过是诗词创作的一种“术”罢了,靠着它闭门造车就能写出好的有意境的诗词,这成功机率怕是不大哈。真要创作出好诗词来,还需要多多走进大自然,多多深入基层一线,多多体会现实生活,去真看真听真体会真感悟,写诗词前得先感动自己,方能用文字感动他人。 好了,今天拉拉杂杂的扯了一通,为大家分享了刀刀对诗词虚实的个人理解,不见得正确,仅供参考。说的不正确的地方,还望大家见谅海涵,多多指正。感谢大家花费时间耐着性子倾听。谢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