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夏﹒诗经动物之螟螣蟊贼

 摄影与诗歌 2021-05-04

立夏

诗经

动物

螟螣蟊贼


本文作者:青谷


     立夏时节,“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时候的农村大田里,长势丰盛沃美的农作物,在农人眼里最担忧的,是被突如其来的灾害给毁了,而最难对付的竟是小小虫害。

既方既皁,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

                            ----《小雅﹒大田》

     两千年前,在周王督察秋收、祈求福祉的这首农事歌中,特别提到田间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除虫。播种后,若让作物自生自灭,那秋收一定渺茫,而在加强管理中,除灭虫害贯穿了百谷成长的全过程。

     可是,这里提到“害我田稚”的螟、螣、蟊、贼这一类昆虫,人类把它看成是“天敌”,而它们不知要比人类早多长时间,就和其它物种一起栖息在了生态环境中。3亿多年前的泥炭纪以来,就有750000种昆虫一直这么生存着。



     螟,是吃苗心的小青虫,分布范围广泛。常见的有粟灰螟、菜螟、谷螟、豆荚螟、玉米螟、高粱条螟等。粟灰螟是《诗经》中多处提到禾(粟)上的害虫,年生二三代或更多。一代幼虫咬食叶鞘内皮并蛀入茎杆,造成枯心苗,所以又称“枯心虫”。到二三代,危害春谷或夏谷,严重时可造成30-50﹪的缺苗率。

     螣,是食苗叶的蝗虫,能吐丝。《动物学大辞典》把“螟螣”二字合起来,专指吃稻麦茎的虫子。它有圆筒状的体型,色泽青绿,头部灰褐,背面有长毛状的气管系,适合水呼吸。


     蟊,又是怎样一种虫子呢?

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贼蟊疾,靡有夷届。

                   ----《大雅﹒瞻卬》

     三国时的陆玑把蟊注释为:“蟊,蝼蛄。食苗根为人害。”(《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从那时以来,这说法就一直比较稳定。蝼蛄生于穴土中,立夏初候鸣,与“蚯蚓出”二物应之,可是蚯蚓做益事,它却为害禾谷类作物,也为害棉花、烟草、蔬菜及林果幼苗。蝼蛄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形体粗壮,前胸背板呈盾形,有一对强大前足,并有锯齿利于掘土。

     一年中,5-6月为春害期,6-8月越夏产卵,9月为秋害期。10-11月,气温渐冷后转入土层越冬。到春季3-4月,气温上升时再到表土层活动。而《大雅﹒瞻卬》里说的“蟊贼蟊疾,靡有夷届”,是比喻朝廷中祸国殃民的乱政君臣,写时局艰危,写天灾人祸。所谓“灾祸”,包括天灾、人祸两方面,而人祸更甚于天灾。这诗讽刺了周幽王的昏愦腐朽,败坏纪纲,任用奸人,斥逐贤良,招致天怒人怨,最终导致被杀骊山下,西周灭亡。



     贼,又名虸蚄,专食苗节,是善钻禾秆的粘虫。《中国昆虫学史》说:“史书上所记的虸蚄,亦即是现代的粘虫。”粘虫属夜蛾科,有夜间活动的习性,所以又称“夜蛾”。它是鳞翅目中最大的一科,包括两万多种,其中很多为害农作物。一年中,它能繁殖多代,第一代幼虫在4-5月为害小麦,第二代为害谷子和高粱,第三代为害谷子、水稻,第四代多发生在杂草上。有记载说,自北魏到明末的1200年间,共发生过27次贼虫害。


     生活在诗经年代里的农夫们,忧心虫害不除,导致粮食颗粒无收,就一面抬出“田祖有神”求神灵护佑,一面用“秉畀炎火”灭虫害,保住庄稼。这种除虫法,后世沿用了很长时间。唐代(716年)山东蝗虫大起,姚崇就奏“驱蝗”策:“蝗既解飞,夜必赴火。夜中设火,火边掘坑,且焚且瘗,除之可尽。”现代治虫、杀虫,为保农业高产,更多用上了高效农药的“生化武器”。然而,人类就该用最强大恐怖的手段把所有害虫斩尽杀绝吗?

     上世纪七十年代,常见乡下姐姐家大大小小装农药的瓶子和各种喷头,上面有骷髅图标明有毒,农民自杀也喝这样的农药了断性命。而大田里的庄稼和果子,要靠这杀虫剂喷洒到它们身上。想起美国科学家雷切尔﹒卡森,深入研究杀虫剂导致的生态恶果,激发了全球性的环境意识。1962年,她写了一本书名就不吉祥的《寂静的春天》,最早提醒广大公众:一种全新的有毒物质、由氯化烃制成的有机农药正在污染整个世界,人类正因对其它生物种类傲慢轻率处置的态度,而使自身生存面临威胁。
     “随着核战争毁灭人类的可能性的出现,我们时代的中心问题……已变成整个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具有无法想象的剧毒物质的污染问题──这些有毒物质积聚在动植物的细胞组织中,甚至渗透到生殖细胞中。这会导致形成未来物种形态的遗传基因发生变异。”
     自然界是所有物种互惠共生的平衡的生态系统。而正是人类在加速生产对己有用的产品,并极不明智地冒险破坏自己的生命维持系统。另一个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告诉我们,昆虫和高等植物是已知生物种类中占优势的类群,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一旦灭绝,不出几个月,人类就很可能会随之消失。高喊扫除一切害人虫,对付“害虫”最终害自己,这是否需要格外警惕呢?
(插图绘制:细井徇  梧弦)



本文专栏作者:青谷
编辑:如故

文章由本号作者授权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内文图片来自:插图绘制:细井徇  梧弦
 


摄诗文艺店好书推荐 ★
品读色彩背后的中国文化之美

《古色之美》

美的让人窒息的二十四节气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