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骨质疏松症,用药有讲究

 jhzjinjinkk 2021-05-04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中、老年人群当中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骨强度下降,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早期通常没有症状,但是患病人数非常多。据2018年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联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的调查显示:50岁以上的人群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65岁以上人群中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32%,其中女性为56.1%。因此,骨质疏松症被称为“静悄悄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症需要治疗吗?
随着疾病的进展,骨量的不断丢失,患者会出现全身骨痛、四肢抽筋、下肢无力、行走不稳、易于跌倒,甚至出现腰背、髋部、大腿、手腕及肋骨等部位的骨折。这些骨折会导致驼背、骨骼畸形和身高变矮;因剧烈的腰背痛而出现失眠、抑郁,心理障碍;继而出现瘫痪、卧床、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甚至会因此而死亡。研究显示:椎体压缩骨折4年后的死亡率为50%,5年之后的死亡率更高达75%;而髋部骨折1年内的死亡率就高达20%。这些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给患者和病人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生活及经济负担。所以,一旦患者确诊为骨质疏松症(需要在正规医院或骨质疏松专科就诊,明确诊断)即刻开始积极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当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非常重要。要多晒太阳、尽量多摄入含钙高的食物,加强运动。规律的运动能够避免骨量的丢失,尤其是下肢的负重和抗阻力运动,可增加下肢肌肉力量,协调身体的平衡性,减少跌倒的风险,继而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充足的钙剂和维生素D的摄入对于青少年时期获得理想的骨峰值、绝经后(或男性50岁以后)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非常有益。但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尚无充分证据表明单纯补钙、补充维生素D或者单纯靠运动可以替代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钙剂和普通维生素D作为骨健康基本补充剂,是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基础。运动和合理的饮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保障。
有哪些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选择?
目前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按作用机理主要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其他机制类药物和中医中药等。医生要依据患者临床症状、骨密度、既往骨折史、骨质疏松家族史、患者既往慢性病史、合并用药以及血液检测指标(肝肾功能、骨代谢指标等)等情况,综合考虑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下面就不同抗骨质疏松药物向大家做简单介绍:
一、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降钙素、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和RANKL抑制剂等药物。这一类药物能够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从而抑制骨丢失,维持骨量,降低骨折风险。
双膦酸盐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男性骨质疏松症、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有口服和静脉用药两种方式。
降钙素适用于:骨质疏松症和各种骨痛以及预防突然制动引起的急性骨丢失。
雌激素适用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特别是有潮热、多汗等绝经相关症状的女性患者。
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RMs)适用于:预防和治疗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症。
RANKL抑制剂适用于:较高骨折风险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
二、骨形成促进剂:甲状旁腺激素类似物(特立帕肽),能够刺激成骨细胞的活性,促进骨形成,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降低骨折风险。适用于:骨折高风险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国外还批准用于男性骨质疏松和糖皮质激素诱导的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三、其他机制类药物:包括活性维生素D和维生素K制剂。
活性维生素D不同于普通维生素D,这类药物进入体内直接发挥生物活性,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不仅可以促进钙吸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骨丢失,增加下肢力量、降低跌倒风险。适用于:绝经后及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慢性肾衰竭病人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维生素K制剂可与血钙结合,促进骨形成,改善骨质量。适用于:提高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
四、中医中药:含有骨碎补、淫羊藿和人工虎骨粉成分的中成药物是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发布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版)》中推荐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适用于有腰膝酸软等症状的患者。
药物相关注意事项有哪些?
一、药物使用方法:
双膦酸盐类口服用药:患者需晨起空腹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服药后需保持上半身直立半小时,半小时后再吃饭或服用其他药物。口服双膦酸盐类药物慎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二、用药期间注意事项:
对于接受侵入性口腔手术(比如:拔牙、种植牙)的患者,建议暂停口服双膦酸盐治疗3–6个月,再实施口腔操作,术后3个月如无口腔特殊情况,可恢复口服双膦酸盐治疗;对于使用静脉双膦酸盐药物的患者,在用药1年之内尽量不做口腔操作(洗牙、根管治疗、佩戴假牙除外)。
三、合并用药:
有些患者在骨质疏松症治疗期间,因合并胃病,会服用抑制胃酸的药物,比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钙剂尽量不选择碳酸钙;另外,病人如果尿酸水平过高,此时也不建议选用碳酸钙。具体情况,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钙剂。
若患者在服用抗凝剂,比如:华法林。抗骨质疏松药物选择要避免维生素K2制剂。
四、合并疾病:
若患者存在深静脉血栓,阻塞性肝病等情况,SERMs须慎用。若患者合并心功能不全,服用强心药物,或者阵发性房颤急性发作中,都需要对抗骨质疏松药物进行调整。若患者合并肾结石,是否就不能补钙了?这也是一个误区,需要根据患者24小时尿钙的情况来判断能不能补钙以及补哪种钙剂合适。
五、如何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部分患者在首次服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或者静脉输注药物(特别是静脉用药要注意)后可能出现一过性发热、肌肉、关节疼痛等流感样症状。不必担心,这种情况多数在1–3天内缓解。患者需要在用药后多饮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可服用解热镇痛药物对症处理。
降钙素治疗的患者,可能在肌肉注射后出现面部、颈部、耳后潮红及/或恶心等不适,建议餐后使用;应用特立帕肽治疗的患者,可能在用药后即刻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建议晚上睡前使用,可降低不适反应的发生。
其实,每个人的体质千差万别,个体差异较大,临床遇到的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此,抗骨质疏松症治疗期间,需要定期到医院复诊,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及药物剂量,做到个体化精准治疗,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要用多久?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是又不同于高血压、糖尿病的终身用药,抗骨质疏松药物是有疗程的。应坚持个体化原则,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治疗期间,须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全面评估,包括:血液检测(骨转换指标、电解质等)、骨密度及X线摄片等。针对不同的骨折风险,药物选择和治疗疗程都是不同的,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监测和随访。
双膦酸盐类药物作为广谱抗骨质疏松药物,一般疗程为3–5年,若骨折风险极高,可以适当延长治疗疗程。若患者治疗后病情稳定,无新发骨折,无新的骨折危险因素,骨密度无明显下降,可考虑停药,进入药物假期。停药期间如果出现新发骨折、骨密度明显下降或身高明显变矮,化验骨代谢指标出现变化,可以重新开始抗骨质疏松治疗。若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3-5年后,骨折风险仍高,可换用特立帕肽或者SERMs继续治疗。特立帕肽作为目前国内唯一使用的促成骨药物,其终身疗程不超过2年。而活性维生素D、普通维生素D和钙剂可根据患者情况长期使用,用药期间应根据血液25(OH)D、血钙、磷等水平来调整药物剂量。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可以预防和治疗,甚至可以逆转。所以,尽早关注自己的骨骼健康,防病甚于治病。即使骨骼已出现问题,亡羊补牢也为时不晚。祝愿大家都拥有健康的骨骼,享受幸福的生活;强健骨骼,远离骨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