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的三国时代:“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尔虞我诈残酷至极

 四地闲夫 2021-05-04

《三国演义》在我国民间的影响力持续了数个世纪之久,一直到21世纪的今天都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孩子们的教科书、电视、手机、各种影视作品、动画作品、甚至是游戏娱乐活动中,无不充斥着与三国相关的元素。

然而作为正史,三国时代是一个相当“小众”的阶段,正史和演义的巨大影响差异化下,不少朋友就错拿演义当作三国历史来看。

虽然其中的人物大都是真实存在的,可是涉及到的很多历史事件以及整体的历史背景大变迁却有极大的不同,尤其是很多朋友认为三国时代英杰辈出、热血澎湃,这更是完全脱离了现实,那么真实的三国时代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图片:三国时代的骑兵剧照

一、残忍血腥的三国乱世

1、残忍程度令人发指

我们看三国相关的影视剧或者书籍的时候,开篇第一句一般都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东汉末年,宦官外戚干政”或者“东汉末年,群雄涿鹿”等等之类的话,这就说明东汉末年到三国时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

所谓乱世,百姓定然无法安居乐业,甚至在天灾人祸的影响下流离失所、朝不保夕。那么真实的三国乱世,到底有多么凄凉悲惨呢?

说到残忍和血腥,在那个人吃人的时代都是时有发生的事情,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还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呢?根据郭颁在《魏晋世语》中的记载:“初,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由是失朝望,故位不至公。”

什么意思呢?就是曹操刚拉起队伍的时候没有粮草,手下的谋士程昱就建议在住的县城里强行掠夺,结果获得了3天的军队粮食,这些粮食是什么呢?并不是稻米谷类,而是用人做成的肉脯。

无独有偶,袁绍围困臧洪长达3个月之久,城内粮食早已见底,士兵们一开始还有老鼠和武器装备上的皮革蒸煮后食用,到了后来这些东西都没了,整个城池中只有3斗米可用。

这个时候臧洪就把米熬成粥给士兵喝,同时杀掉自己的老婆给士兵充饥,这个镜头你敢想象吗?另外,《三国志》、《晋书》等史料中都有人吃人的相关记载,凄惨血腥程度令人发指。

图片:一碗粥剧照

2、真实的三国人口

我们看《三国演义》的时候,经常看到袁绍、曹操、刘备等诸侯动不动就率领几十万大军开拔,发动大规模的军团级战役,好像官渡、赤壁、夷陵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上这和真实的历史记载有巨大的差距,根据专家考证,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手下的士兵仅有2万人,袁绍拥有大半个北方的地盘,全部动员下才凑够近10万人;赤壁之战里孙刘两家合在一起才5万人,已经统一北方的曹操倾巢而出有15万人;夷陵之战中,刘备和孙权双方的实力是旗鼓相当的,都是5万人左右。

为什么正史和演义中的差距这么巨大呢?演义是艺术化下结果,自然要考虑观众的感观刺激,出现完美的代入感,《三国演义》在这一点上做的相当成功,但历史就是历史,是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的。

三国时代中原人口十分有限,无论哪一路诸侯都不可能轻松的征调几十万大军,根据《晋书·地理志》记载,汉桓帝永寿年间,全国有677960户,人口总数为56486856人,经过三国时代,到司马炎统一三国建立西晋王朝的时候,太康元年的数据显示全国有2459840户,总人口16163863人。

也就是说在不到100年的时间里,全国人口从5600多万骤降到了1600多万人,人口锐减的第一直觉可能是战争,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图片:三国士兵们剧照

二、三国时代真实的人和事

1、恶劣的自然环境

导致三国时代人口大幅减少的原因有一部分是连年不断的战争,但主要原因是大规模的瘟疫,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记载,曹操抵达赤壁的之后准备与孙刘联军开战,但是发现形势非常的严峻,大规模的瘟疫席卷而来,军士感染问题严重,不仅战斗力下降而且伤亡数持续上升,无奈之下曹操只能率军北归。

在《三国志·周瑜传》中也有记载:曹操北军之中疾病灾祸蔓延不断,交战后不久曹操就下令撤退,随后开始陆续北撤,虽然两处记载都表明瘟疫发生在赤壁之战前后,但可以肯定的是瘟疫绝不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结合《后汉书》、《三国志》、《晋书》等史料的记载,早在汉安帝元初六年,即公元119年的时候就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大瘟疫,一直到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217年,有记载的大规模疫病就爆发了几十次,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初期,有记载的多达12次。

2、三国时代真正的名人

我们说到三国时代的名人,往往都会想到关羽、张飞、吕布等这样的猛将,或者是诸葛亮、郭嘉这样首屈一指的谋士,但其实在正史上他们的存在感都非常弱,真正被后世史学家记录在史书上,做到青史留名的反而是大家认为很不起眼的一些人。

这里说两个最具代表性的,第一位就是曹植,在大家的印象中曹植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书生,在政治角逐中还败北了,一辈子颠沛流离,最后郁郁而终。但历史中的曹植不仅出身好,而且在文学上的成就极大,足以和后世的李白、苏轼比肩。“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这个说法可不是闹着玩的。

第二位就是张仲景,他是大族名门出身,因为天下蔓延疫病百姓死伤无数,就连自己的家人也十之八九都过世了,悲痛之余他下决心致力于医药研究工作,开始对伤寒病潜心钻研,誓要找到对抗的方法。

他游历大江南北,含辛茹苦数十年之久,终于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中华传统医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通过这两个例子大家也能发现,史书中真正的“巨匠”,往往不是猛将谋士,而是这些足以影响后世成百上千年的各领域贡献者,这也和我们传统思维中的三国名人有本质的区别。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图文由大咖说史工作室团队制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