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攉鱼记忆】◆单泽法

 白云之边 2021-05-04


作者简介

单泽法,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高密市作协会员,主要作品在《当代散文》《散文百家》《青海湖》《鸭绿江》《西部散文》《武汉文学》等。


攉鱼记忆

岁月随日月交替淌过千山万水,不觉,自己已是知天命之年,时光毫不留情地掠过脸庞,留下些许无奈的皱痕。

童年时候,我们似乎每天都很快乐,书包里,只有两本用有光纸包皮的崭新课本。除了周末,几乎没有作业。放学回家,习惯性地跨起筐子,到沟壑边到田间地头收拾些喂养猪、兔的野菜,其余时间属于我们自己,有跳马、抓小鸡等各种娱乐活动,

那个时候,雨水比现在大的多,村周围的河沟里一年四季水波潺潺。有水就有鱼,这是庄户人摸索出来的规律。结伴攉鱼,成为我们最大的乐趣,也是我们引以为豪最难忘记的事情。

攉鱼需要选择合适的地方,首先这个地方必须有鱼,其次这个地方水位不能太深,五十公分最合适。

除了王非我们都不会看哪里有鱼哪里没有鱼,就是一个孩子,靠冲动简单的心行事。他经常说我们是笨蛋,所以,我就只能做他的跟屁虫了。只要他看好了哪里有鱼,他回家“招呼”我们,然后他在前边,像个领导一样甩着双手大踏步前行,我们几个,屁颠屁颠地跟着后面跑。

人总是学习的,后来我们都知道,只要水中有一道道中间凹陷下去的缓缓移动的痕迹,那是鱼在水底活动。

有了目的地,小伙伴们有的扛起铁锨,有的拿着铜盆,一蹦一跳出发了。大家的警惕性很高,需要避开父母的眼光。父母担心我们年龄小,不会注意安全,天天嘱咐远离水、电。

我记得一次攉鱼是在村东那条小河,距离我家田地十二亩很近的水域。

开始打堑,所有的人都过来,齐心协力,有人用手,有的用锨,在水中构筑起第一堵墙。然后再到几米外的地方,搭建第二道墙。打堑的时候,大汗淋漓,但谁也不顾的擦,只是用手背洸一下,脸上留下黑泥的印记。

准备工作就绪,开始攉水。大家弯腰,从两头用铜盆往外攉水,水位在渐渐的降低,还真的有不少鱼,我们几个来了劲头,更加努力的去攉水。

软泥打的堑不一定能承受水的压力,有的时候,我们打的堑被冲垮了。我们几个人浑身是泥,可也只能看着那汹涌而来的水,用沾满臭泥的手抹着眼眼睛流泪了。

攉到的鱼,基本按照数量平分。我们每个人把攉到的鱼,放在自己的盆子里,飞一般朝家里窜。这时最简单的想法就是,我不仅平安回来,还有收获,父母一般不会生气的,顶多轻描淡写地说几句以后注意。

以后,我外面上学,毕业后参加工作,鲜有机会回家,即使有机会,也没有了条件,所有的河沟全部干涸,想攉鱼也没有机会。

当我的孩子上了城里的小学,我发现,他与当初的我们迥然不同。书包和孩子一样沉重,手机成为他们消遣的唯一途径。

我想,如果给现在的孩子讲起我们当年的那些攉鱼的乐趣,他们该是怎样的羡慕我们啊!我们也怀念那时的我们,那时的快乐,也遗憾现在的孩子失去了他们应有的简单的快乐。

一位诗人说过:谁会拒绝再体会一次儿时的生活。就我而言,当然,我一定不会拒绝。童年的时光虽然简单,但不单调;童年的生活虽然贫瘠,但不乏味。童年的美好时光,就如同夜空中灿烂的烟花,让我记忆犹新,每每想起,就像在昨天。

据说,曾经攉鱼的地方应该有水了,可是,那里会有孩子们欢快的笑声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