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博文 |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河南政区商榷三则

 风吟楼 2021-05-04

期刊索引

《历史地理研究》2020年第4期,第143-146页

冯博文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中的河南三地有值得商榷之处。隋代洛州堙阳县曾经移治,郑州内牟、圃田、郏城三县因移治而关系复杂,陕州阌乡、湖城县的合并也伴随着移治现象。

作者简介

冯博文,男,1996年生,湖北襄阳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笔者对《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进行研读,就书中河南地区三地(洛州堙阳县,郑州内牟、圃田、郏城三县,陕州阌乡、湖城县)进行辨证,以求对隋代河南部分政区的沿革做出补正。

一、

洛州堙阳县

《隋代卷》考洛州(河南郡)堙阳县沿革为: 581—585堙阳县,586—597武林县,598—604轮氏县,605—617嵩阳县。[1] 这一结论源于《隋书·地理志》的记载:“后魏曰颍阳,东魏分置堙阳,后周废颍阳入,开皇六年改曰武林,十八年改曰轮氏,大业元年改曰嵩阳。”[2] 如若考察这几县的地望,就会发现这一结论并不完整,掩盖了移治的过程。

隋初堙阳县沿袭自北魏,在图1中“堙阳故城”(今河南伊川白沙镇下磨村东一里处) [3] ;隋末的嵩阳县即唐嵩阳县,位于今登封市嵩阳街道。[4] 如此一来,《隋代卷》所定“堙阳县—武林县—轮氏县—嵩阳县”实际上包含着县治迁移的事实。《水经注·伊水注》载“武林亭”曰:“狂水又西径缶高山北,西南与湮水合,水出东北湮谷,西南流径武林亭东北,又屈径其亭南,其水又西南径湮阳亭东,盖藉水以名亭也,又东南流入于狂。”[5] 湮阳亭即后世堙阳县所在。以河流走向揆之,武林亭在今伊川县吕店镇一带。开皇六年(586年)武林县与此武林亭同名,或在此。不过,唐咸亨四年(673年)复置武林县(后改名武临、颍阳)时,县治在“颍阳故城”(该城也是隋以前纶氏县、颍阳县治)。那么“堙阳县—武林县—轮氏县—嵩阳县”中的武林县和轮氏县会在颍阳故城吗?

《大清一统志》载:“颍阳故城在登封县西南……汉置纶氏县……晋废。后魏天安二年改置颍阳县于此,属中川郡。后周废入堙阳县。唐载初元年,析河南、伊阙、嵩阳二[三]县地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复改曰颍阳,属河南府。”[6] 从唐代复置武林县于颍阳故城来看,颍阳故城并未废弃,隋武林县也可能位于颍阳故城,即: 开皇六年改堙阳名曰武林的同时迁移治所。颍阳故城的前身是两汉的纶氏县[7] ,轮与纶音同,那么隋代轮氏县位于颍阳故城也足以成立。因此,汉纶氏县、北魏颍阳县、隋武林县和轮氏县,以及唐武林县和颍阳县,均治一城。如此,则《隋代卷》所定“堙阳—武林—轮氏—嵩阳”的沿革里,不仅包含三次改名,而且至少包含两次迁治。要言之,隋初堙阳县承袭自北魏所置堙阳旧县,在“堙阳故城”;开皇六年改曰武林,徙治于“颍阳故城”,轮氏县因之(或先徙治于故武林亭,开皇十八年更名轮氏并徙治“颍阳故城”);大业元年(605年)改曰嵩阳,再徙治于今登封市区。

图片

图1 隋代洛州辖境诸城址示意图

资料来源: 底图数字高程数据(DEM)来自CGIAR-CSI SRTM的90m DEM数据,http: //srtm.csi.cgiar.org/;河流数据为1∶400万国家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下图同。

二、

郑州内牟、圃田、郏城县

《隋代卷》将郑州(荥阳郡)内牟县的沿革考订为: 581—595内牟县,596—604郏城县(今按,郏城县废是在大业二年,即606年,则郏城县的终年应在605年),605—617圃田县。[8] 这一结论源于《读史方舆纪要》的记载:“中牟县……汉置县,属河南郡……晋属荥阳郡……东魏初增置广武郡治此。后周移县治圃田。隋郡废,改县曰内牟,属郑州。开皇十六年改曰郏城,大业初又改为圃田县,仍徙旧治。”[9] 

据笔者所见,对隋代内牟县沿革最为完整的叙述,见于《太平寰宇记》。今将其节录如下:

(中牟)汉为中牟县……后周武帝保定五年,郡、中牟并移于今县西三十里圃田城置。隋避讳改为内牟。开皇十六年于中牟旧城置郏城县;十八年,又于圃田城中为圃田县,以界内泽为名。大业二年废郏城县,又移圃田县于中牟城置。[10] 

史料表明,中牟县在北魏就从汉故城迁到了城西三十里的圃田城。开皇初,改中牟为内牟。开皇十六年(596年),自内牟县析置管城县[11] ,并于中牟旧城新置郏城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又将位于圃田城的内牟县改名圃田。大业二年,郏城县废,圃田县迁回中牟故城。直至武德三年(620年)复名中牟[12] ,中牟城、名才再次合一。因此,《读史方舆纪要》所云“开皇十六年改曰郏城,大业初又改为圃田”忽略了这期间县治的移动[13] ,《隋代卷》将“郏城”直接作为内牟县596—605年间的名称也是这个原因。实际上在596—605年间,郏城、圃田两县并存,前者在汉中牟故城(今河南省中牟县东郊) [14] ,后者在中牟故城西三十里的圃田城(今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王庄办事处蒋冲村、古城村圃田故城)。

图片

图2 隋代管州辖境诸城址示意图

要言之,581—597年,内牟县治于圃田城,598年改名圃田;596年由内牟县分置郏城县于中牟故城;605年,郏城县废,圃田县徙治于中牟故城。

三、

隋代陕州阌乡与湖城县

《隋书·地理志》:“阌乡,旧曰湖城,开皇十六年改焉。”[15] 王仲荦认为北周时设阌乡郡,以郡县同名推测北周时已置阌乡县,《隋志》载开皇十六年始改湖城为阌乡是错误的,并举《新唐书》所载隋初路兖为阌乡公证明隋初也有阌乡县。[16] 施和金在其基础上指出,开皇十六年当是废湖城县,非改湖城为阌乡,《隋志》有误。[17] 因此《隋代卷》定阌乡、湖城二县沿革为581—617定湖城县沿革为581—595、617。[17]

笔者研读史料,认为这一结论有两点疑问。

第一,开皇十六年以前是否一直存在阌乡县?《隋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这三种书的史源不尽相同,但都指出开皇十六年有改湖城名为阌乡之事。而且如《元和郡县图志》所言“(开皇十六年)移湖城县于今所,改名阌乡”,既然是移于“今所”,说明在移之前,此地并无阌乡。开皇十六年是将湖城县移治于唐阌乡县之所在,并改名阌乡。因此,开皇十六年之前并无阌乡县。

第二,开皇初是否存在阌乡县?王仲荦以隋代路兖受封阌乡县公来证明隋初存在阌乡县,华林甫指出以封爵勾稽郡县名属于不甚妥当的考证手段。[18] 用封爵证阌乡之存在,并非坚实有效的方法。然北周及隋初或有阌乡县,此种可能性也不可决然否定。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开皇三年(583年)《隋□县太兴院比丘惠昌记》拓片提道:“……建弥陀梵像一躯,后依其像而称其名,故为弥陀寺,正在阌城西南六十里。” [19] 按弥陀寺在“阌城西南六十里”,碑题名“□县太兴院”,磨泐之字应即“阌”。后世有将“阌乡县”省称“阌县”“阌城”者,如明代《雍大记》载张戬传云“调陕阌县簿,移凤翔普润县令”[20] ,清代《阌乡县城碑记》云“维阌城系潼津咽喉”[21] ,隋时应亦然。《隋□县太兴院比丘惠昌记》碑立于开皇三年孟夏,可证开皇三年阌乡县犹存。隋初有阌乡而开皇十六年又无,则阌乡县之废或在开皇三年政区改革时。阌乡县的实际存在时间,应当是在581—583年和596—618年间。

要言之,北周置阌乡郡,领阌乡、湖城二县;开皇三年省阌乡郡、县入湖城,湖城县改隶洛州;开皇十六年,湖城县移治阌乡故城,并改名阌乡,湖城县废。

注释(滑动以查看全部)

 [1] 周振鹤主编,施和金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250页。

 [2] 《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835页。

 [3] 1991年《伊川县志》载有“湮阳城”,在白沙乡下磨村东一里处。李耀曾: 《伊川县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82页。

 [4] 《登封名胜文物志》:“唐嵩阳城,现在城北一里许。”参见河南省登封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登封名胜文物志》,1985年版,第86页。

 [5] 〔北魏〕 郦道元著,〔清〕 王先谦校:《合校水经注》卷一五《伊水》,中华书局2009年影印版,第244页。

 [6] 嘉庆《大清一统志》卷一六三《河南府·古迹》,《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16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7] 《元和郡县图志》载:“后魏太和中于纶氏县城置颍阳县。”参见〔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五《河南道一·河南府》,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8页。

 [8] 周振鹤主编,施和金著: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第256页。

 [9] 〔清〕 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七《河南二·开封府》,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162页。

 [10] 〔宋〕 乐史撰,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卷二《河南道二·东京下》,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7—28页。

 [11] 〔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八《河南道四·郑州》,第202页。

 [12] 〔唐〕 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八《河南道四·郑州》,第206页。

 [13] 杨守敬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参见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三“圃田”条,谢承仁主编:《杨守敬集》第二册,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6页。

 [14] 〔清〕 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卷四七《河南二·开封府》,第2162页;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卷三“管城”条,谢承仁主编: 《杨守敬集》第二册,第235页。

 [15] 《隋书》卷三〇《地理志中》,第834页。

 [16]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77页。

 [17] 周振鹤主编,施和金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第251页。

 [18] 华林甫:《论杨守敬考证〈隋书·地理志〉的成就与不足》,《江汉论坛》2012年第7期。

 [19] 《隋□县太兴院比丘惠昌记》,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所藏石刻拓本资料: http: //kanji.zinbun.kyoto⁃u.ac.jp/db⁃machine/imgsrv/takuhon/type_b/html/zui0004x.html。

 [20] 嘉靖《雍大记》卷二八《志献》,《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第235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版,第176页。

 [21] 雍正《河南通志》卷七九《艺文八》,《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18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884页。

编 辑:张金贞

审 核:杨伟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