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氏历史考》之一

 河阳山陆氏 2021-11-23

《陆氏历史考》之一

                 ——平原般县陆乡考

序:所谓一元肇始,族分三九,一脉一根, 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之开始;姓之存焉,人之族,姓附其族,乃族之迥。上古三代,姓与氏分,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姓源自以姓名氏、以国名氏、以邑名氏等,诸如“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1] “以国姓赐功臣,以示褒宠”。我陆姓属华夏之脉,得姓于陆乡,数源同流,合而为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卷35引《元和姓纂》有载:“祝融(吴回)子陆终之后有陆终氏”[2-3],他的子孙有的以简化陆为姓,称陆氏;《新唐书·表第十三下》:“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4]。此为陆姓以邑名氏之据,平原般县陆乡是为陆氏起源地;本文意在探寻陆氏始祖故地,以使后人能莫忘祖之源。
一、古平原之考
上古时代,为有穷氏居住地。至今在平原县流传着有穷氏部落首领后羿射日的传说。夏商时期,少昊后国有穷建立鬲国。西周时期,周成王讨蒲姑之乱后,为姜太公封地,遂为齐国西境之下邑。春秋战国,齐国平原邑,始见名平原名;据《尔雅》:“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县西有平原津”[5]。据《地理风俗记》:“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6]。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以平原邑为县城置平原县。城址在张官店村东。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平原县城由张官店村东迁来今治。
平原历代隶属变迁:平原县先属齐郡,后属济北郡。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平原郡,治所在平原县城,辖19县,平原县 (治所今地名,平原县王庙镇张官店)、鬲县、高唐县、重丘县、平昌县、羽国、般县、乐陵县、祝阿县、瑗县、阿阳县、漯阴县、朸县、富平县、安德县、杨虚县、龙頟县、安陵县 (今属河北)、合阳县 (无考)。东至乐陵,南至槐荫,北至德城,西至茌平,这是平原郡辖域最大的时期。包括现今平原县。东汉,青州部平原国平原县,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平原郡改属冀州,平原县随属之。三国,魏冀州平原国平原县。晋十六国,冀州平原国平原县。东晋义熙六年(公元410年),冀州平原郡平原县。南北朝,北魏冀州安德郡平原县,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移平原郡治于聊城之王城,平原县改属渤海郡。隋,平原郡平原县,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为州县二级制,平原县属冀州;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于安德置德州,随还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德州改称平原郡,平原县属之。唐,河北道平原郡(德州)平原县。五代,隶属不变。宋,河北东路德州平原县。金,山东西路德州平原县。元,直隶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德州平原县。明,山东(承宣)布政使济南府德州平原县。清,山东布政使济南府平原县。中华民国,山东省平原县。[7]
综上所述,春秋战国时期始平原邑→秦朝无平原郡,有平原县→汉代才有平原郡,平原郡城故址在今张官店村东。汉朝的平原郡相当于现在的省,东汉之后至唐朝的平原郡相当于现代的地区,今平原县城不是历史上的平原郡城治所。[8]今山东平原县是否为般县陆乡所在地,查无此地,《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记平原亦非今日平原县,说明始祖之地已经不属于现在的平原县行政区划内,那么般县现属于什么地方呢?
二、古般县之考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他在《水经注·商河》中说:商河“商河又北径平原县东,又径安德县故城南,又东北径平昌县故城南,又东径般县故城南,……又东经乐陵县故城南;又东经朸县(商河东)故城南……;又东北流经马岭城西北,屈而东注,南转,经城东。城在河曲之中……;又东北流经富平县故城北……。”[9],始见般县记载;《水经注》中安德即今陵城区,从《水经注》看商河在陵城区东北部,经平昌城南,又经般县南到乐陵故城南,般县也靠近今乐陵。可是,《水经注》是北魏人所作,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水经注》所能印证的只能是北魏年间的事情,而般县“北齐废,隋复置,唐省”,隋是在何地复置般县?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10]《读史方舆纪要》说:“般城,中兴初(北魏末期531年),置安德郡治焉,后齐郡县具废(556年),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11]。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说:“开皇十六年复置般县于西平昌故城”,“西平昌县故城在(平昌,即德平城)西南三十里”[12],这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所标地点一致,西平昌故城即在今糜镇境。那么,今糜镇地拥有隋至唐初的般县城。[13]今人王汝涛等点注 《续山东考古录》也指明:“般县: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唐贞观十年(636)县城被水而南移,遗址在今陵县城东北27公里糜镇境内。贞观十七年(693)省入平昌县。”[14]。这些资料说明,隋唐时的般县位置已不是《水经注》中般县位置,般县已由原乐陵孔镇一带西南移置到陵城区糜镇的位置。
《德平县志》有“般城在县东北三十里”的记载,臧励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般县条下记:“汉置,北齐废,隋复置,唐省,故城在今山东德平县东北。”[15]此般城被当地史学界指认为今乐陵市郑店乡孟家村古城址,当代《乐陵县志》则将其认定为东汉时期的般县城。它的历史记载较多,留给后人的影响较大一些,此城西至糜镇界18公里。根据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所标示,西汉般县城在重平城东南、朸县城(在今济南市商河县东北部)西北,即今乐陵市孔镇与陵城区糜镇的连线之间的区域,再参见《水经注·商河》:“应劭曰:般县东南六十里,有朸乡城,故县也。”[16]。《新唐书·表第十三下》:所记般县应该为游移在糜镇以及向东18公里之间区域。
三、古陆乡之考
《汉书·地理志》记载:“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十里。”按春秋齐制,郊外以五家为轨,六轨为邑,十邑为率,十率为乡,即三千家为乡。据此判断,战国后期陆通(谥元侯)的封地应该不会太小。由此看来,陆乡的规模几乎等同于后来的县,包括春秋时期平原邑等。唐朝陆姓人称祖籍陆乡即是平原般县是正确的,而般县在春秋战国未实行郡县制时是称陆乡的,故糜镇一地又可混称为平原般县陆乡。
那么糜镇是不是陆通生活之地呢,这一问题随着两座古墓被揭晓;古墓之一是田塚,位于糜镇西一公里处的田塚村北。墓占地半亩,现存封土高约四米,古墓所在地的村名叫田塚村,现有村民以田姓、高姓为主。这座古墓名田塚是不是后人所修呢?据田塚村人介绍,该村田氏居民是明初永乐年间由寿光迁来德平居住,当年的始迁祖名田芳,居住地是糜镇大田村,田芳的坟墓也在大田村,人称田家老坟。田塚村的古墓田塚并非现代德平田氏族人的祖墓。由此可知,田塚村名并非来自今天田姓人家,该古塚应当是在明代迁民以前就存在,村名是因为有传世的号称田塚的古塚而得名的。道光年间的《德平县前志》收录了明朝万历年间德平县令郑材的 “祭古塚文”,所祭古塚就是糜镇一带的古塚,这也说明田塚古塚年代久远。这个田塚应该是齐国田氏祖墓。在田塚古墓南约三四公里的李楼村西还有一座古塚,人称陆塚,或陆家台子,塚占地也有半亩,高比田塚略低,约两米左右,这就是始祖陆通墓地,通祖以封地为姓,这就是“田齐之陆”,乃我陆姓起源,埋骨于此,这就是陆塚的由来。田塚与陆塚如此之近也印证田陆本是一家,历史的原因,土著的陆姓人早已离开了这片故土,但是陆塚却依然守望在这里。
四、古河南郡之考
河南郡首见于西汉,其历史沿革:秦朝时期为三川郡,西汉初年改为河南郡,东汉、曹魏、北魏时期曾改为河南尹,隋文帝时废置,隋炀帝时复设,唐高祖时再次废置,改为洛州,河南郡成为别称,唐玄宗时期置洛州为河南府。很多姓氏都以河南郡为郡望,陆氏也以河南郡为郡望,这让很多陆氏后人很困惑,自六世祖陆烈迁吴以后应该以吴郡为正统郡望,为何很多陆氏族谱都记载为河南郡平原陆氏,甚至吴地陆氏族谱也称河南郡平原陆氏,而不是吴郡陆氏?
那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河南郡时期陆氏生活在哪里为主。公元前205年,汉王刘邦率军东入,河南王申阳投降,其地改为河南郡,与河东郡、河内郡合称三河[17],河东郡为大致为山西范围,河内郡在黄河以北范围,而河南郡以黄河以南,可考领县有洛阳、河南、荥阳、京、索、阳武、缑氏、卷、巩、新城、启封、成皋、宛陵、新安、宜阳、渑池、陕、梁、平阴。这个范围非常大,包括现河南大部分,湖北、河北、山东部分;其中平阴县即现济南周围大部分地区,春秋战国为齐地,而齐地就是田氏、陆氏生活的平原陆乡,这是其一;其二,陆烈仕汉至谏议大夫,封吴邑令,迁豫章都尉,卒于官。吴人思其惠政,迎葬许疁胥屏亭,子孙遂为吴人,这是陆氏以吴郡为郡望的开始。纵观陆氏发展,可分为七个时期,第一时期:自陆氏始祖陆通,至汉初吴地陆氏始迁祖陆烈,它跨越了战国、秦,至西汉初年130余年的岁月。汉初陆贾是这个时期重要人物,把齐鲁文化融入汉文化血脉中的思想家,是吴郡陆氏宗族文化的奠基人。这一时期陆氏以族源之地为郡望理所应当,后世称为河南郡平原陆氏有充分的理由,纪念家族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是陆氏的根源和发源地。陆氏随着南迁入吴,进入第二个兴盛发达时期,以吴郡为郡望也顺理成章。当然随着陆氏向更广范围扩展,很多陆氏只说自己为吴郡陆氏分支,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很庆幸的是也有不少陆氏族谱依然在族谱中开篇为河南郡平原陆氏。陆机作为我们陆氏杰出历史人物,他的诗中称:“於穆予宗,禀精东岳,诞育祖考,造我南国。[18]”是其作为平原陆氏心声,可敬可佩!
五、族源异地考
在历史长河中,传统以族谱记录一个姓氏脉络可能存在误差,这有各种原因,其中人为因素可能占很大因素,这也是一种潜在意识,人们都以祖宗为傲,这无可厚非。但有些记载我认为有必要予以澄清,以免贻误后人。有文章称汶上县北,汉置(东)平陆县才是平原陆乡,这种说法不完全错误,陆乡其实是一个很大的区域,前文已述。既然汉才设置东平陆县,春秋时期陆乡肯定早于东平陆县,齐国少子陆通封于平原般县时应该还没有东平陆县,据前文考证般县与东平陆县没有交集,那么东平陆就不可能为陆氏的祖源地,称陆氏族源是东平陆县有点言过其实。陆终及后人在汶上北之东平陆县可能生活过,最终迁移到陆乡平原般县生活,陆通封地在平原般县,而不是平陆(汶上)。根据《德平县志·沿革》记载:“邑在上古为陆终氏封域;唐虞夏属兖州,为有鬲氏封域;商因之;周属青州,为齐太公益封地;战国为齐宣王少子通封地;秦属齐郡;汉属青州平原郡,有鬲、般、平昌、重平等地名,在安德东北境。”从这里看出陆终封地平陆(汶上)可能是陆乡范围之内,但汶上不是般县,更不是陆通后裔陆氏族源之地。
结论:陆氏源于平原般县陆乡是无可争议的事实,陆乡不是目前的区域建制,它包括古平原郡在内的广大地域;平原亦非现在的平原县,指的是平原郡,包括现在的平原县以及历史上的般县和周边地区;河南郡平原陆氏即指以陆通为一世祖的陆氏后代。目前陆塚位于糜镇西李楼村,隶属于德州市陵城区。我陆氏繁衍2300余年,世世代代以陆姓自豪,酌水知源,勿忘在莒。

皖北陆氏宗亲联谊会

陆伟

公元2021年11月20日(辛丑年己亥月壬申日农历十月十六)

参考资料:

1.《春秋左氏传》:隐公八年;

2.唐林宝著《元和姓篡》卷十、一握《陆氏》;

3.宋邓名世撰《古今姓氏书辨证》·四十卷(永乐大典本) ;

4.宋欧阳修主编《新唐书》卷七十三(下)表第十三(下)宰相世系   三(下)陆氏;

5.东汉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尔雅;

6.东汉应劭撰《地理风俗记》;

7.《平原县历史沿革》;

8.《古平原郡的变迁》王玉杰著;

9.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卷五》;

10.《陆乡寻踪》赵春万著;

11.清朝顾祖禹撰《二十一史方舆纪要》;

12.清叶圭绶撰《续山东考古录》;

13.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14.王汝涛等点注,[清]叶圭绶撰;《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 时间:   1997 ;

15.《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臧励和等编;

16.《陆乡寻踪》赵春万著;

17.东汉班固撰《汉书·地理志》;

18.晋陆机《与弟清河云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