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天自汗?晚上盗汗?看似有理,实则不然。谈谈中医对出汗的认识

 供需相应 2021-05-05

曾经诊治过一个病人,一进来就跟我说:“医生,我自汗十几年了,一直都看不好,麻烦您给调理一下”,我跟他开玩笑道:“你说的自汗是怎么回事我不是很清楚,能否具体说说你有什么不舒服?”他说:“您是中医,难道连自汗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说:“我知道自汗是怎么回事,但我不知道我认识的自汗跟你认识的自汗是不是一回事”。

其实,如果仅仅是患者这样说,我也觉得没有什么奇怪的,毕竟他们没有规范得学过中医,但后来我在上中医思维方面的课时,跟学生沟通,才发现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很多人无法明确,所以,才有写一写的想法。

在上课时,我问学生:“白天出汗是什么情况?”他们回答:“自汗”,我问:“自汗的病机是什么?”,他们回答:“气虚”;我问:“晚上出汗是什么情况?”他们回答:“盗汗”,我问:“盗汗的病机是什么?”他们回答:“阴虚”。以上回答都是一气呵成,没有任何迟疑,所以,这些答案他们应该是认为理所当然。

但,这样的回答真的无懈可击吗?其实,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按照上面的逻辑,白天是自汗,自汗是气虚,晚上是盗汗,盗汗是阴虚,一天是24小时,不是白天就是晚上,如果这样考虑的话,就意味着汗证只有两个证型:气虚和阴虚,但《中医内科学》教材中的汗证就不止两个证型,有肺胃不固、心血不足、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型,这不就产生矛盾了吗。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对核心概念的掌握上,不管是自汗还是盗汗,都是出汗的一种病理状态,所以,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出汗,人为什么会出汗呢?

《黄帝内经》有云:“阳加于阴谓之汗”,这就是汗产生的生理基础。

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当人增加了运动量或者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蒸腾,迫津外出,就会出汗。

当人体的阴阳出现了异常,就会导致病理性出汗的产生,这就是中医“汗证”的范畴了。所以,汗出的正常与异常与人体的阴阳有关。

根据以上的认识,结合中医阴阳辨证的内容(具体参看前面的文章“谈谈中医八纲辨证中的阴阳辨证),我们对出汗的机理进行探讨:

白天出汗是阳证,阳证与阳气的关系密切,主要是指阳邪为患,阳气不固有时也表现在白天出汗。

常见的阳邪有风邪、热邪、暑邪等

风邪导致出汗:“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伤寒论》

热邪导致出汗:“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伤寒论》

暑邪导致出汗:“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囗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温病条辨》

阳气不固常见的气虚和阳虚。

气虚导致出汗:'玉屏风散 治自汗。防风 黄芪 (各一两) 白术(二两)上每服三钱,水一钟半,姜三片,煎服”。《丹溪心法》

阳虚导致出汗:'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伤寒论》

晚上出汗是阴证,阴证与阴液的关系密切,主要以阴血亏虚为主,有些阴邪为患的证型也是在晚上出汗。

阴虚导致的出汗:“当归六黄汤,治盗汗之圣药也”《兰室秘藏》

阴邪常见的有湿邪、痰邪、水饮、积滞等

湿邪导致的出汗:“调卫汤 治湿胜自汗,补卫气虚弱,表虚不任风寒”《兰室秘藏》

痰邪导致的出汗:“表虚血弱汗成流,湿证淋漓不肯休。痰证津津常浃背,亡阳气脱汗如油。阴虚盗汗兼无血,熟睡沾衾觉即收。心汗盖缘思虑得,圆圆一片在心头”。《明医指掌》

饮邪导致的出汗:“心下紧满,无大热,头汗出者,(茯苓汤主之。仲景云∶伤寒心下紧满,无大热,但头汗出者,此名为水结在胸胁,以汗头出别水结证,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幼幼新书》

食滞导滞导致的出汗:“食滞中宫。热气上炎。亦令头汗。”《张氏医通》

关于汗证的类型、治疗,唐容川在其《血证论》中曾有专篇介绍,虽然不能涵盖全部的汗证,但也能够给大家带来一定的思路,供大家参考,附录如下:

“《血证论》:出汗

汗者,气分之水也,血虚则气热,故蒸发其水,而出为汗。但头汗出,身不得汗者,乃阳气内郁,冒於上而为汗,以小柴胡汤,解其郁,则通身得汗而愈;蒸蒸汗出者,乃血虚气盛,沸溢为汗,宜用白虎汤,加当归蒲黄蝉蜕治之;手足汗出者,以胃中或有瘀血食积,四肢为中州之应,火热中结,故应手足汗出也,宜玉烛散,加枳壳厚朴以攻之,结去而汗自止矣;睡中盗汗者,睡则气归血分,血不足则气无所归,故气泄而汗出,宜当归六黄汤治之,或地骨皮散,加枣仁佑母茯苓五味子黄黄柏。

以上所论,皆失血家阴血内虚,阳气遏发之病,亦有阴阳两虚,自汗盗汗者,宜归脾汤,加麦冬五味子,或当归六黄汤,加附子。

又有大汗亡阳者,在杂病,亡阳则单属阳虚,失血家,大汗亡阳,则兼是阴虚,阳无所附,非大剂参附汤,不能回阳,继用独参汤养之而愈。

此论血家出汗,与杂证出汗有别,参看汗血发热门更详”。

这篇文章的内容偏专业一些,中医爱好者或者患者很难按图索骥,其实写它的目的在于告诉大家,很多症状并不像大家想象得那么简单,有些时候,用药效果不好,就在于病人的证型不属于常规的证型,需要不断的尝试,才能最后找到准确的证型。

患者跟医生沟通时,最好能够叙述具体的临床表现,不要加以判断和推理,因为不同的思路,其推理的角度和方向是不一样的。这种由于认知引起的理解偏差,会诱导医生的用药方向出现偏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