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荔文苑】黄远青:祭礼

 最爱那抹书香 2021-05-05

在去西汉村家访的时候,偶然遇见村民们正在出殡埋人。在灵车经过的村头、巷口、路边,有一些年龄长者摆了一张张饭桌,上面放着四碗菜肴、四个馒头、一柱香、一卷烧纸。灵车经过时,老者点燃了烧纸,插上了清香。他们在以这种方式恭送亡灵远去。孝子们在执事人的一声高喊中,齐刷刷地跪地磕头,以表谢意。这就是乡俗中的路祭。

《左传》中有一句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由此可以看出,祭祀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祭祀之礼绵绵不绝。国有国祭,家有家祭。国祭比如每年清明祭祀黄帝,每年九月三日在天安门广场祭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每年十二月十三日在南京祭祀南京大屠杀中牺牲的老百姓等等;家祭比如在逝者祭日、清明节、中元节、十月一日、春节等都会去上坟摆上贡品,焚烧纸钱,点燃鞭炮,有些还整修陵墓,清理杂草等等。当然,最隆重的祭礼莫过于葬礼、三周年纪念、立碑追远。
这些祭礼,要么祭祀的民族英雄,要么祭祀的血缘亲人。而路祭,往往是发生在村民乡邻之间,他们表达的是对逝者的依依不舍。比邻而居几十年,喜怒哀乐共患难。那份乡情,随着逝者的离去愈发浓厚。无言的几片火苗、一缕青烟似乎在告诉亡灵:一路走好!
对于亡灵而言,无论仪式有多么隆重,贡品有多么丰厚,鞭炮有多么响亮,烧纸有多么多,香柱有多么高,他们一点也感觉不到,也享受不了了。但对于活人而言,这仅仅是表达对亡者的尊重和怀念,也是中华文明中“侍死如生”精神的体现。个人认为,这种祭礼,既是一种风俗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对先人的感恩。  
无论亡者是否感知,只求自己尽人礼数,告慰亡灵,求得心安而矣!
由此推开,礼仪之邦的中华大地上,无时不礼,无事不礼。民之相处,因礼而和;国之相安,因礼而久。礼仪之事,虽然十里不同俗,但重礼之风早已蔚然。礼之本质,在于互相尊重。只有礼尚往来,才能行之长久。只有各处其位,才能相安无碍。只有尊言重行,才能德彰名望。
人生唯愿,尊礼行礼,为人心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