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稚读书会答疑:家长如何与住校的孩子沟通?(附音频)

 鲁稚的阳台 2021-05-05




家长如何与住校的孩子沟通?

语音分享:鲁稚 文字整理:王子昕

今天我的主要的任务是答疑,我就尽快入题吧。

第一个问题是黄柏桥爸爸提的,上一次答疑时他提了两个问题,我只解答了第一个,这一次他把没答的部分又提出来了。这个问题是:

“住校的孩子和家长十天半月才见一次面,家长如何与住校的孩子沟通?如何引导、启发和陪伴孩子,帮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

关于住校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涉及到管理、沟通、引导等等。这个问题我来回答还是很合适的,因为我的儿子从初一就住校,我还是有些经验的。那个时候也是没办法,我们住在郊区,没有特别好的学校,只有去城里念书,但是城里比较远回不了家,就必须要住校。虽然一开始很无奈,也很担心,但是我发现去了以后也有很多好处。

首先就是我解放了,我的生活轻松了,不用管孩子日常生活,自己重获自由。我们说家长教育孩子先要教育自己,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但这个学习和提升需要时间。孩子去读住读了,家长就可以享受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去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把自己过好。

其次就是减少了矛盾。孩子不在家,眼不见心不烦,没机会生气。周末回一次家很难得,都尽量不惹对方生气,家庭气氛也变温馨了。

另外,住校也锻炼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包括日常生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等,既是考验,也是锻炼。

在住校生的管理问题上,我觉得本质上和走读生没有什么区别,还是那个总的原则,也是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尊重孩子。

不管是和孩子交流沟通,还是去发现他的兴趣,引导他的学习等等,这些问题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尊重”。只要能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尊重,把尊重这两个字真正吃透了,那在教育上面一定是如鱼得水。在教育的原则上,住校生和走读生没有区别。形式上,住校生和走读生只是有“距离”的区别。

 

首先,住校的特殊性在于物理距离。物理问题用物理方式解决。

家长和孩子在物理距离上分开了。针对物理距离,一是用物理的手段解决距离带来的不便。比如允许孩子带手机。现在很多学校不让孩子使用手机,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便于他专心学习。但是这也带来了一些困扰,那就是造成了学生和父母沟通的中断。所以从我本人的角度来说,我是一直不赞成学校不允许带手机的。手机本身没有问题,手机就是一个工具而已,即使出了问题,也是使用手机的人造成的,譬如缺乏自律,或者是使用不当等。我们应该引导孩子,让他明白应该怎么样去用手机,而不是去限制他,不许他使用手机。在关于带不带手机的问题上,其实也是体现了我们家长的教育观,怎么对待孩子。

其次,物理距离有可能导致心理距离。

只是有可能。处理得好就不会,所以尽量不要因为物理距离而演变成心理距离。由于联系少,就要特别重视沟通的质量。家长要说什么事自己先心里有数,就像要见重要人物一样,如果要和孩子谈什么,先在心里过几遍,以免浪费宝贵的沟通机会。

日常的相处尽量放松,敞开心扉。这也需要机会。孩子回一趟家不容易,不要把时间全用来学习,要多安排时间轻松地相处。李鲁每次周末回家,都要和我们一起去散步,有一次他已经约了同学玩,我说去散步吧,他就把同学那边推迟了,散完步才去同学家。我很感动。之所以他能这么做,也是因为散步对他不是个苦差事,我不会唠叨,通常都会聊一些有意思的话题,他很愿意听,每次讲得我口干舌燥,但很过瘾。直到现在,儿子都是我最好的听众,有时在微信上我们也能聊半天。另外,孩子慢慢懂事了,也可以给他讲讲大人的感受,我就是直接给他讲,我很想念他,回家就很想和他多说说话,他也能理解,感受到这是一种爱,愿意接受。我们很多人心里的话说不出来,没法表达,这是个问题。我们能不能对孩子直接说出口“我爱你”?很多人是不行的。这也是沟通的障碍,要学着表达。

第三点,要安排固定的交流时间。这个固定时间很重要,让它变成一种习惯,一种仪式。我们平时都有这种情况,本来很想给孩子打个电话、发个信息,但是一想到“他可能正在学习,会不会打扰他”,一犹豫就放弃了。孩子可能也一样,有时候有话想给父母说,又有别的事情,等忙完了这事想说的话也忘了。我的一个经验就是要有固定时间,来保证经常性的交流沟通。

在我们家,就是每天晚上他爸会在微信上发信息“儿子好”。美国那边正是早上,李鲁醒来会看见微信,回复一句“老爸好”,表示他平安,我们就放心了。然后有话说话,没话作罢。有一次儿子睡懒觉,他爸发过去的信息到了他那边的中午都还没回,现在美国那边又是疫情,又是仇亚,情况很复杂,老是没有回复,我也稳不起了,给他打电话,也不接。我越来越担心,找到他同学,让同学去联系他。同学倒是很淡定,安慰我说可能是睡懒觉。后来他回信息了,果然是睡懒觉,那段时间又是考试,又是做项目,又是找工作,太累了。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他也知道了后果严重,以后每次看到信息都秒回,我觉得挺温馨、挺踏实的。其实一旦形成固定仪式,也真的不复杂,这边过去三个字“儿子好”,那边过来三个字“老爸好”,仪式就完成了,如果有事,两边就再多说一会,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果没事,那我们的仪式已经完成,大家一天都安安心心的,各干各的事,我觉得这样就非常好。

另外除了和孩子沟通外,还要多和老师沟通。因为孩子很多时候的表现在学校你是不知道的,他可能也不会什么事都跟你讲。老师一个人要面对那么多的学生,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度也都不一样,这个就需要我们自己多找机会和老师交流沟通。

关于怎么管理孩子,我记得黄柏桥爸爸上一次也说了,既然孩子都到了学校去了,没有多少可管理了。因为他住校,住校所有的那些日常生活、学习计划,都有老师安排,该干嘛干嘛,真用不着我们多管。很多时候还是需要家长放手。要说具体的技巧方面的话,我倒是想起我早年采访过的一个乡镇企业老板。

那个老板谈他的管理经验,“管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什么叫管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呢?他说管最大的事,就是我是董事长,管这个企业的发展方向,诸如招商引资、商业合作、人事安排,这个大家都不难理解;那管最小的事又是什么呢?我还记得当时的场景,我们正走在车间外面,环境很好,他指着路边的花坛说,“譬如这个花,我问'这个花怎么被摘了一朵啊?’我这么一问,手下的人就紧张了,心想他是老板呀,日理万机呀,连一朵小花都注意到了,我们工作还敢掉以轻心?同样,我看见一个保安站得笔直,我马上表扬他干得好,那厂里人就会想,他是老板呀,一个保安工作干得好都被注意到了,我要是好好干他肯定也能看见。”这就是一个老板的经验之谈。

咱们对孩子也可以借鉴,管最大的事,当然就是他的理想、人生规划等等。但是也不能仅仅只管这些大事,还要管最小的事、最具体的事,比如他想吃某个零食,你把它记在心里了,在他完全没有想到的时候,你给他买回来了。那一刻他一定会特别感动,因为他觉得你对他在意,他被看见了、被重视了,连这么小的事你都还记得。

最后一点,就是要永远站在孩子一边,家长是孩子坚强的后盾。如果孩子埋怨什么,抱怨什么,不管是抱怨学校也好,或者是他的朋友,总之他有不满的时候,你一定和他一起抱怨,在情感上和他共鸣。先共情,再讨论问题。比如,他抱怨作业太多,你就不要马上教训他“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别人谁谁比你还勤奋”之类。你和他一起骂,骂完了再来说怎么办。

总结下来,其实还是那个基本原则——尊重孩子,只要我们做到了尊重这两个字,其他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注:本文整理自鲁稚老师在鲁稚读书会”月末分享上的语音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