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要上班了! 朋友问为啥狗总是那么开心,狗子笑,傻啊,我又不用上班。 投资即选择,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幸福,这篇聊聊决策中的幸福问题,很长,有8千字。 精英与渔夫 “幸福在哪里?”写这几个字,我脑子里自动播放殷秀梅的歌曲,她唱到:它不在柳荫下也不在温室里,它在辛勤的工作中。。。那个时代的幸福节奏。现在呢?讲个故事。 话说一个华尔街精英去加勒比海岛渡假,看见一个渔夫驾着小船打鱼回来,拿着很好的鱼,精英看着鱼很好,买两条,也不贵。随口和渔夫聊天。 “你打这些鱼要很久吗?” “不久,一会儿就打好了。” “那你下面忙什么呢?” “早上睡个懒觉,快中午了出海,我很忙的,一会中午要跟老婆睡个午觉,下午要逗小孩玩,天凉快了,我还要到村子里找我的朋友弹弹吉他,喝喝小酒。” 华尔街精英好为人师“你这想法不对,应该多打些鱼” “为什么要多打鱼” “你用更多的时间去捕鱼,捕更多的鱼,你可以赚更多的钱” “然后呢” “你可以换一条更大的船,甚至买更多的船,甚至可以组一个船队,还可以搞冷藏把鱼卖到纽约去,还可以产业链的上下游的纵深,深入到鱼类产品加工,那样未来你就会成为非常棒的大BOSS。” “然后呢?” “然后就精彩啦,你就可以在纳斯达克IPO,然后可以挣很多的钱,成为大富翁,然后可以像我一样到海岛上度假,喝个小酒,弹弹吉他。” 渔夫不解道“那我现在不就这样吗?” 这个故事是很多年前在吴毓武教授会计课上听来,还有ppt,讲完这个故事,吴老师似乎并没有给出什么答案,只是让我们思考。 那时,我很年轻,三十多岁,相信努力创造人生,知识改变命运,所以,这个故事当时是困扰我的。 我们应该进取拼搏,创造幸福人生,可是转了一圈回来,什么是幸福人生,似乎又有点可疑,这个故事让我感觉到似是而非,我努力做这些干什么? 幸福是一种主观体验 假设一种场景,你遇到了上帝或者其他什么可以满足你愿望的神秘力量,它问你要什么,钱,健康,美貌。。。。你可能想要很多,不过它说了,只能一个,我能想的出的是幸福,其他一切的一切都是幸福的组成部分,如果我只能要一个,那就是幸福。在所有童话的结尾,他们幸福地。。。。这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我们行为最根本的动机。 幸福是决策最主要的依据 快乐,happiness,幸福。 漂亮国独立宣言也宣称“追求幸福”是“一项不可剥夺的权利”。心理学家说决策的目标是让决策者感到幸福,从这个角度讲,决策就是我们在追求幸福时做的选择,或者说幸福是我们选择的最终考量。 幸福属于那种一说都明白,一想就糊涂的类型词。据说解读幸福的书籍有几千种,不过读者很快就会发现,所有这些书籍经常会陷入幸福一词到底是什么含义的语义讨论。因为“幸福”是一个语言发明者按照自己的意愿用来指代某东西的词语。 总的来说,比较能获得共同认可的“幸福”指的是某种愉悦,一种体验,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表示我们感到了幸福。除此之外,再进一步就不大说得清了。 打个比方,例如假定三体人和平来到地球和你成了朋友,你问他,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他显然不知道怎么回答,不过他可以反问,你最喜欢的颜色是什么?黄色,那么什么是黄色?你可以解释,黄色是波长在580纳米波段的电磁波进入人类视觉系统产生的感受。经过这个科学解释,三体朋友能理解什么是黄色吗? 显然不能。三体朋友不具有人类视觉系统,无法不言自明地感受一下。此时,你只好打开手机找到一些黄色的事物,例如大黄鸭、黄色校车和柠檬。。。不过这些指代对三体朋友毫无意义,在这些事物上归纳不出什么是黄色。 黄色是一种主观体验,所以在试图给它下定义的时候,我们常常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心理学家指出,如果缺乏看到色彩的生理机制,无论我们指代的例子多么恰当,我们的描述多么准确,外星朋友都永远无法与我们共享黄色的体验,或者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其实体验过黄色。 谈论黄色和谈论幸福机制是一样的。幸福是一种感觉,当我的指尖划过爱犬光滑的皮毛,当枕边爱人发梢传来沁人的香味,当丝滑的巧克力在口中融化,当美妙的音乐打中我的心,当顺利写完一个主题满意地合上电脑。。。我都能体会到幸福,这些体验各不相同,又似乎又有相同之处。幸福就是这样,我感觉得到。 三体朋友非人类,没有人类的生理系统,自然无法领会人类的情感体验,那么人类之间呢?很多研究连体人的心理学案例显示,从外人客观角度看,连体人由于遗传畸形肢体相连器官共用,旁人看来生活状态怎么都说不上幸福,甚至可以说是悲惨。 基于此,外人自然认为如果有手术分离可能性,尽管有风险,应该要尝试,分离后的幸福感一定会比较高。可是对这些连体人的访谈显示,他(她)们并不认为现在的状况有多么悲惨,也不认为分离后的生活状态会多么幸福。这是不是鲁迅先生所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他人的情感体验,我们从旁观察自是另一番滋味。 1887年11月11日,芝加哥工会领导人费希尔被莫须有罪名判处绞刑,他在绞刑架上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瞬间”。1932年3月14日,乔治.伊斯曼,柯达的创始人,当时世界最富有的发明家开枪自杀。 丹尼尔.吉尔伯特教授用这两个人的故事说明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费希尔和伊斯曼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费希尔显然是人生的输家,事业失败,穷困潦倒,声名狼藉,最终还以罪犯身份被处决。 相比之下,伊斯曼则是人生赢家,创造力非凡,生活富裕,备受尊重,社会公认的成功者,让人们对他的自杀握腕叹息。为什么一事无成的loser站在绞刑架上的时候居然感觉自己是幸福的,而那个成绩卓越的企业家却令人费解地选择了自杀?他们对各自所处环境的反应看起来如此矛盾有悖常理。 很显然,在费希尔穷困潦倒生活的最后一天,他是幸福的。同样,在伊斯曼光辉一生的最后时刻,他却是不幸福的。而我们都确信无疑,如果我们处在他们的境遇中,我们的感觉一定跟他们的完全相反。 吉尔伯特问道,那么,这两个人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其实不是他们出问题,而是我们的问题,我们用我们的感觉想象他们的感觉,一定会犯错误。 心理学家指出,每个人眼中的幸福都是不同的。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我们实际上判断不了这些不同人眼里的主观情感体验是否一样。 回到精英与渔夫的故事,我之所以感到诧异,第一层诧异来自我以我自己的感受去预测他们的幸福感受,一定会出现偏差。 幸福哪里来? 既然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那么,客观世界并不是幸福本身,而是幸福感的外部来源,或者幸福感是人的心理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研究心理体验与外部事件之间的关系,称为心理物理学,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创建,他建立了外部世界的刺激与心理体验之间的关系。 一边是可以变化的物理量,比如光线、声响或金钱,另一边是对亮度、音量或价值的主观体验。我们很容易理解这种关系是存在的,物理量的变化能够引起主观体验的变化。 费希纳的研究是要找到将观察者思维中的主观量和物质世界中的客观量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规则,他认为心理强度与物理强度是对数关系,类似在经济学上的边际报酬递减。如下图: 1738年,瑞士科学家丹尼尔.伯努利提出:人们的各种选择并非基于金钱价值,而是基于各种结果的心理价值,即它们的效用。换句话说,幸福感,一种体验,不是金钱本身,而是我们对于金钱的心理反应。 伯努利发现效用与金钱关系并不是线性关系,存在财富值与效用的一个函数关系,呈现财富边际价值递减的特征。 伯努利的效用函数包括两个方面,最大效用原理和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最大效用原理:在风险和不确定条件下,个人的决策行为准则是为了获得最大期望效用值而非最大期望金额值。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随着财富的增加,满足程度的增加速度不断下降,人们的幸福感(效用)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但提升的速度是递减的。 显然,随着财富的不断增加,一定金额的增量所产生的影响不断减少。对一个穷人,10万美元的意外收获将会改变他的一生,而对马粑粑来说,10万,无论是什么货币单位,都是无足轻重。 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伯努利的理论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伯努利将效用与财富的状态对应起来,而实际上,我们人类感知主要是察觉状态的变化而不是状态本身。 考你一下,一块20 ℃的木块和一块20 ℃的铁块,摸上去,哪个更凉?。 聪明如你一定答对,我们手不是测温仪,无法直接测量读数,我们体验的是手与物体之间的温差流动情况,铁块导热较快,所以你会觉着铁块较凉。又比如,你手里举一个20公斤的哑铃,教练在上面放一块口香糖,你能感觉出来吗?通常不能,变化太小了,但是上面加5公斤,你一定知道。 心理学家将刚刚可以感觉到的差别称为“最小可觉差”。 在价值体验上也很类似,心理学家经常做实验捉弄普通人,他们问被试,在一个商店手机1000元,1公里外另外一家卖980元,通常人们反应不会这么麻烦。换个问题,耳机这里50元,1公里外另外一家卖30元,人们认为应该去。从理性讲,20元都是一样的,代价也是一样的都要跑一趟,人们感受很不一样。一方面,20元对于50元的耳机达到了最小可觉差,人们留意到了,而20元对于1000元的手机而言就不是最小可觉差,我们往往注意不到。 再举一个最小可觉差的案例,米国有听众打电话给一个汽车节目投诉4S店,原因是他的车前灯坏了,结果维修师傅仅仅只是换了两个灯泡。主持人不解。他解释说两个灯同时坏的概率是很低的,一定是有其他因素导致。主持人就用“最小可觉差”来解释,实际上,一个灯坏了我们根本感觉不到,等到发现一定是两个一起暗了,此时才引起注意,而非是两个灯在同一时间爆掉。 前面故事中,华尔街精英和渔夫在小岛上相遇时,两人的此时生活状态可能类似,都是悠闲的,当然你会说他们不一样,人类有一种特别的能力,就是反事实思考,我们可以对于没有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期,好像发生了一样,然后我们根据这个反事实的情况做出我们的行动或者不行动的决策。 这里也是一样,我们假定,他们的生活状态是一致的,一个是经过多年奋斗而来的,一个是自然状态。我的困惑点在于,还要不要奋斗。 实际上,这是我对幸福感预测的错误,我把精英与渔夫的生活状态作为预测他们幸福感的基础,实际上,我们对幸福感的体验更多的是来自变化,而非静态状况。这里的关键是参照点,情况与参照点的比较就是变化。 参照点 除了对状态变化敏感以外,人类心理还有另外一个特征,对意义的解读。举个例子,我一直很困惑我的狗感受的世界与我感受的世界有什么不同。显然它和我一样看得到这个世界,闻得到食物的味道,分辨得出我与陌生人的不同。但是,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显然也是不同,例如一把椅子,尽管外部刺激一样,但是我们的体验是不同的,狗能发现这个障碍物,而不能识别出这个物体的人类用途。 狗对于外部刺激的反应在于刺激本身,人类由于哺乳动物机理这种直接反应同样存在。同时,人类有更高级的反应,对于外部刺激意义的反应,例如财富金钱,我们更多是从意义的角度产生反应、获得体验,而意义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可以是不一样的,意义很大程度上由人生经历与社会环境决定。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说,幸福就是你对比邻居家之后的状态。 对于精英与渔夫两个不同的人,假定拥有同样的财富或者生活状态,他们的幸福感是一致的吗?在《思考,快与慢》中卡尼曼举了一个例子: 如今,杰克和吉尔每个人都有500万美元财富。 从前,杰克有100万美元,而吉尔有900万美元。 他们如今是不是一样的高兴?(他们的财富效用相同吗?) 显然,即使没有学过心理学,我们都可以判断杰克非常高兴,而吉尔非常沮丧。其实我们知道,即使杰克现在只有200万美元,而吉尔仍有500万美元,杰克还是会比吉尔更高兴。他们过去经历决定了他们对财富状态变化的态度。 卡尼曼指出,杰克和吉尔体验到的快乐是由他们财富近期变化决定的,而不是由他们现在时点拥有的财富数量决定的。而这个变化,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参照点对比产生的,这个参照点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根据特沃斯基和卡尼曼的研究(1981):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种因素可以当做参照点。参照点通常是人们已经适应了的状态;有时候由社会规范和期望决定;有时候它体现一定的期望水平,这个期望可以是现实的,也可是不现实的。 在心理学中,除了现状之外,最常见的参照点是抱负水平(aspiration)这个点不仅为很多人界定了成功,特别是那些成就需求很高的人。 参照点可以来源于自己的经历,现在的状态,以及对于未来的期望、抱负,这是个人层面,还有社会层面,例如你的社群或者同圈层可比对象的情况,有个段子说,你的成功就是比你小姨子的丈夫成功那么一点。想知道自己成功不成功,参加一下同学会就知道了。 很容易理解,参照点的存在使每一个人的幸福感随着参照点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小明,努力工作一年业绩比去年高了不少,老板赞赏有加,去年年终奖10万,盘算着今年怎么也要有个十五六万,没想到打开老板给的信封,发现今年奖金是20万,很是高兴,忍不住给老婆发了条微信,晚上去吃大餐! 回到办公室,看到隔壁老王坐在座位上,对着奖金单子发呆,心想老王去年做的不好,比自己差远了,看来年终奖也不咋样。正想着,有人喊老王,老王把单子丢在桌上就走了。 小明忍不住凑过去一看,居然是25万,犹如晴天霹雳,瘫坐在椅子上气得半天说不出话。电话响了,老婆来问去哪里吃大餐啊,要不要回家换衣服,小明没好气的说,不吃了。 小明开始的参照点是去年奖金10万,自己的预期参照点是十五六万,结果拿了20万,开心!可是发现觉着不如自己的老王却是25万,参照点一下子就变成了25万,此时,你说小明能开心吗?客观事实都没有变化,而小明的心情却坐了过山车。 到这里,华尔街精英和渔夫的故事,我没有困惑了,精英有精英参照点,在他的社会圈层,就是需要努力拼搏获得财富获得认可取得成功,再去海岛沙滩上度假休息,这才是他的幸福,这是他的参照点决定的,即使我们假定海岛生活内容品质都是一样的,华尔街精英和渔夫的幸福感也没有可比性。 参照点效应在投资上经常表现为对沉没成本的过度重视,举过一个例子,股票账户上有两只股票,一只股票浮盈50%,一只亏损50%,假定金额相等,此时需要资金,决定卖出其中一只,卖哪一种? 首先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决策信息完整性,因为目前信息并不足够支持理性决策,卖出哪只股票或者说买入哪知股票,取决于未来哪只股票更有盈利前景,而与过去的盈利状况无关,因而需要收集更多的信息。 其次,参照点效应将我们的注意力吸引过去购买成本与目前市价上,过去成本成为参照点,而实际上,买入成本属于沉没成本,与未来是否盈利没有关系,买入成本这个参照点让我们误把无关的沉没成本作为决策依据。 损失厌恶 电影《黑客帝国》中尼奥问:“那个法国人要什么才肯交出key maker”。先知回答:“像所有有权力的人一样,他要更多的权力”。 诺贝经济学奖得主马科维茨曾说,效用是伴随财富变化出现的,而不是伴随财富状态出现的。这解释了我长久的困惑,为什么好多有钱人为啥还在继续拼命赚钱?因为只有财富变化才带来幸福感。 财富变化是以一个参照点为基础形成的。这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前景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他们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新范式,特沃斯基英年早逝,卡尼曼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中总结了人类认知特征的三个重要原则:
参照点前面讲过了。 敏感度降低类似于月明星稀,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都是适用的,最小可觉差就是一种表现。在黑的房间里,即使灯光再微弱,效果也会很明显,而同等亮度的灯在非常明亮的房间里也许都令人难以察觉到。同样,900美元和1000美元之间的主观差别也比100美元和200美元之间的差别小得多。敏感度降低原则提示我们,人类认知特征中,心理体验与外部事物变化的背景相关。 前景理论第三认知原则是损失厌恶,这是人类行为认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人们对于盈亏的心理价值是不对等的,赚1万元和亏1万元,从理性角度讲,这个经济事实是对等的,但是在心理体验层面是不对等的,这种体验不对等决定好了我们的好恶。 研究显示,损失厌恶系数在1.5-2.5之间,简而言之,赚2万元和亏1万元的心理体验等价。这很好地解释了我一直以来炒股的体验,总是感觉不太好,虽然我并没有亏钱,因为损失造成的痛苦大于等量的收益带来的快乐。 损失厌恶很多时候对于投资判断会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有一个投资机会,50%可能性会赚150万,50%机会亏损100万。按照理性决策的逻辑,我们画个决策树,算一下未来期望值,50%×150+50%×(-100)=25万,怎么样?理性角度,期望值为正,数额也可观,应该干。但是研究显示,绝大部分人并不会这样决策。 心理学家以实验证明,掷硬币打赌,概率各50%,正面赢150美元,反面输100,绝大多数人拒绝参与。卡尼曼解释说:这个赌局的期望值显然有利,但是大多数人仍然拒绝参与,原因在于拒绝这个赌局是直觉系统(S1)的自动反应,失去100美元的恐惧情绪要比赢150美元来得大。 损失厌恶经常会使我们的投资决策犯错误,表现在我们在面临预期盈利的时候处于过于保守状态情绪,通常喜欢落袋为安,甚至接受非理性的折价,而在面临预期亏损的时候倾向于冒险,而无法正确止损。在前面卖出股票的选择中,如果将购入价格作为参照点,那么多数人的选择是卖出盈利股票,因为盈利状态下,人类倾向于谨慎行为落袋为安,而对于亏损股票则采取冒险策略继续持有。 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F基金是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投资了一家初创企业,当时该企业刚刚成立不一年,热门赛道,技术团队不错,开发也很顺利,不过当时产品尚未成型也无客户检验商业模式。但是,基金十分看好这个方向和团队,决定A轮投资2000万元,估值1亿人民币。在投资条款中有反稀释保护,未来后续投资,F基金可以按同等价格追加相应份额,保证持股比例不变。 2年后,企业发展超出预期,产品受市场追捧,现金流充沛,市场估值大增。此时企业决定做B轮融资,估值较A轮高出10倍,达到10亿人民币,数家投资机构争抢份额,新进投资者估计未来企业估值将上升到30亿,如果3年后IPO,市值可能达到100亿。企业家找到F基金,希望F基金能够按照这一轮价格8折转让部分老股给新进投资者。F基金认为2年获得8倍回报达到投资目的,同意转让部分老股。这个案例你怎么看? 当然,真实世界决策没有绝对对错。从风险防范角度,套现部分老股,回收投资成本降低投资风险,也是一种思路。这种思路有其合理性,但是需要检讨是否考虑了损失厌恶效应。
真实决策远较案例复杂。卡尼曼说:“没有人仅仅根据一个数字就能做出决定,他们需要一个故事”。不同的人经历不同风险感受也不一样,所以,无论买入还是卖出都有其合理性。对于好的决策而言,就要平衡各种S1情绪反应,理性思考,不能一味跟着感觉走,保持决策逻辑的一致性,争取做出好的决策。 小结一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