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彪西笔下的月光,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

 阿里山图书馆 2021-05-05

卡蒂亚钢琴演奏德彪西《月光》

细细碎碎的月光从树叶的缝隙撒下来
月色从美女钢琴家卡蒂亚手下倾泻而出
仿佛有一种日本文学中物哀的情调

今夜月色真美
这就是德彪西笔下的月光
图片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在音乐学院期间以敏锐的听觉以及对音响效果的大胆探索而引人注目,他把所谓“清晰性,典雅性,朴素自然的朗诵性”作为自己的目标。

《月光》是《贝加莫组曲》的第三首,《月光》的名称是出版商取的,它的另一个名字是伤感的舞步》,这两个题目都出自于法国诗人魏尔伦的诗集《优雅的庆典》。如下:


你的灵魂是一卷绝妙的风景画:
贝加莫舞,带上假面更迷性,
一起跳啊跳,还要一边弹鲁特琴,
奇幻的面具下却透出一丝凄情。
当她们借着小调来歌唱:
那生逢其时,爱得胜仗,
曲调却有几分犹疑彷徨,
随着这歌声溶入了月光,
月光啊,那般凄美静寂:
照得树上小鸟恬然入梦,
弄得石缝喷泉喜极而泣
喷出的水柱是又细又猛。

图片

德彪西认为音乐是为聆听而存在的,艺术的内容不在主体,而在客体——脱离人而独立存在于自然界中。希望听众能轻松直接地感受音乐。就像对于大海,天空,光线,云雾等的直接感受一样。

1889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德彪西听到了从未接触过的东方五声音阶 ,这种有中国风味的五声调式让他为之倾倒,在《月光》里,运用了五声音阶,使印象派的曲子里有了东方线条和色彩。
图片

在《月光》里,我们已经看不到德彪西古典主义的严谨,或是浪漫主义的深情,而是印象派的奇特的和声色彩和想象力。而这首曲子也是德彪西作曲手法进入成熟期的过渡时期的作品。

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形容德彪西《月光》,“走进树荫,走入太阴;走入一阵湍湍的琴声,睡得指隙出寒濑?谁用十根触须在虐待,精致而早熟的,钢琴的灵魂?弄琴人在想什么?”

注意,余光中的话里,出现了两次水的意象,一次是湍湍,一次是寒濑。《月光》中是有水的,月光从湖面缓缓升起,曲风精致,月光如水,倾泻而下,这是余光中理解的《月光》,也是大众主流的理解。

图片


德彪西和贝多芬的月光



这两首著名的曲子都叫月光,但是它们所表现的意境是不同的。贝多芬称自己的《月光奏鸣曲》为Quasi una Fantasia。这是一句意大利语,好像幻想曲一样的意思。贝多芬在《月光奏鸣曲》里表达的是恋情被阻挠以及失聪的痛苦,他在奏鸣曲里表现的是一个悲剧,第一乐章是以一种平静的方式娓娓道来自己的痛苦,看似宁静的表面,内里却是痛苦挣扎的内心世界。私以为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月光没有太大的关系。


钢琴家鲁宾斯坦说:“在音乐上,月光要用朦胧、梦想、和平、温柔的手法来表现,而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彻头彻尾是悲剧性的。”

但是德彪西的《月光》就不同了,德彪西在这首曲子里极力表现的就是贝加莫地区美丽的月色。美丽的月亮从湖面上缓缓升起,月亮的倒影凄美而又梦幻,远处阿尔卑斯山晶莹的雪顶,被月色照耀,仿佛披了一层银纱。两首曲子都叫《月光》,所表现的意境却天差地别

图片




作品技法分析




1.触键


这首曲子整体基调是朦胧的,月光如水倾泻而下的感觉。那么它的触键和练习曲是完全不同的。建议是指腹触键,触键要轻,踏板要踩。出来的声音是虚的,梦幻的月色笼罩湖面的感觉。那么,手指触键不必触到低,三分之二即可,太实的触键是不可行的。

2. 节奏

图片

本曲的节奏非常难掌握,首当其中的是开头第一段(1~26小节),该停的地方停足节拍,而不是像赶马车一样急吼吼地去弹,不紧不慢的月光洒下来的感觉要掌握好。


图片

德彪西借鉴了肖邦的rubato(自由伸缩节奏),在原有的节奏下作快与慢的处理。比如谱例中的乐句,它是慢-快-慢的节奏。


3.音乐感觉


在第二段(27~36小节)中,我们注意到,水的意象出现了,右手四五指的主题要弹得清澈突出,这是月光的主题,而除去主题,吟唱着的是水的意象,湖面波光粼粼。

这里要注意的是,不能弹成《黄河》般汹涌澎湃感情泛滥,而是如同瓦尔登湖一般,轻轻地涌动。

图片
尾声是非常轻的pp,月色消失,东方偏白,夜色即将过去,注意触键的音色。



月光这首曲子
充满着钢琴技巧
来看看德国教授的技法课
一起突破瓶颈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