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研发铸就教学风格——诸向阳老师微课程的实践探索与价值走向(一)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1-05-05

诸向阳


诸向阳,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南长街小学副校长。《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封面人物。近年来,提出了“从课文走向课程”的教学主张,研发的微课程在小学语文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富于情趣、充满睿智”的课堂教学特色,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整版报道。100多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出版语文教育专著《心中的语文》《诸向阳讲语文》。应邀赴全国各地讲学800多场,广受好评。


  

近年来,每次走进诸向阳老师的课堂,不但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感到每年都有新的超越。他之所以能够异军突起,形成“富于情趣、充满睿智”的课堂教学特色,并步入全国名师的殿堂,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与其持之以恒地研发微课程有着重要的维系。

囿于篇幅,笔者只能从其所研发的梅花三弄、24节气和一文一书三个课程以及构建课程的路径方面略作描述;尽管如此,相信读者依然可以窥到他在微课程研发方面所行走的轨迹,以及巨大的潜力与深远的意义。

梅花三弄课程

诸向阳老师的梅花三弄课程造端于《卜算子·咏梅》的教学,为了教好这首词,他不但研读了大量的关于梅花的诗词,而且还精读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和孙绍振先生的《月迷津渡》。前者让他有了足够的诗词积累,后者则让他提升了对古典诗词的理论认识。所以,在做梅花三弄课程的时候,就有了烙印着诸氏标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课程告别仪式。 

01

课程目标



对梅花三弄课程已经深思熟虑的诸老师,对于这一课程的两个目标了然于心。一是让学生熟读背诵一些经典的梅花诗词;二是让梅花冰清玉洁的品性进入学生的心田。当然,这个目标并非硬性地灌输,而是通过对诗词的研读与剖析,“润物细无声”地走进学生的心里。

02

课程内容



除了教学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四首梅花诗词,诸老师又从灿若群星的古代梅花诗词中,精选适合学生学习十多首梅花诗词,由此构建了诸老师的梅花三弄课程内容。

03

课程实施



每周一首梅花诗词,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且将其作为课程,登堂入室,正式进入课堂。一个学期15周,15首梅花诗词作为教学任务,在课堂上一一完成。

04

课程评价



有课程,就应当有评价;不过,诸老师对于梅花三弄课程的评价却另有新招。不是像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地进行考试,而是举办了一个梅花三弄课程告别仪式。

诸老师说,之所以取名叫梅花三弄课程,来源于当年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请并未谋面的已是高官贵胄的桓伊为之演奏一曲。因闻知是王徽之的请求,又知其大名,桓伊便拿起玉笛,于是,笛声三弄,梅花之调渐起。桓伊吹奏完毕起身安静离开之时,王徽之依然沉浸于妙不可言的乐曲里。于是,就有了千古绝唱《梅花三弄》的音乐。诸老师就在告别仪式上放着这一音乐,将一个学期来学生所学的梅花诗词串联起来诵读,从而让学生温故而知新,且对所学梅花词能有一个整体的印象。

在告别仪式里,他把梅花诗词分成了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自然之梅,即写自然界梅花的诗词,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当然,这是写自然界中梅花之美的,也是写其第二次罢相期间,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的特殊情怀的。

第二是友情之梅,就是通过梅花表达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比如陆凯的《赠范晔》:“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两个朋友之情,通过梅花这一景物,抒发“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朋友之情。

第三是人格之梅,用梅花作为诗人人格的象征,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诗人既赞颂了梅花即使花片飘落被碾作尘泥,也依然将其芬芳留在人间的精神,同时,也暗喻了诗人的爱国情操及高洁人格。

诸老师认为,这三个方面,实际上是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三种方式:人与自然,对应的是自然之梅;人与社会,对应的是友情之梅;人与自我,对应的是人格之梅。如此一来,他便将梅花诗词结构化,从而让学生对梅花诗词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

如此统整关于梅花的诗词,则让梅花三弄课程有了系统性与科学性。这不只会对孩子们的小学时代有影响,以至初中、高中乃至大学时代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诸老师探寻到学习梅花诗词的规律,从而让这一课程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24节气课程

诸向阳老师发现,小学生必背的75首古诗词不但属于考试的内容,而且不少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可是,如果只是背诵,学生对每一个节气的内涵未必能够深入了解。而且,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112首古诗词,竟有80多首与春夏秋冬四季有关,而这些季节又或多或少地与节气有着关联。于是,他就萌发了开发24节气课程的构想。

为此,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要想开发好这一课程,至少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01

节气名称的由来



诸老师发现,古人之所以写四季的诗词那么多,是因为他们比现在的人更加关注节气的由来。古人讲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他们希望通过诗词来给节气立传。而内蕴着审美情趣的诗词,与大自然相关的节气融合为一的时候,就有了别样的意义与情调。

02

与节气相关的经典诗词



诸老师从浩如烟海的古代经典诗词中,逐一研究,将与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关的一一遴选出来,作为他教学24节气课程的“教材”。这是一个浩繁的工程,也是一个极有意义的事情。

03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古人把一个节气分成三候,五天一候,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正是通过不同的节气,来观察自然的变化。而人是生活在自然和生活之中的,通过二十四节气课程,不但让学生关注文本知识,还让他们关注了自然与生活。

04

教学节气文化课



节气与自然变化有关,也与每一个生命有关。了解不同的节气会对人产生怎样的影响,人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就有了特殊的意义。诸老师通过节气文化课,让学生不但感受到每一个节气各有意蕴,还发现了不同节气自有其美妙之处。

有一年,在寒露节气到来的那一天,诸老师给学生上寒露节气文化课的时候,说到这是一个天气开始转冷的节气,早晨植物上面开始有了露水。可是,那一天气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高达30来度。有的学生就提出质疑,天气并没有因为寒露节气的到来转冷啊!

诸老师认为这位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对他进行了表扬。可他同时说,这只是暂时现象,从此开始降温的趋势是肯定的,只不过在降温的过程中有高有低罢了。如果不相信,再过上几天,就一定会降温的。结果,两三天后,气温骤降10多度。

当时那位提出质疑的学生见到诸老师说:“真的如您所料,今天降温了,而且降得这么低。这才是真正的寒露!”

诸老师很是高兴,感到这位同学不但一直在观察生活,研究节气,而且也在思考问题。

其实,当今不少小学生,对时下是什么节气,每一个节气有什么征候,已经一无所知了。可这些内涵着中国古人智慧的节气,为什么不让学生走进其中呢?

诸老师通过24节气课程,让学生不但背诵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古代经典诗词,而且还让他们懂得,这些看似古老的文化,并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丧失其意义,而是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为了不至于让孩子们对于所学的诗词理解浮在表层,诸老师逐一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进行了很有品位的解说。比如释志南写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熟读成诵和一般理解并不困难,可是,如果将其放到雨水这个节气里,就有了别一番情调。雨水节气的雨是细细的密密的,这让学生理解了沾衣欲湿意指衣服将湿未湿。这样,虽然雨水沾湿衣服,但却有一种喜迎春雨到来的特殊惬意与诗情。而且,杏花已经含苞待放,杨柳也冒了新芽。所以,虽然雨水滴落到了脸上,也沾湿了衣服,非但不感到寒冷,反而生出一种春意盎然的美感。

诸老师讲的时候,学生听得如痴如醉,而就在这个节气里,恰巧来了细细的春雨,于是,大家就跑到春雨里,观看绿树上摇曳着的枝条,嗅闻花蕾散发出来的幽香。不但对诗词有了更加深入的感知,而且也让生命融入这个美轮美奂的节气里。

正因如此,诸老师认为,二十四节气课程还是一个生命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背诵了大量古代经典诗词的同时,也让他们的生命绽放出了新的光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