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不时会收到读者留言:Eric,你招不招兼职啊? 看到这样类一句话留言,聊聊社交/勾搭的心得。 大多数是/否类问题比较低效,是/不是又如何?无论对方怎么回复,接下来都会变得更被动。我想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是先主动表述自己的需求,即你是谁、能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希望获得什么。 提前做功课,想一想对方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帮助,偏好哪种沟通风格,自己能够争取到的机会也会更多。
说到社交,再分享一个最近的小故事。 Lydia 说她在小红书上,看到一位博主经常和女儿学校的老师们一起玩,觉得挺有意思也让我看看。 这位博主叫@ShannonLong姗姗,关注她的人并不多,她发的内容也不多,不过我觉得很真诚很有趣。她喜欢看书、运动,聊到和教育相关的话题就停不下来,于是我就鼓起勇气给她发了条私信: 她很快就回复我了,加了微信后她说她要睡觉了。一天后我们又聊起来,我们今早约在清迈大学湖边聊聊天。 一杯咖啡,席地而坐,眼前是一片湖和绿树飞鸟。没什么寒暄,甚至都没有礼节性的招呼——「嘿!你来啦!我刚才一直在跑步,我们点些东西然后去那边坐坐吧。」 忘了从什么话题聊起,越聊越嗨,一转眼 3 个小时过去了。从教育、公益机构到自媒体,从长沙到清迈,还聊了国学、国外社交、恋爱和英语学习。我不停地说「这个有意思啊!」她时不时说「你说的这个让我想通了一件事!」最后我们不断互相道谢,都收获了很多。 我们还约下周一起做一期播客,随便聊聊。
如今社交对我来说不再是有多少朋友多少人脉,我也主动选择了不必应酬的生活。我越来越注重内心的感受,对人性的复杂、每个人的故事感兴趣。社交于我来说像是共同充电,让能量球碰撞的活动。 我也有很多私信他人不被回复的时候,也有人约好了放我鸽子跟我装糊涂。我也有害羞、紧张、怕被误会,发一条信息小心翼翼地删了又改。我甚至觉得自己有社交恐惧,不好意思拒绝,不确定边界在哪里该用什么用样的措辞语气。 这种怕无比正常。但一想到:我怕,对方可能也怕呢!莫名就多了点勇气。
当然,也不是一定要去认识别人,独处也很好,孤独同样美好。我想说的是:试一试别每一次都用「我社恐」「我就是害羞」「我不太愿意表达」让自己失去了一些成长机会和意外之喜。社恐、害羞和内向,并不是一回事。 我也明白我们有很多「没办法」。都有委曲求全、逢场作戏的时候,很多商业合作人际交往需要这样的人情往来。但是我想生活不只是如此,如果觉得这种模式让自己累了不开心了,试试摘下面具回到内心的感受。 不装不端着,不想着如何取悦、妥协,从而获得什么好处利益。从社交中辨识自己常用的防御方式,锻炼 emotional intelligence,这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猜你还想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