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盼:课堂模式要与教学内容融合

 彳亍的浪漫 2021-05-06


课堂,本就是有缺憾的艺术。
能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是难能可贵的,但对于一个从未接触过此模式的旁观者来说不一定适合,有不同的意见在所难免。

融合,物理意义上指融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心理意义上指不同个体或不同群体在一定的碰撞或接触之后,认知、情感或态度倾向融为一体。
本文的融合,应该是二者兼有之,既要有物理意义上的融合也要有心理意义上的融合。即把课堂模式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到一起并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在此模式的基础上更好的学习教学内容。

本次观摩的其姜堰实验学校创新的五四课堂模式,说实话,仅从所听的两节课中并没有能理解其模式的内涵,甚至只是知道了“预习导航”“合作探究”“巩固拓展”“当堂检测”四个板块,至于“五”是完全不知是怎么理解和解释的。

回到课堂中,两节课《大雁归来》和《时间的脚印》分别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自读课文。在单元主题里我们读到“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述的事理;还要学习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对于这样的要求,两位老师并没有能很好地在课堂展示中做到。他们更关注说明文的特点、文章的主题和科学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而对于学生的需求及文本的特点在课堂展示的环节中做的并不如人意,也就是说,课堂展示带给听课老师(听者)更多的感觉是课堂模式的呈现而非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的关注,简单的说就是更注重模式,而有点忽略了教学内容。
如果单从形式上来说,课堂模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但从内容和具体的实际操作来看,还值得商榷。

在《大雁归来》的课堂上,老师很自主的把所有学生当成了“大雁”,于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些“大雁”们很了解自己,能顺利的完成课堂展示的环节。殊不知,此非彼,教师的期待和学生的实际完全不在一个水平面上,以至于整节课都快结束了“大雁们”还是那么紧张,紧张到一直以来都没有进入状态。虽说最后学生勉强知道了“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的文章主题,但归根结底是老师的告诉起了大作用。
从教者角度说,自己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好的践行了五四课堂模式;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说,一节课都处在焦虑中,被老师带着走,完全失去了自我;从旁观者的角度说,《大雁归来》一文本是一篇语言很有特点且作者情怀极不一般的文章,可以引导学生慢慢的去探索,去发现。就用模块二“合作探究”即可很好的完成,也符合了自读课文的特点。但是,整节课听下来却没有听到想听到!
作为旁观者,或许是我的要求过于完美了,但是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看展示课堂的,自然而然的期待就高了。

在《时间的脚印》课堂展示中,总感觉学生跟不上脚步,没能留下该有的脚印。教师有很好的教学设计、有很好的示范引导、有很好的带领学习、有很好的点牵线动,但是在听课的过程中却感觉学生没有同行(个人感觉)。
如果从教者的角度看,教师对于课的设计很有层次感,教学思路清晰;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真切的感觉是学生被“挑战”了,不知如何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了;从旁观者的角度来说,本节课教师的设计与学生的实际、课堂展示与学生的接受、教师用力和学生学习并不完全在一个步调上,没能达成和谐一致的效果。课堂展示体现了文本(文体)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但学生的参与性和接纳性,老师的实施方法准确性有待商榷。

把一种教学模式和所有教学的内容完美融合,这是所有人的期待,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锻炼。
但从听者的期待角度来说,听者一定是想听到好课的。一定要要在学习课堂模式的同时也学习到这种模式下如何处理文本的,如何让学生更好、更有效的学习的,如何把模式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

学习,永远在路上。
我,只是一个愿意不断学习的学习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